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华罗庚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华罗庚,数学,数论华罗庚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人华罗庚。 婚后不到几个月,瘟疫病蔓延江苏金坛县,夺去了婆婆的性命。不多久,华罗庚也染上了瘟疫,每天处于昏迷状态。这时,吴筱元将吃奶的女儿交给母亲去照管,自己日夜守候在丈夫身旁。由于婆婆刚过世,女儿又新来人间,加上丈夫身患重病,使得本来就不富足的华罗庚家中更为困难。为此,吴筱元背着家人,将结婚时心爱的饰物拿到当铺,换钱给丈夫治病买药。也许是爱情的力量增强了华罗庚战胜病魔的决心和勇气,他终于从死亡线上挣扎出来。可惜的是,这场病使他的一条腿成了残疾。
二、华罗庚病愈之后,身体虽残,意志弥坚。他立志献身于祖国的科研事业,更加刻苦地钻研起数学来。为给丈夫提供方便,即使有时到了无米下锅的境地,她也是一个人设法解决,从不让丈夫为之分心。 不久,华罗庚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得到了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的赏识,并邀请他去清华执教。吴筱元自然也想去北京居住,但想到丈夫每月薪水太低,难以维持一家三口人的生活;而且她怀孕在身,生孩子更会增加许多费用;何况公公年迈多病,需人照料。于是,取消了随夫进京的打算,挑起了沉重的家务担子。
三、1936年夏,25岁的华罗庚被派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第二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七七事变”。华罗庚得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后义愤填膺,他毅然放弃了在英国深造的机会,满怀抗日救国的热忱回到了祖国,并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去执教。于是,一家四口久别重逢,开始再次团圆。 由于华罗庚工作极忙,无暇给子女以更多的关心和教育,于是这一重任又落在了吴筱元的肩上。
四、 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一家迁居到了北京。虽然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吴筱元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却未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华罗庚精神振奋,报国之心愈烈。同时,各项工作也更加繁忙起来。吴筱元不仅操持家务,还帮他抄写论文和书信。一旦客人来家,吴筱元便代他承担起待客的各种杂务;而当他外出开会、办公时,又总是将他的拐杖、香烟和帽子拿出来,一递到他手上。 鉴此,华罗庚的亲朋好友曾问吴筱元为什么对丈夫关心得如此周到,她的回答是:“我能帮他一点忙,他就少操一点心,为国家多出点力。"”他们有三个儿子华俊东、华陵、华光;三个女儿华顺、华苏与华蜜。
吴筱元品格高尚,正如王元先生所言,她在数学界是很受到尊重的。人们亲切的称呼她“ 华师母”。
六个子女
华罗庚和吴筱元有三个儿子:华俊东、华陵、华光;三个女儿:华顺、华苏与华蜜。
恩师庆来
熊庆来,是华罗庚的老师,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1893年―1969年,字迪之,云南人。曾经留学比利时、法国,并且在法国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在函数论方面的研究取得巨大的成果,定义了一个“无穷级函数”,被国际上采用并称作熊氏无穷数。
忆文采撷
文章之一
(徐祖哲)
刚才,看到《光明日报》上有华罗庚的简历,这是“人民英模”的系列报道。我简单看了一下,感觉在他对计算机的重大贡献写的太少了。
仅仅一个“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远远没有反映出他对中国计算机的贡献。
作为中国计算机界的两位功勋科学家,华罗庚、钱三强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2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的华罗庚就发展计算机上书党中央,并进行许多准备与组织工作。
同年秋,华罗庚教授安排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从清华大学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是在他家中讨论的,可惜日期待查),并成立计算机研究小组。1953年1月3日,正式工作。后来,计算机组统一到钱三强任所长的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这是中国的第一个计算机研究组。
1956年6月19日,华罗庚主持召开了计算所第一次筹备会议,根据他提出的“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则,由中科院、总参三部、二机部(后为四机部)、高校专家14人组成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筹备委员会由华罗庚任主任,何津、王正、阎沛霖(后为首任所长)任副主任。
在此之前,1956年3月15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北京成立,陈毅为主任,李富春、郭沫若、薄一波、李四光任副主任,张劲夫任秘书长。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下设若干学科规划组。计算技术和数学规划在一个组,由数学家、计算机专家和电子工业部门专家组成,共26人:
华罗庚、严养田、温启祥、闵乃大、吴新谋、苏步青、陈建功、徐献瑜、胡世华、张钰哲、孙克定、黄纬绿、关肇直、江泽涵、段学复、郑曾同、李国平、曾远荣、张效祥、刘锡刚、夏培肃、吴几康、周寿宪、范新弼、蒋士�。华罗庚任组长。
后来,由于当时常见的一些原因,华罗庚离开了计算机领域。
但是,他还是十分关心计算机的发展。他曾经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该校首批招考的计算机班座谈(昨天访问了曾在场的学生);1958年,曾经到电子工业部第15研究所讲学(在该所30年、50年纪念册中都有一张照片)。
文章之二
不靠历史记载、不需权贵褒饰的伟人――怀念华罗庚先生(片段)
徐贤修
1931年,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九月天,我踏进水木清华的清华园,第二天到数学系报到,第一个遇到的是一位带南方口音的青年学者。他问我是不是要进数学系,我说这是我的兴趣。我问他是不是这里的教授,他说不是的。最后我很吃惊地听他说:“我是这里的u2018半时助理u2019。”他解释说:“大学毕业的当助教,高中毕业的当助理。我只是初中毕业,所以当u2018半时助理u2019。”又说:“我现在是熊迪之(庆来)教授的助教,他教本系三四年级的高等分析一课,我帮他改学生作业卷子。”这真是别开生面为才能卓绝的青年想出来的一条道路,一项教育上极有意义的措施。
华先生是一位旷世奇才的数学家。他出身于贫寒的家庭,没有机会受到正常高等教育,初中毕业后只在上海读短期的商业学校就辍学了。但他是一个具有自力更生和奋斗创造精神的青年,所以有超人的成就和杰出的贡献。他的勤奋精神和治学严谨的态度与方法,足为万世师表,这是我们悼念他的本意所在。
1931年左右,清华大学开始创办数学研究所。在当时系主任熊庆来先生策划之下,罗致优秀数学家孙光远先生(精于几何)、杨武之先生(精于代数),这就充实了教学和研究的阵容。
研究所有计划地购置图书杂志,积极罗致青年数学生、青年数学家(后来受聘的有胡旭之、曾远荣、赵访熊诸先生),真个气象一新。 有名的几何学家省身就是那时第一班研究生,与华先生同时的大学部高班中还有许多优秀的学生(如许宝禄、柯召先生等),后来都卓有成就。
华先生在这人才济济的环境中,立下一个宏愿,即“以个人的努力,追求自己的成就”。凭他超人的智慧和毅力,不到一年,他就在国外的美、德、印度等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了五篇文章,足见环境与学风的重要。当时清华聘人条件极严格,但华先生却能破格由“半时助理”直升教员而正式开课教授学生。第二年他发表的文章就更多了。登载的区域也更广了,真是声名鹊起,同侪钦服。
上一篇:刘惟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