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冼夫人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夫人,高州,岭南冼夫人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冼夫人 - 后世评价
纵观历史,南北朝时代正是我国由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经历过一次二百七十多年的长期大分裂,大混战,然后再复统一的时代,也是历史上第二次大融合大形成的时代。冼夫人就是生活在这个中国国家趋于统一,国内各民族趋于大融合的时代。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造就了一代雄杰冼夫人。 她在政治上,顺应历史潮流,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促进俚人社会发展,卓越的功勋成就了她千古不朽的英名。政治上的成就离不开军事上的支持。冼夫人之所以能够确立其在岭南的领导地位,为岭南的稳定和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这是跟她的军事作为分不开的。冼夫人不仅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之勇,更有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之智。她一生经历大小战役无数,运筹帷幄之中却似疱丁解牛一样避实就虚,迎刃而解。无怪乎她每次临战,对方无不闻风丧胆。正是由于她将古代兵法活用于战争实践之中,在战孙�、斩李迁仕、平侯景、灭欧阳纥、破徐�、败王仲宣等战役中,都以其卓越的远见,智勇双全的胆识,非凡的谋略,果毅的决策,高超的指挥艺术,取得了一系列辉煌胜利。她还颇受纵横家思想影响,善于分析复杂形势,权衡利弊,作出深谋远虑的决策,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冼夫人的思想体系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就是她弘扬儒学,推崇仁政。她“每劝亲族为善”,“信义结于本乡”,“诫约本宗,使从民礼”,提出了以“善”为旨归的“仁爱”施政主张,在俚族社会里推行汉民之礼,即儒家之礼,亦即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的封建礼教。由此可见,在冼夫人思想中,法、兵以及纵横诸家成分乃是她据以平治现实社会的手段,而儒家之道才是她终极的社会政治理想。因此,她的武功与文治相互辉映,使其成为中国巾帼英雄中的第一人。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客观情势使谯国夫人脱颖而出,而谯国夫人也在动荡的社会中作出许多男子汉也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周恩来总理曾称颂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江泽民同志视察高州冼太庙时,盛赞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的精神,称她为“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
冼夫人 - 文化遗址
冼夫人在民间享有崇高地位,而与冼夫人相关的文物遗迹,也得到人们自觉的保护。至今,历代为奉祀冼夫人而修建的冼太庙遍及茂名、雷州半岛、海南岛乃至东南亚国家,仅高州境内就有冼太庙200多座。在电白、高州等多个县(市)还有冼夫人墓及冼夫人驻军、练兵的遗迹。这些文物遗迹精神内涵丰富,文化含量高,影响力广泛,是粤西地区乃至全广东省文化经济建设的宝贵资源。
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娘娘庙
电白县电城镇北7.5公里处有个山兜丁村。村南有座娘娘庙,为当地冼氏的宗祠,为纪念先人冼夫人所建。据说该庙始建于隋代,至今庙内仍保存着一只隋代“虎头纹”香炉。有专家介绍,现在该庙墙体基部仍保留隋时的建筑特征。在每年冼夫人诞辰和忌辰期间,当地善男信女都汇聚该庙,举行“冼太夫人回娘家”纪念活动。
在娘娘庙后约50米处有座古墓,称冼夫人墓。该墓位于一片宽阔平地上,墓地呈长方形,周围有土墙遗迹,边长92米,总面积约8500平方米,其规模之大、文物遗存之丰富,都十分罕见。墓区保存有一块清代嘉庆年间建立的墓碑,上有“隋谯国夫人冼氏墓”等字样。此前,该墓区曾出土石鼎、石炉、陶石狗、石狮、倒莲形方座石柱基础,以及一些陶瓷器物和砖瓦堆积,经鉴定为隋代遗物。墓区内还有一块隋代的“龟趺石”残件,在岭南地区十分罕见,据称是墓城目前发现的最珍贵的文物。2002年7月,广东省政府将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含娘娘庙)公布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底,电白县投资300多万元,修通了一条从电城镇直达冼夫人墓城的“冼太大道”,并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冼夫人故里门阙。据介绍,墓城的重建、修葺工程设计工作也已完成。
高州城冼太庙
位于高州城区人民路。据记载,该庙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在明、清两代曾先后重修。整座庙宇建筑面积达800余平方米,砖木结构,红墙绿瓦,斗拱飞檐,运用彩绘、堆塑、雕刻等艺术形式进行装饰,显得精致而华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貌。主体建筑分前殿、中殿、正殿三进。正殿为穿斗式梁架结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庙的顶脊有灰塑双龙戏珠等饰物。庙内《冼夫人记》碑、《恭谒冼夫人庙书》碑等碑刻保存完好。庙中有清同治年间的玉香炉,晚清驻美国、古巴、秘鲁三国大使陈兰彬和工部左侍郎杨颐等人为该庙撰写的楹联等,以及多幅明清珍贵石碑记等。它们与一批当代书画家墨宝,多幅精致木刻、石刻,一起形成了富有特色和文化含量的冼庙景观。
专家认为,高州冼太庙是冼庙系列建筑中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研究价值。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视察了高州冼太庙,指示要把高州冼太庙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7月,高州冼太庙被省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高州市正在以该庙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州市政府目前已经花费约1500万元,将冼夫人庙周围的建筑进行了一期拆迁。根据专家们的建议及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高州市有关部门目前已拟出初步改建方案,在保存冼太庙原有风貌、不损害其原有建筑结构的前提下,进一步开阔其周边视野,将冼太庙与东侧的潘仙祠、附近的潘州公园及广场连成一个整体,建设成一个“冼太公园”。
旧城冼太庙
位于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据高州市冼夫人研究会会长苏汉材及原高州市博物馆馆长张均绍等专家介绍,旧城庙为隋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冼夫人逝世时,其孙冯盎为纪念冼夫人而建。该庙于此后经多次维修重建,现较完整保存着明代的建筑。这座冼庙坐北向南,共分3进,约深36.35米,整个庙宇呈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庙顶正脊饰有生动的双龙戏珠等灰塑艺术品。正殿供奉冼夫人塑像,东殿供奉冼夫人的丈夫冯宝塑像,西殿供奉有冼夫人的3位将军塑像,都保存完好,形态逼真。庙里完好地保存有重修庙宇字碑一件。因该庙具有特殊地位,清代同治皇帝御赐的“慈佑”封号匾额一直被奉置在这里。在大殿内,记者还看到一面十分古老的独木“俚人鼓”,鼓身为一截樟树原木掏空后制成,鼓面直径约80厘米,相当罕见。张均绍表示,该鼓的鼓身至少为明代以前原物,甚至不排除是隋唐时代的原件。
在冼庙的右侧,还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冯宝公祠,为当地冯氏族人为纪念冼夫人的丈夫、陈朝高凉太守冯宝而建。目前,当地政府对冼夫人及冯宝公祠等文物古建筑进行了整体的保护,在两建筑附近开辟了广场并修建了仿古水榭园景。
高州旧城遗址
也称电白旧城,位于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属南朝至明代的古城址。南朝梁大通中(公元527―534年)置电白郡电白县,郡、县治所均设于此。唐、宋、元各代,高州治所也均设于此。明朝以后,高州府和电白县先后迁治,旧城遂降为堡。张均绍介绍,原城墙为内外两重,形似四方。外城墙两边分别为286米、261米,中间为城壕。记者看到,旧城至今保留着唐代格局,“城”内可以看到一段长约200米的唐代城墙。据苏汉材、张均绍等介绍,高州旧城文物遗存十分丰富,从南朝到明清时代的都有。除了地面上保存着始建于隋朝的冼太庙、明代冯宝公祠等古建筑和两口古井外,还出土了包括唐代的武器架石插座、瑞兽门砧、隋朝墙砖、瓦当,以及陶瓷制品等,造型古雅、精美独特。当地还出土了多达数千斤的碳化米――“陈仓米”,传说是冼夫人时代留下的。伴随各类文物出土的还有大量的城墙砖。这些城砖体形较大,砖身往往刻有文字,如“高州”、“长见太平年”等地名、吉祥语或工匠姓名。张均绍认为,高州旧城是岭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旧城和其间出土的众多文物,为研究广东南部地区古代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价值。此前,高州旧城遗址已被广东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一篇:蔡龄龄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