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黄汲清简介(资料简历介绍)
地质,中国,地质图黄汲清简介(资料简历介绍)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黄汲清结合中国实际发展了板块学说。他将1945年提出的三种构造形式发展为三大构造域的概念。并强调指出板块运动也是多旋回的。由于板块多旋回俯冲和碰撞,因而产生多旋回沉积建造、多旋回岩浆活动、多旋回褶皱运动、多旋回断裂活动、多旋回变质作用和多旋回成矿作用。进入80年代,黄汲清将板块学说与多旋回说更加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天山为例建立了板块手风琴运动模式,使两种学说的紧密结合成为大地构造研究的新方向。特提斯海的问题也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大课题。黄汲清在《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一书中提出古特提斯、中特提斯和新特提斯的新见解,以及北主缝合带、南主缝合带和互换构造域的概念,为研究特提斯海的起源和演化,为探讨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和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黄汲清的陆相生油论和多旋回说对我国的石油、天然气普查勘探事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曾多次在国外国内进行有关方面的考察,1955年他以地质部普查委员会主要技术负责人身份,具体部署了华北、松辽、鄂尔多斯、四川、新疆和柴达木的石油普查,1956年做了《一年来石油普查地质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的报告,后着手编制了《中国含油气远景分区图》并于1957年提出区域远景和油区远景评价的一般准则。他就这样为我国石油天然气的普查勘探制定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工作蓝图。此后,大庆、胜利、大港、华北等油田的发现及近年来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都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和部署的正确。由于陆相生油论和多旋回说在石油地质的应用,由于他在石油地质的具体工作和发现大庆油田等做出的突出贡献,黄汲清和李四光等其他地质学家以“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项目于1982年共同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进行实地勘探的同时,黄汲清还开拓了中国地质图类的编制工作。他首次主编了第一张全国性的地质图,使之成为地质学家研究亚洲地质必读的图件。此后,他又参与或指导编制了多种地质图,并与有关专家及编图人员因“中国地质图类及亚洲地质图”这项成果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黄汲清不仅埋头于地质科学业务,还参加了大量的社会活动。1954年,他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后连任三届。1979年当选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54年后,为九三学社历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58年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0年任第二届常委,1986年被选举为荣誉委员。1959年,他当选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1980年以来,为中国石油学会会员、名誉理事。他曾任两届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还担任过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委员、科学出版社编委,《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编委,《地质学会志》主编和《地质学报》编委。
从事学术和科研活动的同时,黄汲清言传身教,为我国的地质事业培养了一批骨干人才。他强调重视实践,强调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他领导下的地质构造实验室容不得依据不足即忙于下结论的轻率作风。他在工作上严格要求但在学术观点上又很自由,因此,他培养的学生做事认真又敢于和他人争辩学术问题,具备了优秀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素质。
黄汲清一生治学严谨,工作勤奋。他曾语重心长谈对人生的看法:“生活的道路不是平坦笔直的,科学的道路更是如此。一个人一生要想做出点成绩,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不埋怨环境,不叫喊困难,认准目标,一直往前。挫折是暂时的,成就是永存的。在山穷水尽之时,要想到柳暗花明之日。”正因为如此,直到晚年,黄汲清也毫不懈怠,为更高的目标而努力拼搏。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这就是黄汲清科学生活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取得成功的奥秘。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仁寿景点 仁寿特产 仁寿地名网 [手机版]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葛洪义简介(资料简历介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