杜光庭 [唐] 唐朝诗人
(850~933)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学者。字圣宾(又作宾圣),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少习儒学,博通经、子。唐咸通(860一874年)年间应九经(儒家的九种经典)试,不中,感慨古今浮沉,于是入天台山学道。唐僖宗闻其名声,召入宫廷,赐以紫袍,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为内供奉。中和元年(881年),随僖宗入蜀,见唐祚衰微,便留蜀不返。王建建立前蜀,任为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王衍继位后,亲在苑中受道�,以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晚年在青城山白云溪潜心修道,相传85岁时逝世。杜光庭对道教教义、斋醮科范、修道方术等多方面作了研究和整理,对后世道教影……[详细]
|
少康 [唐]
(?~805)
少康(?―805),俗姓周,缙云仙都周村人。7岁始能语,母舍其出家。15岁通诵《法华经》、《楞严经》。后赴会稽嘉祥寺习律,继至上元(今南京)光隆寺听讲。唐贞元元年(785)到洛阳白马寺,得读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决心修持净土。复往长安光明寺善导影堂礼拜善导遗像,深有所悟,益增其阐扬净土宏愿。乃遍游名山大川、古刹胜寺,人称“少微上人”。后南还睦州(今建德),乞钱诱小儿念佛,初念一声“阿弥陀佛”即给一钱,后念十声,始给一钱。如是一年,无少长贵贱,睹之皆称“阿弥陀佛”,念佛之声,洋溢道途。后在睦州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每逢斋日,善男信女毕集,少康升座,高唱佛号,众共和之,人称“后善导”。是净……[详细]
|
智威 [唐]
(?~680)
智威(?―680),俗姓蒋,缙云金竹人。佛教天台宗六祖。出身儒学世家,18岁出掌州学堂,奉父母命回家完婚,途遇梵僧引导,遂出家天台国清寺奉章安为师,潜心研究佛学。唐上元元年(674),遍访名胜古刹,寻觅说法讲经场所,曾到台婺边陲的普通山,因梵宇狭隘,广不纳众,乃再往壶镇石龙山,剪荆刈茅,牵箩扎篷,编荆为座,名其为“法华”,故号“法华尊者”。遐迩学者居士,闻风从学,习禅者三百,听讲者七百余人。昼讲夜禅,手书藏典,朝夕不怠。听众临时搭棚,分居九处,以理斋宿。人众水乏,远汲耗时,智威勘地浚井,深至三尺,清泉突涌,日给千余人饮用裕如,冬夏不竭。曾在仙居上阪设讲坛,距法华约80里,每日往返斋粥禅讲,未尝……[详细]
|
胡深 [明] 明朝开国功臣
(1315~1367)
胡深(1315-1367年),字仲渊,处州龙泉人(也有记载为现在浙江省缙云上坪村),元末明初著名将领。聪颖而有智谋,精通经史百家之学。早期与章溢同为元将,参与讨伐盗贼。后在于义军领袖朱元璋的交战中战败,率部投降。后镇守处州,多次击败张士诚等势力的进犯,被朱元璋称为浙东的屏障。在与陈友定的战斗中,胡深马失前蹄,被敌人擒杀,终年五十二岁。著有《芸斋集》。元朝末年,各地义军四起,胡深叹息道:“浙东地气尽白,是有大祸将要来临。”于是聚集里中弟子结寨自保。石抹宜孙任万户镇守处州,辟胡海参赞军事,招募士兵数千人,收捕诸山寇。温州韩虎等人杀了主将叛敌,胡深前去用理说服他们,军民感动得流涕,杀韩虎投降。至正十……[详细]
|
赵顺孙 [元]
(1215~1277)
赵顺孙(1215―1277),字和仲,号格庵,缙云云塘人。出生儒学世家,8岁能诵解九经。宋嘉定十五年(1222)赐童子出身,勤奋苦读三十年,春秋两试皆名列榜首。淳�十年(1250)进士。初授教授,应召赴试,升秘书省正字兼景献府教授,继晋校书郎,添差婺州通判,后因母丧解任。咸淳元年(1265)任秘书郎兼崇正殿说书,后任监察御史兼说书、右正言左司谏、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兼侍读。刚直不阿,敢诤谏,抨时弊。鉴于宫廷挥霍奢侈,库藏空虚,疏奏多次,请求除弊厉治。荐举、弹劾,均为度宗嘉纳,并比之为富弼、苏轼。曾力陈权臣贾似道弊端,劾黜贾侄。及蒙古军南侵,襄阳危急,贾似道匿报军情,顺孙疾与之辨,忿然出朝,朝中震……[详细]
|
郑汝璧 [明]
(1546~1607)
郑汝璧(1546―1607),字邦章,号昆岩、愚公,缙云城东人。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始授刑部江西司主事,累迁云南司郎中。张居正闻其才,迁任仪制司。在任因革除陋习,肃清积弊,排斥贿赂幸进之徒,裁抑逢迎索求者,遭人忌恨。后为太常寺少卿,出任福建右参议,一年后又调广东副使,分辖琼州,不满权贵,奏请辞归。居家十二年,又奉召任井陉兵备副使,迁赤城参政。地处边陲,外敌时有入侵劫掠,汝璧斩入侵之敌和严词警告,军威并用,边塞得宁。后转调河南左参政,迁榆林中路按察使,翌年为山东右布政。未几又擢右佥都御史,代孙�巡抚山东。时值山东饥荒,谕告所属州县,互通有无,赈粮赈款,于市集地煮粥以济,赈救饥民630余万……[详细]
|
李棠 [明]
(1400~1460)
李棠(1400―1460),字宗楷,号蒙斋,缙云宫前人。明宣德五年(1430)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因耿直廉明,为尚书魏源器重,议事是非分明。正统元年(1436),任刑部员外郎、奉直大夫,任内检察冤狱,多所平反,任满后,权臣王振以其不附己,不予升迁。有人劝棠结交之,称:官可不做,名节不可污损。王振死后,升任刑部郎中,再升右侍郎。十四年,奉命巡抚广西,奖励文士,劝赏农桑,清简刑律,革弊布新,招抚与征讨部落。景泰二年(1451),奉兼提督征蛮军务,赐通议大夫。次年,因思明土官知府黄羽父子被庶兄黄父子谋杀案,未能获帝准严处,抑郁不乐,以病奏请辞归。途经梅岭,检视行装中有香草一束,以我平生不妄取官府一文……[详细]
|
施北衡 国民党陆军中将
(1893~1961)
施北衡,1893年出生,浙江缙云人。乳名汝福,原名机,字伯衡,后改北衡,国民党陆军中将。浙江陆军小学、南京陆军第四中学、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炮兵科及陆军大学第六期毕业。1916年,参加讨袁军事活动。1919年,入陆军大学第六期,毕业后历任浙江军官教育团教官、第一师炮兵营长、师部中校参谋等职。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新编十五师参谋长、第三十一师副师长等。1928年,调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官、战史编纂委员会委员,1932年任第十八军军部参议、五十九师参谋长、副师长。参加围剿中央苏区,被俘后被释放。1935年任第十八军参谋长,1936年授陆军少将军衔。抗战时期,参加淞……[详细]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