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延龄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包拯,真宗,南宫王延龄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王延龄是小说、戏剧、野史中北宋丞相,生卒年月不详。他宽厚仁慈,刚直不阿,清正廉明,做事果断,是北宋初期难得的一位好宰相,也是龙图阁大学士包拯的恩师。王延龄所属的电视剧《包青天之七侠五义》是由天歌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电视剧,唐浩执导,曲伟和宋冠仪编剧,金超群、何家劲、范鸿轩、王莎莎、陈浩民等主演。,
人物介绍
王延龄,杨家将中的角色,生卒年月不详,热播的电视剧《包青天之七侠五义》中,都提到了一个关键性的人物,
叫“王延龄”。他宽厚仁慈,刚直不阿,清正廉明,做事果断,是北宋初期难得的一位好宰相,也是龙图阁大学士包拯的恩师。可笔者查阅了大量史料,也没有获得“王延龄”的有关信息。据《宋史》记载,北宋的确有一位姓王的宰相叫王旦,而不是王延龄。
王旦,字子明,生于周世宗显德四年(公元957年),死于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大名莘县(今山东莘县群贤堡村)人。王旦自幼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但其聪明好学,文采极好,深得父母器重。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考取进士,任大理寺评事,平江县知县。后调回京师任著作佐郎,参于编撰《文苑精华・诗类》。淳化二年(公元991年)累迁知制诰。历任同判吏部流内铨,知考课院,理检院等。真宗即位后,擢翰林学士兼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同知枢密院事,逾年,为参知政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拜相,监修两朝国史。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公元11世纪初,我国北方的辽、西夏同北宋并立,战乱四起。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东京朝野上下一片惊慌。主战派王旦、寇准力主真宗御驾亲征,并陪同前往。援军到达澶州后,宋军士气大振,敌将萧达览被射杀军心大乱,宋军一鼓作气大败辽军。第二年,宋辽双方在澶渊订立盟约,史称“澶渊之盟”。从此“契丹修和,西夏誓守故地,二边兵罢不用”。北宋与周边的关系缓和下来,长期对外征战的局面已经结束,这样为经济的恢复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会。
王旦任宰相12年,为政清廉,处事谨慎,善断大事,为人宽厚,以德服人,顾全大局,备受当时人们尊敬和赞誉。天禧初年,王旦和寇准因为性格上的差异,经常在朝堂上争论不休。寇准时常在宋真宗面前说王旦的短处,而王旦却总是不屑一顾,多次在皇帝面前称赞寇准的才能。一天,宋真宗对王旦说:“我想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你,而你却病成这样。你的病万一好不了,让我把天下事托付给谁呢”?王旦说:“知臣莫若君,英明的君主自然能选择良臣。”再三追问,他也不发表意见。于是皇帝只好说:“你尽管随便说好了。”王旦振作精神回答说:“依臣愚见,莫如寇准。”皇帝说:“准性刚褊,卿更思其次”。王旦说:“他人,臣所不知也。臣病困,不能久侍”《宋史・王旦传》。王旦去世一年后,宋真宗果然任用寇准为相。
综上所述,王旦确有其人,而王延龄则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
王延龄,明代山西浑源州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任旬阳知县,成化八年汉江涨溢,县治倾颓,学宫故在旬河之畔,亦圯于水。前知县杜琳改建县署于今治,并移学宫于县西高阜。功未竣而卒于官。继任王延龄续修并拓展之,听政育才,永无水患。延龄在旬,慈惠爱民,讼简盗息,与民相安,旬民咸称好官。入名宦祠。事迹见之于《兴安州志》。
人物原型
以宋代杨家将、呼家将、包拯等人物史实为基础,经过艺术加工创作的北宋前四朝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流播甚广,根据人物史实塑造的艺术形象亦蔚然大观。其中有一个在艺术舞台上活跃了几百年,但考之史籍却并无其人的重要人物,这就是以宋代历史为题材的评书戏剧作品中的一代名相、四朝元老王延龄。
作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相――王延龄身份之贵重、地位之显赫,故事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在以宋代历史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堪称绝无仅有。其人虽为虚构,因系历史题材,必应有所本。可以初步论断,王延龄这一虚构的历史题材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人物,是以历任后周太祖、世宗、恭帝和宋朝太祖,两代四朝宰相的王溥和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德高望重的文彦博,这两位山西名相为“框架原型”,然后移花接木,融合真宗朝王旦、仁宗朝王曾两位山东名相的相关事迹,以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为导向,经过民间文学创作者的艺术加工,合诸历史人物于一身的理想人物。
登场剧情
北宋清官包拯进士及第之时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离拒不受官,直至父母相继去世方才为官。初任定远县便革除衙门陋规创设鸣冤鼓任由百姓击鼓鸣冤,任内大治诉讼不兴,百姓感戴之余尊称为“包青天”。
仁宗皇帝登基包拯累升至开封府府尹,时陈州先涝后旱大闹饥荒,安乐侯庞昱奉旨赈灾却藉机苛扣银粮百姓苦不堪言,消息传回京城群臣纷纷上书力主查赈,仁宗特派包拯为查赈钦差,并赐下有先斩后奏之权的龙、虎、狗三口铡刀。
庞昱仗恃其父庞太师与妹庞妃之势并未将包拯放在眼里,包拯得智囊公孙策献策与江湖义士南侠展昭协助下查出庞昱罪证将之处死于龙头铡下。
庞太师和庞妃虽在仁宗面前屡进谗言,却因展昭夜闯禁宫晓以大义,仁宗非但未予降罪反倒采纳建言将展昭延揽入朝,封为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并赐“御猫”封号。
谁知御猫二字却犯了陷空岛五鼠大忌,锦毛鼠白玉堂本就心高气傲岂肯善罢甘休?单人独骑直趋开封府欲找展昭分出高下。展昭不为虚名而战令白玉堂更加不满,竟将包拯官印盗走强逼展昭前往陷空岛决一死战。展昭无奈赴会终因技高一筹将白玉堂击败,白玉堂奉还官印后无颜留在陷空岛而远走江湖。
阿娇与锁儿主仆返乡祭悼家人途中遭劫,白玉堂拔刀相助尽诛盗贼,二人因此结情缘订终身谁知阿娇却悄然遁去,令白玉堂四处寻觅而不可得。
二人再见之时阿娇已是江南闻名的歌舞妓,白玉堂更因而涉入大将军姚维被杀的泥淖之中,二人均在开封府公堂上自承是杀人凶手,包拯明察秋毫步抽丝剥茧终于查明真相还白玉堂清白。
小侠艾虎年方十七却已是令通缉要犯闻名丧胆的赏金猎人,小小年纪以此为业却是为了追查杀父仇人的下落,中牟县连连发生凶杀大案包拯亲自前去追查,得艾虎相助终于擒得凶手侦破全案。
艾虎随包拯等人返回京城适逢连日大雨,蔡河新堤竟因水势大涨而溃堤,沿岸居民家毁人亡惨绝人寰,仁宗震怒责令包拯全力查明溃堤原因。
原来曾任工部尚书告老退休的徐明正是承揽筑堤工程的包商,为图巨利偷工减料而酿此大祸。徐明见包拯即将追查到自己身上为求保命求庞太师居中设法,为讨好庞妃以便在仁宗面前美言脱罪,徐明只好将至宝珍珠衫献上。
仁宗本是有道明君,斥责庞妃且将珍珠衫发交包拯做为徐明贿赂脱罪之物证,谁知一袭珍珠衫却揭发出当年杀害艾虎之父的幕后指使之人正是徐明,艾虎追凶多年亲仇终于得报。
上一篇:张星阑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