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畴西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苏区,军团,中国共产党刘畴西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刘畴西(1897―1935),湖南望城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领导人之一;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军校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导团第一团第三连党代表;在第一次东征光荣负伤,失去左臂;1929年初赴莫斯科伏芝龙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8月回国到中央苏区工作,任红一军团第三军第八师师长;在多次反“围剿”作战中屡立战功,被誉为“独臂将军”;1933年2月任福建军区总指挥,闽浙赣军区司令员兼红十军军长;1934年8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军功章,11月任红十军团军团长;1935年1月,在怀玉山区被国民党重兵包围被俘,8月6日在南昌与方志敏烈士一同英勇就义。解放后,人民政府为其遗属送上“伟大英烈”金字匾,以褒扬他的业绩和精神;长沙的烈士公园革命烈士纪念塔内陈列着刘畴西的遗照和事迹简介。,
个人简介
刘畴西,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以及原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革命烈士,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领导人之一。
1897年3月28日生于湖南省望城县;1918年考取长沙长郡中学。在校参加反帝爱国学生运动,曾作为国货维持调查员,主持了爱国学生焚烧日货的活动。
1920年秋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年冬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党组织推荐,于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曾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毕业后,留校任第一教导团三连党代表。1925年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战斗。2月在淡水城攻坚战中,作为敢死队(称奋勇队)员第一个爬上城头,身负重伤。3月,又在棉湖战斗中再次中弹,失去左臂。东征结束后获军校颁发的军功状。1926年6月,任黄埔同学会总务科长。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奉命去贺龙所率领的国民革命第二十军工作。同年夏转入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任参谋。8月,随部参加南昌起义,先后在二十四师任营长、团参谋长。潮汕失败后,经香港辗转到上海,由党组织安排休养一年。
1929年初,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一年半后提前结业,于1930年8月回国到上海。后由中共中央派往中央革命根据地,任红一军团三军八师师长。率部参加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功勋卓著,特别在第三次反“围剿”中,取得了歼敌一个旅的重大胜利。
1931年冬,调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军事教员。1932年7月,任红二十一军军长,率部转战赣南苏区。1933年初,率部编入红一方面军,投入第四次反“围剿”战斗。同年3月,奉命前往闽浙赣苏区工作,并在闽浙赣苏区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苏维埃执行委员。同年10月,调任闽浙赣军区司令员兼新红十军代军长、军长,与方志敏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1月27日,于家杨门设伏歼敌一个团,取得了保卫弋阳、上饶苏区的局部胜利。
1934年初,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同年8月1日,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的嘉奖状和二级红星奖章。11月,被任命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指挥、红十军团军团长兼二十师师长,并被选为闽浙赣军政委员会委员。12月,与方志敏等奉命率部北上皖南,转移到外线作战。途中击溃敌两个保安团,摧毁敌碉堡百余座。12月中旬,在安徽太平县谭家桥附近的乌泥关指挥部队伏击围追之敌失利,遂与方志敏商定率部撤回赣东北苏区进行休整。途经怀玉山区时,又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指挥部队反复冲杀,终因敌众我寡,未能突出重围。
1935年1月底,在怀玉山程家湾身负重伤后被俘,并与方志敏等一同被押往南昌;在狱中,任敌威逼利诱,坚贞不屈。还曾积极策划越狱,因敌看守严密未能成功。同年8月6日,在南昌下沙窝与方志敏等一道英勇就义。
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多处记载的“畴”之英雄事迹,所指便是刘畴西。
解放后,人民政府为其遗属送上“伟大英烈”金字匾,以褒扬他的业绩和精神;长沙的烈士公园革命烈士纪念塔内陈列着刘畴西的遗照和事迹简介。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畴西,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革命烈士,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领导人之一;1897年3月28日生于湖南省望城县靖港区沙围子竹篱笆屋场一个农民家庭。
1918年入长沙长郡中学读书。次年,在长沙参加声援北京的“五四”爱国运动。1920年秋,考取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2年夏转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湖北省旅鄂小学执教。
投笔从戎
1924年5月,刘畴西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同年10月,参加平息广州商团武装叛乱的作战。毕业后分配到军校第一教导师团任3连党代表。1925年月2月,随军参加东征,讨伐叛逆陈炯明。3月12日,刘畴西所在的第一教导团与叛军林虎部主力,在棉湖西北山地展开一场恶战。双方阵地彼此交错,你争我夺,激战8小时,阵地更换了十余处。刘畴西与战友们坚守阵地,连续打退叛军的5次进攻。他在率领连队反击时,左手被流弹击中。鲜血泉涌,他稍事包扎,又投入战斗。战后,他被转入广州东山博爱医院治疗,因静脉破裂,血管溃烂,割掉左臂。战友们为他惋惜,他坦然地说:“为了打倒军阀,性命尚可牺牲,割掉一臂又有何妨?请大家放心,我一只手也能干革命!”6月,东征军回师广州,军校给刘畴西颁发军功状。9月出院后,留军校工作。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4月,下令取消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孙文主义学会”,另组黄埔同学会,规定该会有一定的自治权,能决定毕业生的任免、升迁、调补等。为争取这一合法权益,刘畴西、蒋先云等受中共党组织委派,参加同学会。担任组织科统计员,后又调升总务科科长。11月,随黄埔同学会到南昌,后又到南京。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秘密离开南京去武汉。中共党组织安排他在贺龙部队做政治工作,不久又调到叶挺的第24师任参谋。7月26日进抵南昌,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起义胜利后,任第24师营长。随后与起义军南下广东。途中部队受挫,在长汀整编时,任团参谋长。9月中旬,指挥部决定分兵作战,他与部队失散。就化装成老百姓,几经辗转,到达上海,找到中共党组织。
他一面在上海养病,一面协助周恩来领导的中央军委开展白区工作。1929年初,赴莫斯科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他刻苦攻读马列主义军事著作,掌握军事科学知识,并学会了俄语。
威震敌胆
1930年8月,刘畴西回到上海。后来被派到到中央苏区任红1军团第3军第8师师长。他和政委王如痴一起,指挥红8师,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作战。战斗中,他英勇善战,指挥出色,屡立战功,被苏区军民誉为威震敌胆的“独臂将军”。
1931年冬,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兼军事教员。教学中,他把在国外学到的知识,结合红军反“围剿”的实际进行战例分析,使学员从背诵操典、条令中解脱出来,学了就用得上。学校先后为红军培养近6000名军事干部。
上一篇:郭守正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