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许杰(古生物学家)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地质,中央研究院,地层许杰(古生物学家)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30年代初期,他进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以后,主要在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西、浙江、江苏以及湖北一带进行地质调查。在调查中,他采集到不少笔石化石标本,同行们也向他提供了不同地区的笔石标本。这些为他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30―1931年他的第一批笔石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年度总结报告上,报导了湖北房县、远安,江西武宁,安徽贵池、太平、宁国,浙江昌化以及江苏仑山等地数十种志留纪和奥陶纪的笔石。
1934年,他的第一部专著《长江下游之笔石化石》问世。出版后立即引起国内、外地质、古生物学界的重视。全书用英文发表,附中文摘要和大量图表。详细描述了江西、安徽、浙江和江苏4省一些地区的笔石19属、91种,包括新种35个。建立了宁国页岩3个笔石带、胡乐页岩3个笔石带和高家边页岩2个笔石带;并同国外的含笔石地层作了对比。该书附图是许杰在显微镜下用拉普沃尔斯描绘仪手绘后照相缩放成的,图象清晰醒目。该书无论从科学内容和研究水平,还是从精细的绘图技艺上,都胜过路德曼的《北美笔石》一书,可以同当时的最佳经典著作――爱丽斯和伍德的《英国笔石》相媲美。他所建立的笔石带序列,至今仍被广泛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准。该书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推崇,被誉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经典之作。
专著发表以后,他又来到安徽宁国县胡乐司系统地测定了庙山至滥泥坞的地层剖面,又采集到大量笔石化石,描述了各层岩性和笔石层的层位,编写了《长江下游之笔石》的第2册文稿,除修改了部分原稿内容外,补充了不少新的材料。可惜文稿在抗日战争中散失了,未能保存下来。他对此一直深以为憾。直到1983年出版《许杰笔石论文集》时,才作了修改和补充。
此后,他又对华南一带的含笔石地层进行了更广泛和系统的研究。1936年他在安徽太平县谭家桥,在宁国页岩之下的绿色页岩中首次发现保存完好的,与英国的笔石化石,对地层对比和笔石研究都十分珍贵。1937年他又在浙江西部的于潜塔山采集到奥陶系上部和下志留统底部的笔石化石,这是中国华南区奥陶系和志留系分界处的第一次重大发现。1947年他通过对皖南、浙西及赣北的宁国页岩中3个心笔石的中国新种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华南区笔石群与澳大利亚笔石群的密切关系。1948年他与马振图合作,通过对湖北宜都八字脑剖面的研究,首次在扬子区发现刺笔石,并建立了寒武、奥陶之间的宜昌期的3个化石带,其中包括笔石2属9种及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在担任领导和繁忙的社会工作的同时,继续对笔石进行研究。他在以后的著作中,已不局限于对属种的描述,更多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解释和研究问题,使笔石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1959年他研究了湖北竹溪上奥陶五峰组具有特殊附连物的栅笔石和青海柴达木下奥陶统的1个新的笔石群。1964年他与陈培洛合作,对一个十分难得的、保存完好的笔石立体标本进行了精心的解剖,写成《论三角笔石》一文。他们解剖了三角笔石的胞管,再造了四列攀合的笔石体,显示了三角笔石体结构的原理,进一步证明了他1934年提出的将三角笔石归入叶笔石科是正确的,为准确确定其分类位置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965年许杰发表了关于笔石体的复杂化的重要论文,这是他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笔石演化的一篇重要代表作。他从分析内因和外因入手,对笔石体的演化趋向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笔石体由多枝变为少枝,易于漂浮,活动范围大,有利于广泛摄取更多的营养物质,这是正笔石总的演化趋向,也完全符合进化论的观点。但是,有时由于外因和内因的变化,在某些时期,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即笔石枝由少增多,由简单变为复杂,也就是说,出现笔石体复杂化的演变趋向。这种复杂化现象在古生代共观察到7次3个阶期:早奥陶世晚期1次,中、晚奥陶世3次,志留纪3次。
许杰认为,发生笔石体复杂化的内因是笔石内部的新陈代谢作用,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变化,当作用旺盛,生物体增大,繁殖的个体数量增多;反之,作用衰退,则生物体萎缩变小,繁殖减少。作为笔石体的生活环境条件的外因也是有变化的。在较有利的生活环境下,如海水平静,温度和咸度适当,食物丰富,芽生能力就加强,笔石枝增多。正是由于外界较为合适的生活条件而导致笔石体内部新陈代谢作用的加强,使笔石发生变异。但是生活环境优越的条件不是经常发生的,在地域上也不是普遍的,因而不同时期笔石体复杂化又有其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它具体反映在笔石体的增枝方式在不同时期各不相同。早奥陶世末期的笔石体复杂化表现在均分笔石动物群侧枝增多,即以古老的分枝方式“同分枝”进行;从中奥陶世到晚奥陶世末,则表现在纤笔石动物群次枝的发生,即以新出现的“后分枝”方式进行;到志留纪发生的是单笔石动物群以从胞管口部或胎管口部生出的“幼枝”方式进行。这些正反映了不同时期笔石体复杂化的特殊性,即个性。许杰的这些重要论点,对研究笔石动物群的系统分类、演化及笔石地层的划分、对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976年许杰和赵裕亭合作,对中国笔石科的演化和分类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们根据国内外资料,按照胞管变形和笔石枝递减的情况,将中国笔石科分为3个演化系列,包括5个亚科,11个属,45个种。
1978年许杰赴新疆霍城果子沟实地考察了奥陶纪地层,观测到笔石分子相互混生的现象,提出了关于笔石动物群发源中心的重要假想。他与黄枝高合作发表了《新疆霍城县果子沟地区下奥陶统的笔石动物群》一文。除建立了3个笔石带(组合带),为天山地区奥陶系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依据外,着重论述了这一地区带中含有不同笔石的分子的相互混生的情景及其形成的原因。这个混生带可与处于西半球的美国得克萨斯的带对比,并认为两者可能都是从华南和澳大利亚的同一个太平洋笔石动物群的发育中心迁移过来的。
1982年秋,许杰在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笔石专业组第2次学术会上作了题为《中国奥陶纪笔石动物群的特征及含笔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的学术报告。他与黄枝高、汪啸风一起,详细分析了中国奥陶纪笔石动物群的类型和分区特征,指出在世界两大区(太平洋区和大西洋区)之间,还广泛分布有混合过渡型的笔石群,再一次对笔石动物群发育中心和分区的控制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探讨。这一研究把中国笔石学科的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上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1983年11月,地质出版社把许杰有关笔石研究方面的重要论著11篇汇集成《许杰笔石论文集》正式出版,这是许杰半个世纪来笔石研究的综合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奥陶纪、志留纪笔石研究的内容,为中国含笔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笔石带的建立作了开创性的工作,而且也为笔石分类学的发展和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探讨做了重要贡献,本书被评为1984年优秀科技书刊,并授予一等奖。
上一篇:武元敏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