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邵逸夫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邵逸夫,邵氏,香港邵逸夫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邵逸夫一点都不掩饰自己对于商业片的偏好。他坦言“经营邵氏影城,是做生意。如果拍一部纯艺术的电影,少人看,就少得益。如果香港人喜欢艺术,可以去艺术中心。我宁愿捐钱给艺术中心,做艺术节。但是拍电影,就是要拍大家都看的片。”
张曾泽因为拍《路客与刀客》大卖被邵氏撬至麾下,并被邵逸夫奉若上宾。但随后其作品《红胡子》遭遇票房惨败,邵先生片场再遇他便视而未见。不久张曾泽拍完《吉祥赌坊》,邵逸夫看完喜形于色,请他吃饭,态度又恢复热忱。”在《南方人物周刊》关于邵逸夫的报道中也提到,李翰祥执导的电影《后门》拿到了亚洲影展所有奖项,但邵逸夫并不买账,他直言拍片子必须要赚钱,不是为获奖。
锱铢必较
2013年6月,功夫导演刘家良逝世的时候,其遗孀翁静晶曾当众向邵逸夫追讨欠账。当年刘家良与邵氏公司签下分花红的合同,但三十年来却一毛钱没得到。香港电影研究者阿蒙表示:邵逸夫的“小气”是出了名的。在金钱这一层面,邵逸夫呈现出矛盾的两面:一方面他大手笔做慈善,二十几年来共捐给内地47亿港元;另一方面,他在经营成本把控上又极为吝啬,甚至锱铢必较,与大多数香港老板并无差别。
早年许多跟邵氏合作过的电影导演都曾领教过邵逸夫的这份吝啬。当年尚未成名的李小龙毛遂自荐到邵氏,片酬要价1万美金。邵逸夫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并将价码压至2500美金,导致李小龙转投竞争对手怀抱。在邵逸夫的第二任妻子方逸华主事时期,邵氏吝啬的作风曾引发很多人不满。
当年邵氏公司实行“月薪制”,即便是姜大卫、狄龙等明星也要按月领工资。当年很红的郑佩佩进城买东西也要像普通人一样坐公车。不过,邵氏会向员工提供住宿、饮食等便利的生活条件,以便帮他们降低生活成本。后来邵逸夫转投电视领域创办TVB,捧红一众明星,但这些明星却纷纷选择出走,原因之一便是片酬太低――“我很红,但我特别穷”,这是邓萃雯回首昔日在TVB时生活的总结。
明争暗斗
邵逸夫在知天命之年放弃东南亚的事业奔赴香港重新开始,年过古稀时又转而进军电视行业打造TVB,这样的魄力不是人人都有。在早年经营邵氏时,邵逸夫也绝对是个“狠角色”,最典型的案例是邵氏与电懋的挖角事件。当时邵氏白手起家初成立,没有大明星。邵逸夫许下重金,想要挖当时竞争对手电懋公司的头牌明星林黛。邵逸夫约到林黛后亲自为她斟茶,并且将准备好的合约摆在林黛面前,开出的片酬是电懋的两倍,最终林黛转投邵氏。
在果断挖角之余,邵氏也时刻严防死守避免“被挖角”。当时籍籍无名的李翰祥在邵氏拍摄《貂蝉》走红后立刻成为各大电影公司眼中的红人。但邵逸夫完全不担忧,因为李翰祥已经与邵氏签了一份长达8年的合约。
旗下导演、演员及合作者胡金铨、王羽、邹文怀等相继出走邵氏,或许也与邵逸夫本人强势的管理风格有关。但与此同时,他也有知人善任、宽厚仁义的一面。1963年李翰祥倒戈出走,奔赴台湾自组国联公司,并带走了邵氏一半的人马。邵氏与国联曾经展开激战,手握东南亚大批院线的邵逸夫更拒绝发行任何国联公司拍摄的电影,最终李翰祥败走台湾。后来李翰祥特别制造与邵逸夫的“偶遇”,提出想要重回邵氏的请求,而彼时的敌人邵逸夫竟出人意料同意。
不愿冒险
邵逸夫从影半生,捧红狄龙、姜大卫等诸多明星,却也错失不少绝佳的合作机会。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他与李小龙之间的故事。
当时李小龙在美国发展不顺计划回港,本想要投奔最为强大的邵氏公司。据传他当时开出的价码是一万美金,但邵逸夫并未答应,并且在李小龙看来他的态度也有些傲慢。彼时邵逸夫的左膀右臂邹文怀已经出走邵氏自立门户成立嘉禾公司,并以“分红制”的方式最终邀请到李小龙加盟,由他主演的《唐山大兄》在香港创下票房记录,帮嘉禾打开局面赚到大钱。
无独有偶,在邵氏因参演《大军阀》一举成名的许冠文曾经将自己写的剧本《鬼马双星》交给邵逸夫,希望能与邵氏合资拍片、五五分成,被邵逸夫断然拒绝,理由是“剧本太差”。不死心的许冠文找到嘉禾,最终达成合作,《鬼马双星》当年在香港拿下625万的高票房。
当时的邵逸夫略显保守,可能已经有些跟不上时代了。事实上李小龙和许冠文对邵氏公司开出的条件在当时看来可能并不高,但对于还在维持工厂式运作的邵氏来说,没有办法去冒险,也不可能去做突破。
父子情断
邵逸夫一生传奇,却也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务事。他与第一任妻子育有两子两女,子女从小就在新加坡由邵逸夫的兄长帮忙抚养。后来两个儿子入主邵氏董事局,帮助父亲处理事业。直至1981年,大儿子邵维铭不满意方逸华进入邵氏掌权,因而与二儿子一同退出董事局,并移居新加坡,父子从此断绝关系长达二十年。冷战持续到2006年,邵逸夫在亚太影展荣获“终身成就奖”,一向鲜少露面的邵维铭突然高调出现代父亲领奖,并被拍到与父亲和方逸华共进晚餐。邵逸夫立下遗嘱分配身家,原因是不想让自己的4个子女与方逸华在日后产生纠纷。
逸夫之最
拍摄了中国最早的有声粤语电影《白金龙》
拍摄影片1000余部,为中国所有电影制片厂之冠
拥有最多的影院,最高时期达200多家,为中国私人拥有量之首
建造了亚洲最大的电影拍摄基地
历史上最年长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
逸夫精神
邵逸夫以实际行动来要求自己成为精通电影的专家。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电影,几十年来坚持不辍。好的电影和坏的电影他同样喜欢看,他要看好的电影好在哪里、坏的电影怎样坏。他不但是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而且他也是中国最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精通了电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样样内行。而他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他做事认真。他曾说:“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绝对不放松的。同时我自己的工作时间也很长,一早就来(上班),很晚很晚才下班”。邵氏拍每一部影片,首先考虑的是观众喜欢不喜欢。凡是观众不喜欢的,就坚决不拍。
邵逸夫称自己制片相当“严谨”,为了保证影片质量,他对影片严格把关。出现劣片,若无法补救,宁愿烧掉。他说:“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烧掉好多部。”“观众看了劣片一定好不开心,看多了,就会对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烧。”据称,邵氏在迄今的37年间,烧掉的影片以十部计。“邵氏出品,必属佳片”此话绝非诳语。
邵逸夫的成功还在于他从步入电影业时就认定,搞电影事业必须生产发行结合,方有出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邵氏兄弟实行“每月一院”的办法,在香港和东南亚,邵氏影院星罗棋布,形成一张巨大的发行网络。70年代,邵氏影院开始闯入世界影片市场,先后在美国、加拿大与欧洲若干国家自建戏院,或组织发行渠道,使中国影片在世界影坛崭露头角。进入80年代,邵氏公司已有300多家自办或代理的电影院发行网络,每年拍摄的40多部国产片可及时发往世界各地。这不仅娱乐了各国观众,对传播中华文化亦有莫大之功。
上一篇:金载桓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