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艳红(香港)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传播学,社会,中山大学李艳红(香港)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李艳红,女,香港中文大学传播学博士,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
,研究兴趣
市场化与当代中国的传媒变迁-当代中国的新闻、传媒变迁与公共生活的发展-传播的全球化及其社会文化后果-传播与民主-传播与弱势社群的公共表达-传媒与社会运动-新媒体及其社会影响。
研究领域
传媒与弱势社群,公民传播,传播政治经济学、新闻研究。
人物经历
1991-1995: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
1995-1998: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8-2000: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哲学硕士学位。
2000-2004: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
发表论文
1、“传媒产制的第三部门――北美和澳大利亚社区媒体的实践、制度及民主价值”,《开放时代》,2009年第8期。“传媒市场化与弱势社群的利益表达��当代中国大陆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收容遣送议题的报道研究”。唯一作者,《传播与社会》,(ISSN 1992-1985)香港,2007年第1期(总第2期)。2、“新闻报道常规与弱势社群的公共表达――广州城市报纸(2000-2002)对农民工新闻报道的研究”。唯一作者,《中山大学学报》,(ISSN 1000-9639),2007年第2期。3、“大众传媒、社会表达与商议民主――两个个案分析”。唯一作者,《开放时代》,(ISSN 1004-2938),2006年第6期,pp.48-55。4、“一个u2018差异人群u2019的群体素描与社会身份建构----当代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新闻报道的叙事分析”,唯一作者。《新闻与传播研究》,(ISSN 1005-2577),2006年第2期,pp.2-14。5、“欧美传播研究视野中的新闻传媒与弱势社群”。唯一作者,《新闻与传播研究》,(ISSN 1005-2577),2005年第2期,pp.48-55。6、“政治新闻中的模糊表述:从中国大陆两家报纸对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事件的报导看市场化的影响”。唯一作者,《新闻学研究》,(ISSN 1016-1007),台北,2003年4月。169-199。7、“Representing the Underprivileged?A Case Study of the News Media under Marketization and the Peasant Immigrant Labor Issue in Urban China”in George Cherian(ed.)Free Markets,Free Media?Reflection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press in Asia(2008).书评文章
Explicating Journalism&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China(Jiexi zhongguo xinwen chuanboxue).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2008.主要会议论文
1、“变迁社会的新闻传媒与新兴社会运动――以1990年代后期中国报纸对消费者权益议题的报道为例”。唯一作者,“当代中国公民社会: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的合作与互动”ICS2006学术与事务研讨年会,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2007年1月2、“新闻报道常规与弱势社群的公共表达――广州城市报纸(2000-2002)对农民工新闻报道的研究”。唯一作者,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此论坛为中国传播学最高级别会议之一,由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传播学分会(简称中国传播学会)、国际中华传播学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等联合主办),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2006年8月,10000字。3、“Representing the Underprivileged?A Case Study of the News Media under Marketization and the Peasant Immigrant Labor Issue in Urban China”,论文宣读于第54届国际传播学(ICA)年会,美国,新奥尔良,2004年5月。4、“Mediating Society in an Authoritarian State:Emergent Media roles in Marketized China”,论文宣读于美国国家传播学会(NCA)2003年年会,美国,迈阿密,2003年11月。5、“Media Discourse and Consumer Rights: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of a Quasi-social Movement in China”。论文宣读于第52届国际传播学(ICA)年会,韩国汉城,2002年7月。6、“故事表演表达:当代中国的大众传媒与消费者权益运动研究”,论文宣读于台湾中华传播学会2001年年会,香港,2001年7月。
学术访问
1、2006年4月21日至5月20日,赴香港城市大学英语与传播学系,青年访问学者。
2、2006年11月3日至11月8日,赴台湾铭传大学传播学院及台湾传播管理研究协会访问。
3、2008年3月至2009年1月,作为中加学者交换计划的成员,赴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传播学院进行学术访问。
研究项目
1、“从u2018西藏314事件u2019看西方媒体的客观公正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已结项。2008年5月。主要参与者。
2、“当代新闻人员的职业生涯策略与发展模式研究:一种职业社会学视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07-2010。主持人。
3、“沙飞影像与战争视觉记忆研究”,主要成员之一,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
4、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媒体对农民工的新闻报道研究,主持人,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桐山青年教师基金,2005年11月至2006年11月。
5、“建构弱势社群与国家和城市社会的关系:当代中国城市媒体与农民工”的专项课题研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之“城市中国研究网络”研究基金支持,2003年5月至2004年5月。
6、中山大学双语教学项目:《传播学理论》课程双语教学,2008。
7、中山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探讨新世纪新闻实务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009。
荣誉记录
2008年:“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学术兼职
《开放时代》学术委员《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和香港《传播与社会》刊物的学术评审组成员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赵毅衡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