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张国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国伟,构造地质、前寒武纪地质学家 1939年1月1日生于河南南阳。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造山带地质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与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提出秦岭造山带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构造体制的形成演化、三板块二缝合带及其从点、线接触到全面碰撞的造山细节过程、壳幔非耦合三维结构与造山动力学特征、盆山转换耦合关系等观点。长期研究华北地块南部早期地壳形成与演……[详细]
|
14、沃伦・巴菲特 全球著名的投资商
沃伦・巴菲特(WarrenBuffett,1930年8月30日―),男,1930年8月30日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全球著名的投资商。从事股票、电子现货、基金行业。学习1941年,刚刚跨入11周岁,他便跃身股海,并购买了平生第一张股票。1947年,沃伦・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但他觉得教授们的空头理论不过瘾,两年后转学到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一年内获得了经济学学士学位……[详细]
|
15、多罗特・升允
(1858~1931)
升允(1858~1931)姓多罗特氏,字吉甫,号素庵,八旗蒙古镶黄旗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二十六年(1900)任山西按察使、布政使,翌年春升任陕西巡抚。八月,在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全部撤走后,落难西安的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起驾回銮。升允随扈进京,二十八年正月十九日(1902年2月26日)始回陕视事。三月二十五日(5月2日),根据上年帝后在西安颁布的《新政上谕》和《兴学诏》,由护理巡抚李绍�主持……[详细]
|
16、关百益
(1882~1956)
关百益(1882~1956.1),原名葆谦,曾用名益谦,字百益,后以字行,满族,开封市人。关家原住开封城内里城。关百益之父关魁征,光绪二十七年(1901)去世。1922年5~10月,冯玉祥任河南省督军,10月,他下令遣散满蒙旗营,关百益一家从里城搬出,过平民生活。关百益的夫人田玉芝,是河南博物馆的技术员,善绘画,兼墨拓工作。关百益著作中的许多插图,都是她绘制或墨拓的。田玉芝共生两男一女,1972年……[详细]
|
17、刘昌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昌明, 水文水资源学家 1934年5月10日生于湖南长沙。195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在生态与水文和水资源学的水循环、产流模式、水文实验、农业水文、森林水文、全球变化的环境水文等方面的研究均有建树,将水文学的地球物理、工程方向与地理方向相结合,开拓地理水文学,有系统的贡献。……[详细]
|
18、张殿琳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殿琳, 物理学家 1934年11月13日生于陕西三原,籍贯陕西临潼。195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从事实验凝聚态物理学的基础研究。在准晶物理性质研究中,首先发现了D相准晶多种输运性质的强烈各向异性。发现了沿准周期方向电子一声子相互作用的质量增强效应。在D相准晶的隧道谱中发现了一系列低能尖峰,有可能显示准晶长程序的能谱效应。首……[详细]
|
19、任纪舜 中国科学院院士
任纪舜,地质学家 1935年2月6日生于陕西华阴。195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地质图委员会(CGMW)副主席。确认中国东南部为加里东褶皱带,发现滇西为印支褶皱带、南海原为前寒武纪地块在中国大地构造图上率先详细标绘了中国境内的板块缝合带,从全球动力学观点发展了多旋回构造理论揭示了中国东部地壳―上地幔的立交桥式结构及其动力学背景指……[详细]
|
20、罗健夫 中国式保尔
(1935~1982)
罗健夫(1935―1982) 航天工业科学家,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湘乡县(今湘乡市)人,1935年9月21日出生于湘乡县城关镇南正街。1948年入湘乡一中读书。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初中三年二期及高中三年的全部课程。1956年考入西北大学原子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1959年4月1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西北大学……[详细]
|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最后一页]
[下一页]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