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达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李达,湖南,马克思主义李达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字永锡,湖南零陵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启蒙思想家,卓越的哲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和法学家,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曾任中共一大、二大和八大代表,一届中共宣传主任,历任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被推选为第一任中国哲学学会会长。于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攻击、诬陷,被迫害致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李达的冤案得到昭雪。,
李达 - 个人概述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10月2日生。五四运动时期在日本留学开始撰写介绍科学社会主义与欧洲工人运动的文章。1920年8月归国在上海与陈独秀筹建中国共产党,主编《共产党》月刊,并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 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宣传主任。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险恶环境中,他坚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阵地,成为卓有建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新中国成立后,李达历任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被推选为第一任中国哲学学会会长。曾当选为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著述有《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和主编《唯物辩证法大纲》等。1958年曾同毛泽东就主观能动性问题发生争论,直言批评大跃进中的唯心论,对六十年代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左”的政治批判取沉默态度,不同意林彪的“顶峰论”。于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攻击、诬陷,被迫害致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李达的冤案得到昭雪。
李达 - 生平纪实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10月2 日生。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后到日本留学。
1918年5月参与组织中华留日学生救国团,罢课回国请愿。1919年五四运动后,在《觉悟》副刊上连续发表文章,介绍欧洲各社会主义政党的情况,并翻译《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和《社会问题总览》等著作,积极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8月由日本回国后,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在上海共同发起成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并于同年11月主编《共产党》月刊。
1921年7月参加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成员,分管宣传。同年9月创办党的第一个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和革命丛书。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后,李达与陈独秀的矛盾日益尖锐,并辞去了中央局宣传主任。
1922年到长沙,任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学长。1923年4月与毛泽东一起创办《新时代》月刊,任主编。同年与陈独秀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激烈争论,遂离开党组织。此后,他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1923年至1926年任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学监兼教授。1926年发表《现代社会学》,系统论述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
1927年1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总教官,兼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3月回长沙筹办国民党湖南省党校,任教育长。9月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1928年到上海创办昆仑书店,出版各种进步的哲学社会科学书籍。
1930年至1931年任上海法政学院及暨南大学教授。1932年至1937年先后任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教授兼经济系主任、中国大学教授兼经济系主任、朝阳大学教授。他还积极配合党的统战工作。在北平任教期间,他多次受党的委托到冯玉祥处讲学,说服冯联共抗日,促进冯同共产党的合作。1935年发表专著《社会学大纲》,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他还积极配合党的统战工作。
1938年到桂林,任广西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由于他长期进行进步活动,抗战中期以后,长期困居家乡并受到国民党当局的监视。1947年至1949年任湖南大学教授。
1949年5月,他前往北京,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同年1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从事党的教育工作。1949年任北京政法大学副校长;1950年至1952年任湖南大学校长;1953年至1966年任武汉大学校长。他还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文教委员会副主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和常务委员,中国哲学学会会长,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会长等职。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重的诬陷和迫害,同年8月含冤去世。
1980年被彻底平反昭雪。
李达 - 革命人生
因矛盾尖锐而脱党
1922年11月,李达应毛泽东邀请去湖南担任湖南自修大学学长。到了1923年暑期,李达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对国共合作事宜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
国共合作既是共产国际的指示,也是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实际需要,但是怎样合作和采取什么形式合作,无论是共产党方面还是国民党方面,都有不同的意见。就共产党来说,当时担任党的书记的陈独秀,他考虑中国革命的条件和时机还不成熟,因而采取了后来被称为的右倾立场,主张共产党全体加入国民党,全心全意做国民革命,等到将来条件和时机成熟以后,再做社会革命,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二次革命”。但李达却坚持他在《马克思学说与中国》一文中的立场,主张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共产党本身应当保持自己组织上的独立性。
这时,陈独秀就以家长制作风来对待李达。李达后来回忆说:“暑假时,我去到上海,会见陈独秀,谈起这个问题,他是主张党内合作的,似乎已经由他决定了。他问我的意见怎样?我回答说,我是主张党外合作的。我的理由还未说完,他便大发牛性,拍桌子,打茶碗,破口大骂,好像要动武的样子,幸亏在座有一两位同志劝住了。我心里想,像这样草寇式的英雄主义者,做我党的领袖,前途一定无望。但他在当时已被一般党员尊称为‘老头子’,呼‘老头子’而不名。我当时即已萌发了脱党的决心。”
革命理论研究和宣传的大师
一个革命的政党,必须有一个革命的理论作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紧随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当时只有极少数赴日本的留学生接触过一点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还不是原著),共产主义思想传播几乎是与党的建立同时进行,理论准备非常不足。
在这种近乎于边干边学、“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条件下,非常需要专门从事革命理论研究和宣传的大师。李达与相约建党的李大钊、陈独秀以及董必武、周恩来等人相似,都曾留学日本,并最早接触了马列主义,不过这些人建党后都以主要精力从事党务和社会活动,只有李达能专心于理论,并且成果斐然。作为党的创始人之一,李达与其说是个政治家,还不如说是个学问家,这从他在党的“一大”中所处的地位便可见端倪。
上一篇:孙艺洲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