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柳永简介(资料简历介绍)
柳永,北宋,长调柳永简介(资料简历介绍)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4、善于吸收“赋”的“直书其事”的表现手法。前人曾指出,“柳词总以平叙见长”,“其铺叙委婉,言近意远,森秀幽淡之趣在骨”,“耆卿多平铺直叙”等等。这正说明,柳词之铺叙,具备了“赋”作为表现手法所包含的“直说”与“叙事”两个要素。具体说来,其一是在词的上片写景下片言情的格式中,融入了较多的叙事成分,这在柳永以前的词作中是少有的。柳词注意将设景造境与叙事抒情结合起来,特别是在表现羁旅离愁与思旧怀人的词作中,多将眼前之景、过去之事与当下之情打并一体,如此写景、叙事、抒情相融,现在、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层层铺叙,自然委婉曲折。其二是柳永不的铺排叙事,多“平叙”、“直叙”、“只是直说”较少借助比兴,较少寄托。尤其是一些闺情词,往往舍去景物描写,以女子口吻,娓娓叙来,抒写人物内心情感,明白而家常,有直说、说尽、淋漓尽致、不留馀蕴的特点。《锦堂春》、《击梧桐》等说是这样的作品。这也正是赋作为表现手法的极好运用。
(三)关于雅俗
柳词风行一时广为传唱,词家对其评论最多的,是指出其“俗”的特点:?柳耆卿《乐章集》,世多爱赏该洽,序事闲暇,……惟是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柳词)��从俗,天下咏之。?柳之《乐章》,从多称之。然大概非羁旅穷愁之词,则闺门淫�之语。……彼其所以传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了易悦故也。
康伯可、柳耆卿音律甚谐,句法亦多有好处,然未免有鄙俗气。?无论是“从俗”、“近俗”,还是“卑俗”、“鄙俗”,“俗”的确是柳词的一个显著特征。柳词之俗,突出地表现在其语言的通俗易懂,表意的大胆率直,以及浓厚的世俗情味。在作法上,主要吸收汉魏乐府及唐五代民间词的特点。清人宋翔凤《乐府馀论》说:“耆卿失意无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使伎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可知柳永以俚俗语大胆率直的表意手法相结合,用以表现市井生活世俗情趣,甚至不避讳对-的直接描写。使柳词一方面迎合了当时市民阶层追求个性自由、追求享乐生活的精神需要,一方面也与中和雅正的审美原则相偏离,故招致“卑俗”、“鄙俗”、“为风月所使”之类的诟病。
但仅以“俗”字目柳词,则未免偏狭。恰恰是另立豪放词派、与柳分庭抗礼的苏轼,自出手眼,最先为柳词辩证,最先揭橥柳词具有“雅”的审美特征。他说: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志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高处。
关于柳词之“不减-高处”,叶嘉莹先生认为正在于其所写兴象之高远阔大,声情之雄深矫健,足以传达一种强大的感发力量。只是其高远之兴象常与女之柔情结合在一起来抒写,因此往往使一般人忽略其记高远而只见其-了。苏轼能从世人皆以为尘俗的柳词中发见其高华浑雅之境界,不独在推赏柳氏之一词一语,更在振聋发聩,张扬一种登高望远、举首高歌的逸怀浩气。同时,苏轼之论,对启发人们透过“俗事”、“俗情”以发见柳词之“雅”,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清人彭孙�云:“柳七亦自有-妙境。今人但从浅俚处求之,遂使金茎、兰畹之音,流入桂枝、黄莺之调,此学柳之过也。”宋翔凤云:“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倚声家当尸而祝之。”近人郑文焯云:“屯田,北宋专家,其高浑处不减清真。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作挥绰之声。”夏敬观明确指出:“耆卿词,当分雅、俚二类。”可以说,亦俗亦雅,平处家常俚俗,高处清劲浑雅,这正是柳词所独具的审美特征。
柳永既放笔慢词,善用赋法,雅俗相兼,极富表现力,故对后世词曲之创作影响深远。这一方面表现在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吴文英等词坛大家有着不同程度之影响;另一方面,其俗词开金元散曲之先声,尤其是关汉卿等人的散曲创作与柳词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人物评价
黄裳:予观柳氏文章,喜其能道嘉佑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是时予方为儿,犹想见其俗,欢声和气,洋溢道路之间,动植咸若。令人歌柳词,闻其声,听其词,如丁斯时,使人慨然有感。呜呼,太平气象,柳能一写于乐章,所谓词人盛事之黼藻,其可废耶?
张端义:①自宣政间,周美成、柳耆卿辈出,自制乐章。②项平斋所训“学诗当学杜诗,学词当学柳词”,扣其所云,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
晁无咎: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真-语,不减-高处矣。
苏轼: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高处,不过如此。
胡寅: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柳奢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
陈振孙:其(柳永)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叶梦得: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陈师道:(柳永词)��从俗,天下咏之。
王灼:(柳永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俞文豹: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严有翼:(柳永词)所以传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
李清照:①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②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久成。
周济:清真词多从耆卿夺胎,思力沉挚处,往往出蓝。然耆卿秀淡幽艳,是不可及。
陈廷焯:秦写山川之景,柳写羁旅之情,俱臻绝顶,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
宋翔凤:耆卿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唱。
郑文焯:(柳永词)高浑处不减清真,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做挥绰之声。
刘永济:其通俗之作,本代歌记抒情,自必为此辈所喜闻乐道者,故其所作,传布极为广泛。
夏敬观:耆卿多平铺直叙,清真特变其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故慢词始盛于耆卿,大成于清真。
吴熊和:在北宋重声乐的时代气氛中,光靠歌词是难以传之遐迩、雅俗共赏的。(柳永词)是得力于新声,即大量新兴曲调的。
[以上内容由" zsdsaz12"分享。]
柳永相关 柳永纪念馆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
人物关系:
爷爷: 柳崇 父亲: 柳宜 兄弟: 柳三复 柳氏三绝 柳三接 柳氏三绝
上一篇:谌姓名人堂简介(资料简历介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