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伊秉绶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嘉庆,扬州,宁化伊秉绶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重修苏轼故居
伊秉绶从政清正廉洁,爱护百姓,除暴安良。嘉庆四年(1799年)任惠州知府,一到任就问民疾苦,革除恶习陋规,特别注意抑制豪强为非作歹,整顿社会秩序,维护地方治安。同时,他还重视教育和文化事业。除了重修丰湖书院以外,伊秉绶还重修了白鹤峰苏文忠公故居和苏轼侍妾朝云墓,被当时士林传为风雅盛事。
伊秉绶和丰湖书院
都说清朝官员腐败,还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可那时的地方官很多都重视教育,和后来的贪官只认钱大不一样。丰湖书院就是伊秉绶一手扶植起来的。现在惠州大学校内残存的丰湖书院遗迹都是伊秉绶时代的。现存的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其实是宋湘为丰湖书院的二门所题。丰湖书院头门上的楹联是伊秉绶题写的“学焉得其性之所近,览者将有感于斯文”。丰湖书院修好后,伊秉绶请来当时的著名诗人宋湘主持丰湖书院。他还与宋湘一起制订了丰湖书院的规章制度。宋湘的诗集里有《丰湖草》和《丰湖后草》各一卷,都是在书院担任山长的两年时间里写的。在丰湖书院期间,宋湘钟情惠州山水,从他的诗歌里,可以看到一个非常迷人的丰湖和同样迷人的书院:敞敞亮亮的一大片水,清清静静的一座院落,清风明月,春绿秋白的芦苇,那是一幅令人神往的画卷。伊秉绶死于扬州知府任上。由于他的努力,扬州大水之年无一灾民饿死,扬州人民为此深感其恩。伊秉绶死后未及一月,便被扬州百姓供奉于“三贤祠”(“三贤”指的是白居易、林逋、苏轼)内,时至今日,在扬州人民的心目中,伊秉绶仍被尊称为“扬州四贤”(原“三贤”加秉绶即“四贤”)之一。
相关事件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正月十一日,伊秉绶生于宁化一个书香门弟,从小聪颖好学,饱读宋儒理学。15岁那年,其父伊朝栋考中进士,后来官至刑部郎中,著有《南窗丛记》等。伊秉绶30岁那年赴京赶考,举中正榜,便留居北京,时常出入太子傅朱�的府弟,有一度还住在纪晓岚家中,给他孙子上课。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会试,伊秉绶进士及第,开始了亨通的仕途,嘉庆四年后,出任广东惠州知府。伊秉绶在惠州期间兴利除弊,勤政爱民,他致力于地方文化建设,奖掖后学,创办书院,重用人才,其提携岭南才子宋湘的故事,便成了一段佳话。那时他在重修苏东坡故居时,意外地从墨池里发现苏氏珍爱的“德有邻堂”端砚。后来伊秉绶把此砚带回宁化老家,并把书斋命名“赐砚斋”。有人说,这块苏东坡用过的端砚给伊秉绶带来了无尽的灵气,他用这块端砚磨墨书写的字特别漂亮。现在,此砚珍藏于宁化县博物馆,为国家二级文物。
嘉庆十年(1805年)前后,扬州连年水灾,伊秉绶危难之际出任扬州知府。他乘着一叶小舟,深入灾区勘察灾情,“饥咽脱粟饭,渴饮浊流水”,一边设置粥厂,安置灾民,一边动员富商损资赈灾,很快稳定了灾区局势,还采取了一些灵活措施,使灾民尽快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第二年,扬州风调雨顺,百废皆兴,民众无不称颂伊秉绶。
嘉庆十二年(1807年),伊秉绶调任河库道,不久又调两淮盐运史。任职刚满两个月,其父病故,便回宁化奔丧。在老家料理了父亲的后事,伊秉绶丁忧三年,也许是感觉到仕途疲惫,又在宁化呆了五年。这期间他给父老乡亲留下了不少手迹,也做了许多善事。有一年,宁化城墙坍塌,他出千金维修。又一年,家乡遭遇饥荒,他不仅捐粮救灾,还利用自己的身份游说商家平价粜米。经友人一再敦促,伊秉绶还是离开了宁化,启程入京,这是嘉庆二十年(1815年)的夏天,他途经扬州,旧时好友留他小住,他不慎染上秋寒,一病不起,在扬州病逝。扬州百姓得知前任知府病逝后,把他供奉在三贤祠里,和扬州历史三位名贤太守欧阳修、苏东坡、王士祯并祀。几十年前,宁化人黄慎在这块土地上以诗书画赢得声名,几十年后,又一个宁化人伊秉绶以他的勤勉和德政,在这里获得赞誉。
伊秉绶的书法成就早有定论,且流传甚广,民国至今,常有出版社推出他的书帖。爱好者不妨来宁化走一走,也许在不经意间,就能那在寻常人家、阡陌乡野发现伊秉绶的真迹。要知道,这里是他的故乡。
书法评价
伊秉绶生前善书,兼喜绘画、篆刻,亦工诗文。《清史列传》谓:“秉绶工八分隶。”《国朝先正事略》谓其“隶书愈大愈见其佳,有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又与桂馥齐名。以其“隶书超绝古格,在清季书坛放一异彩”而被后人瞩目,评价甚高。清《昭代尺牍小传》谓“墨卿书似李西涯,尤精古隶,独不喜赵文敏,盖不以其书也。”焦循《雕菰楼集》谓“公之起居言笑,蔼然君子儒也。时濡墨作隶书,如汉魏人旧迹。”赵光《退庵随笔》谓:“伊墨卿、桂未谷出,始遥接汉隶真传。墨卿能脱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蒋宝龄《墨林今话》谓:“(伊秉绶)尤以篆隶名当代,秀劲古媚,独创一家,楷书亦入颜平原之室。”何绍基《东洲草堂诗抄》赞伊秉绶:“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行草亦无唐后法,悬崖溜雨弛荒藓。不将俗书薄文清,觑破天真关道眼。”包世臣《艺舟双楫》谓:“余初识宁化伊墨卿太守秉绶于袁浦。墨卿,刘诸城之弟子也。因曾问诸城法,太守曰:u2018吾师授法曰:指不死则画不活。其法置管于大指、食指之尖,略以爪佐管外,使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即古龙精之法也。其以大指斜对食指者,则形成凤眼,其法不能死指,非真传也。”王椒畦诗曰:“墨卿作书亦如画,笔墨之外能通神。”杨守敬《学书迩言》谓:“墨卿八分书根柢汉人,行书学李西涯,尤为超妙。”向�说:“墨卿楷书法《程哲碑》,行书法李西涯,隶书则直入汉人之室。即邓完白亦逊其醇古,他更无论矣。”李宣龚云:“汀洲书法出入秦汉,微时所作篆隶有独到之处。即其行楷,虽发源于山阴、平原,而兼收博取,自抒新意,金石之气,亦复盎然纸上。”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汀洲精于八分,以其八分为真书,师仿《吊比干文》,瘦劲独绝。”近人马宗霍《�岳楼笔谈》谓:“世皆称伊汀洲之隶,以其古拙也。然拙诚有之,古则未能。独其以隶笔作行书,遂入鲁公之室。”沙孟海说:“伊秉绶是隶书正宗,康有为说他集分书之大成,很对。其实,他的作品无体不佳,落笔就和别人分出仙凡的境界。”
书法成就
其传世的主要墨迹见于《默庵集锦》, 1971年台湾大众书局出版有《清伊秉绶作品集》, 1984 年 10月上海书店出版了《伊秉绶隶书墨迹选》。虽然他四体俱能,但以隶书为最。其隶书为汉碑中雄伟古朴的一类。仅在上海书店出版的《隶书墨迹选》中即收有其临写的《裴岑》、《韩仁铭》、《尹宙碑》、《孔宙碑》、《张迁碑》、《衡方碑》等。尤其得力于《衡方碑》,据伊秉绶《留春草堂诗抄》可知他临写《衡方碑》多达百遍。融先秦篆籀、汉魏砖瓦及颜体气象于一炉,而自成一家。
上一篇:李察・基尔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