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杨廷和简介(资料简历介绍)
正德,世宗,嘉靖杨廷和简介(资料简历介绍)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杨廷和在所拟登极诏中,还“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自正德十五年以前逋赋尽免之”(26),以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世宗即位,杨廷和草上登极诏书。“已而诏下,正德中蠹政厘抉且尽。所裁汰锦衣诸卫、内监局旗校工役为数十四万八千五百,减漕粮百五十三万二千余石,其中贵、义子、传升、乞升一切恩悻得官者大半皆斥去”(27)。在裁汰冗官、冗兵的同时,杨廷和还注意拨乱反正、平反冤案。在它所拟的登极诏书中规定:“正德十四年文武-人等,因谏上巡游、跪门责打降级改除为民充军者,该部具奏起取复称,酌量升用。打死者,追赠谕祭,仍荫子入监读书。充军故绝者,一体追赠谕祭,复养亲属”(28)。而且,“廷和益欲有所发嘘,引用正人,布列在位”(29)。注意选拔人才,以推行新政。
杨廷和的改革措施,受到朝野上下的普遍称颂。同时,也受到一些人的嫉恨。史载,“诸失职之徒衔廷和次骨”。他们散布谣言:“终日想,想出一张杀人榜”(31),有人甚至想趁杨廷和入朝时刺杀他。但杨廷和无所畏惧,“出入护以卫士”(32),照常理事,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胆略。
杨廷和的改革虽然时间不长,但还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嘉靖初年,政府财政状况大有好转,阶级矛盾也相对缓和,“天下翕然称治”(33)。
封建史家对杨廷和在正德、嘉靖之际的活动给予很高的评价。《明史》的作者称他:“扶危定顷,功在社稷,即周勃、韩琦殆无以过”(34)。焦�f称他:“有宰相之才,虽姚崇何以过之?”(35)对杨廷和的功绩,连明世宗也无法否认。杨廷和死后,明世宗曾向大学士李时问起太仓积粟情况,李时回答:“可支数年,由陛下初年诏书裁革冗员所致。”明世宗很有感慨,说:“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36)
四、 大礼议起,晚境凄凉
世宗即位,杨廷和对他抱有很大希望,“自信可辅太平”(37),重振大明王朝。杨廷和办事勇于负责,敢于坚持己见,“事事有所持诤”(38)。他多次上疏,劝世宗:“……务民义,勤学问,慎命令,明赏罚,专委任,纳谏诤,亲善人,节财用。语多剀切”(39)。但是,一场在今天看来毫无意义的争论却断送了他的政治生命,他的宏伟抱负也顿时化为泡影。
武宗无子,世宗以外藩入嗣大统,按封建礼教,应尊孝宗为皇考。但世宗尊崇私亲,横生枝节,始则坚持尊本生父母为帝后,既而又欲改称孝宗为皇伯考。杨廷和等阁臣则引经据典,力言不可。“君之所争为孝思,臣之所执为礼教”(40),开始了持续数年的“大礼议”之争。“当是时,廷和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凡三十疏”,“持论益不挠,卒以是忤帝意”,“帝常忽忽有所恨”(41)。杨廷和-“累疏乞休”,嘉靖三年二月致仕,结束了自己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以后,大礼仪之争愈演愈烈。嘉靖七年,“《明伦大典》成,诏定议礼诸臣罪”(42),已退居林泉之下的杨廷和也没能幸免,被削职为民。第二年,在寂寞中死去。
大礼仪之争,在今天看来毫无意义。但杨廷和等人持论不挠,敢于和皇帝抗争,罢官廷杖在所不惜,身家性命置之度外,明代士气之昌,于此可见一斑。
杨廷和失宠于世宗,倡大礼之仪固然是主要原因,但还有一个因素值得注意,即世宗的猜忌。史载:“帝颇事斋醮,廷和力言不可……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世宗“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不能止也。”(43)作为封建帝王,当然不愿臣下多嘴多舌。更有甚者,杨廷和以倡大礼仪忤世宗意,“左右因乘间言廷和恣无人臣礼”(44),世宗意遂内移。明朝中叶以后诸帝多是昏聩无能之辈,-皇权却丝毫不容侵犯。嘉靖七年,《明伦大典》成,世宗降敕称杨廷和“以定策国老自居,门生天子视朕”(45),身为人臣而目无君上,恐怕是杨廷和生遭贬窜且戮及身后的更深刻的原因。对此,杨廷和身居庙堂之时或许即有所察觉。史载,“杨石斋当国日,一弟为京卿,二弟为方面,诸子姓布列中外甚众。子慎复举进士第一人,贺者皆至,公颦蹙曰:‘君知为傀儡者乎?方奏伎时,次第陈举,至曲终,必尽出之场。此亦吾曲终时已,何贺为?’”(46)伴君如伴虎,信然!
纵观杨廷和一生,觉得他不失为封建官僚中的杰出人物。武宗童昏,宦竖擅权,佞悻横行,他身为宰辅,在处境困难的情况下,“镇静持重”,“补苴匡救”,兢兢业业,支撑危局。正、嘉之际,他锐意改革,力除武宗时弊政。改革虽然因他-致仕而没能继续下去,但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以后的几次改革开了先河。他为官清正,虽“位及人臣,而居处同于寒素”(47);他关心民间疾苦,为家乡“通水利”,“修县城”,“置义田”,作了不少好事,很受时人称道(48)。作为明代中叶著名的改革家,杨廷和是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杨廷和少聪慧,读书用功,十二岁举于乡,十九岁中进士。于明弘治二年(489)进修撰,参修《宪宗实录》和《会典》。正德二年(1507)初由詹事人东阁,专典诰赦,因与宦党相抗,得罪司礼监大太监刘瑾,改官南京户部尚书;不久因修书功成召还,授文渊阁大学士参理机务,迁吏部尚书。及至刘瑾伏诛,于正德七年(1512)进谨身殿大学士;继李东阳出任首辅。曾屡向武宗帝奏以去0,正朝纲之计。奈宦官恶势力如瘟疫一般迷弥充蔽,诱导皇帝日事荒淫。既然无心振作,自不会认真采纳。但杨廷和认定目标,镇静持重以待发展,表现了政治家的气度。十六年(1521)武宗朱厚�Y崩,无子,杨廷和引《皇明祖训》“兄终弟及”为据,请立武宗从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继统、得到皇太后准许,由其拟发“遗诏”,迎候朱厚�凶宰な氐�安陆(今湖化应山县)回京继位。于新皇帝尚未抵京的一月之余,杨廷和借遗诏行事,励行新政,革除武宗朝所留弊政;打击宦官秉政当权恶势力,遗散平虏伯江彬矫旨改建的威武营、资遣锦衣卫擅调用的各边兵及其进献的美女、取消“皇庄”、“皇店”并9多余的工程。收纳宜府(河北宜化县)行宫金银珠宝,入于内库、释放南京大狱冤囚等。最后并说服皇太后,计擒欲拥兵反叛的0倍将领江彬,于世宗即位后当众处决,榜示天下,同时将其死党一一缉拿,分别惩办。杨廷和总理朝政三十七日,改革之举,意义深远,恶势力遭到打击,正派力量得以增长,人心大快,国家从危弱转臻初治,史称“中外倚以为安”。世宗朱厚�屑次皇保�杨廷和奏准颁发拟定的新政纲领,借以精兵简政,减免税赋,清理盐政、漕运等,谨慎刑审、广开言路,举荐人才,使“天下翕然称治”,朝野大悦,皆称颂新天子圣明并杨廷和之功德。因此进为左柱国,兼《武宗实录》总裁、“大礼”议起,杨廷和受到排诉。所谓“大礼”即议论世宗朱厚�懈盖椎闹黛胗胱鸷牛�世宗帝意欲舍去原有宗法制度抬高本支身价,尊自己父母为帝为后,杨廷和以首辅之位据理规劝,以为应“继统继嗣”,尊武宗之父孝宗为皇考,与世宗议想不合。帝终按已意强行确定新帝系,重新培植亲信,进而打击阁臣,废除“新政”,恢复原来革除之弊政,旧势力重新抬头,“皇庄”、“官庄”重新发展。杨廷和痛心疾首,全力抗争,上奏章约三十道,然世宗无视,乃于嘉靖三年(1524)二月将其罢归故里新都。杨廷和去位后,世宗用大狱、廷杖、罢黜等-了二百多位朝臣,勉强定了“大礼”。七年(1528)世宗《明伦大典》成,重定议礼诸臣之罪,杨廷和被定为罪魁,籍为民。世宗八年(1529)杨廷和病故于四川新都县,享年七十一岁。于穆宗隆庆初年得以复官,赠太保,谥文忠。生平著有《杨文忠公三录》、《石斋集》传世。亦善书,笔法工整。清魏坤《倚晴阁杂钞》谓:“明《昌运宫碑》,大学士李东阳撰,杨廷和书。”
上一篇:马森简介(资料简历介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