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温峤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司马,太子,四年温峤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四)从咸和元年至咸和四年(326―329年),平定苏峻之乱。
成帝继位后外戚庾亮执掌朝政,他提倡法治,主张集权,再次激化了与地方势力的矛盾。当时庾亮最为疑惧的是据上流有威名的荆州刺史陶侃和握强兵藏匿亡命的历阳内史苏峻。咸和元年八月庾亮派他的“布衣之交”温峤为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作为朝廷外援西防陶侃。同时庾亮又不顾众臣强烈反对,强征苏峻回京借以削夺其兵权。苏峻不从,遂联合对庾亮不满的豫州刺史祖约共同起兵。咸和二年(327年)十月,一场新的动乱爆发了。如果说温峤在平定王敦之乱中与诸将平分秋色的话,那么在平定苏峻、祖约之乱中温峤则是关键的核心人物。正如本传所说:“时陶侃虽为盟主,而处分规略一出于峤。”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十分公允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早预准备,首倡赴难。庾亮下诏征苏峻,温峤在“累书止亮”不听的情况下,“欲帅众下卫建康”,但庾亮却去信阻止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让温峤按兵不动。咸和三年春正月,温峤不顾禁令,移军寻阳,随时准备入救建康。二月,建康失守,庾亮逃奔寻阳。寻阳成为援军讨伐苏峻的大本营。
2、高瞻远瞩,力推盟主。温峤、庾亮讨伐苏峻决心虽然坚决,但以江州之力恐难平乱。故温峤接受了其从弟温充建议,力推位重兵强的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但陶侃却因当初明帝遗诏未受顾命而怀恨在心,故以“吾疆场外将,不敢越局”为由推辞。温峤固请之,陶侃才勉强同意,后又中途变卦召还先行出发赴难的军队。温峤再与陶侃书,恳请陶侃“进当为大晋之忠臣”,“退当以慈父雪爱子之痛”,共救社稷之难。于是陶侃、温峤联军同赴京师,“戎卒六万,旌旗七百余里,钲鼓之声震于百里”。温陶联盟使讨伐有了强大的军事保证。
3、顾全大局,维护团结。咸和三年五月,陶侃军至寻阳。当时传言陶侃可能要杀庾亮以谢天下,这样势必会影响联军团结。庾亮自己也心怀恐惧。温峤出计让庾亮主动去陶侃处谢罪。“亮引咎自责,风止可观,侃不觉释然。”陶侃遂与庾亮、温峤同赴建康救难,避免了联军因内部不和导致分裂的危险,为后来诸军同心协力平定叛乱创造了条件。
4、辞严义正,挽劝陶侃。尽管联军人多势众,但因苏峻乱军骁勇善战,以致建康平叛战斗并不顺利。温峤累战不胜,军中乏食,向陶侃借粮。陶侃不肯借粮,并为保存实力竟然提出要撤军西归。平叛伟业有可能因此半途而废。温峤恳辞挽留,并严正指出:“今之事势,义无旋踵,譬如骑虎,安可中下哉!公若违众独返,人心必沮;沮众败事,义旗将回指于公矣。”又经诸将劝说,陶侃“乃分米五万石以饷峤军”。后峤将毛宝烧苏峻粮地,陶侃才决定留下继续与温峤并肩战斗。
5、创建庙、台,激扬斗志。当联军与苏峻相持不决之际,温峤创建行庙,广设坛场,并“亲读祝文,声气激扬,流涕覆面,三军莫能仰视。”对于鼓舞士气,效死决战起到了重要作用。后苏峻因醉酒坠马被杀,温峤又立行台,布告天下,至者云集,为最后胜利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咸和四年二月,联军攻克石头城,奋威长史滕含(《资治通鉴》卷94成帝咸和四年条记为建威长史滕含部将曹据)抱成帝奔温峤船。历时一年四个月的苏峻之乱终于被平息。
咸和四年三月因平苏峻功,温峤拜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邑三千户,达到了他政治生命的顶峰。当时朝议欲留其辅政,但温峤“以导先帝所任,因辞还藩。”再次体现了他以大局为重的可贵精神。
咸和四年(329年)夏四月,在江州治所武昌,温峤因拔齿中风而卒,年仅42岁。
温峤 - 轶事
《世说新语》里记载了多则有关温峤的轶事,摘录四则如下(第一则出自《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后三则出自《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
1.温公却扇
温公丧妇。从姑刘氏家值乱离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属公觅婚,公密有自婚意,答云:“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姑云:“丧败之余,乞粗存活,便足以慰吾余年,何敢希汝比?”却后少日,公报姑云:“已觅得婚处,门地粗可,婿身名宦尽不减峤。”因下玉镜台一枚。姑大喜。既婚,交礼,女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玉镜台,是公为刘越石长史,北征刘聪所得。
2.温太真输赌
温太真位未高时,屡与扬州、淮中估客樗�(古代玩类似掷色子之类的游戏),与辄不竞。尝过,大输物,戏屈,无因得反。与庾亮善,于舫中大唤亮曰:“卿可赎我!”庾即送直,然后得还。经此数四。
3.温公喜慢语
温公喜慢语,卞令礼法自居。至庾公许,大相剖击。温发口鄙秽,庾公徐曰:“太真终日无鄙言。”
4.饮酒弥日
卫君长为温公长史,温公甚善之。每率尔提酒脯就卫,箕踞相对弥日。卫往温许,亦尔。
温峤 - 评价
纵观温峤一生,从早年抗胡斗争、奉使劝进,到平定王敦、苏峻之乱,可谓“功格宇宙,勋著八表”。
《晋书》史臣赞颂温峤“辞亲蹈义,申胥何以尚焉!封狐万里,投躯而弗顾;�窳千群,探穴而忘死。竟能宣力王室,扬名本朝,负荷受遗,继之全节。言念主辱,义声动于天地;�赴国屯,信誓明于日月。枕戈雨泣,若雪分天之仇;皇舆旋轸,卒复夷庚之躅。微夫人之诚恳,大盗几移国乎!”这是温峤一生辉煌业绩的真实写照。
陶侃在温峤卒后亦上表称赞温峤:“故大将军峤忠诚著于圣世,勋义感于人神,非臣笔墨所能称陈。”此乃陶侃肺腑之言。
温峤二次救晋室于危乱之中,在江州任上亦“甚有惠政,甄异行能”,深受民众爱戴,在他死后“江州士庶闻之,莫不相顾而泣。”可见他在民众心中的地位。
温峤 - 墓葬
温峤墓位于南京北郊郭家山西南麓,是一座大型单室穹窿顶砖构墓葬。墓葬发现于2001年2月中旬,墓葬由斜坡墓道、封门墙、甬道、墓室等部分构成,甬道内设一道木门,砖室全长7.49米。墓葬尽管早年被盗,但仍出土金、琥珀、铜、铁、石、瓷、陶等质地文物80余件。最为珍贵的是墓室前部发现的一块近方形砖质墓志。墓志隶书,竖行左读,凡10行104字。录文并标点如下:
祖济南太守恭,字仲让,夫人太原郭氏。父河东太守�,字少卿,夫人颖川陈氏,夫人清河崔氏。使持节、侍中、大将军、始安忠武公、并州太原祁县都乡仁义里温峤,字泰真,年四二,夫人高平李氏,夫人琅�王氏,夫人庐江何氏。息放之,字弘祖。息式之,字穆祖。息女胆。息女光。
温峤墓是迄今为止南京地区发现的墓主身份明确、地位最高的东晋勋臣墓葬。
温峤 - 世系
先祖:温序(次房)……高祖:温恕曾祖:温恢祖:温恭(仲让)父:温�(少卿)自身:温峤(泰真)子:温放之(弘祖)、温式之(穆祖)
上一篇:朝比奈凉风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