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贾探春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探春,她的,赵姨娘贾探春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探春讨厌母亲的原因是“姨娘每每生事,几次寒心。”赵姨娘若真的敢倚势生事倒不冤枉她,可事实呢,在“魇魔法叔嫂逢五鬼”里,贾环因看不惯宝玉撩拨彩霞,就推翻蜡烛烫了宝玉的脸。凤姐上去收拾,说“老三上不了台盘。”又说“赵姨娘平时该教导他。”这明摆着是在扇风点火,提醒王夫人,王夫人叫来赵姨娘骂道:“养出这样黑心种子来。”这本来是两个孩子之间斗气,怎能怪着人的娘?赵姨娘忍声吞气帮忙收拾宝玉,但王夫人何曾饶了她?“又数落一顿。”赵姨娘母子如此受踩挤,连宝玉的寄名干娘马道婆都看不下去,帮她打抱不平,使魔法让宝玉与王熙凤疯癫死去,其实这是生活在大家族里的弱者无奈的抗争,只是幻想的,虚拟的,事实上根本不存在的。大概这就是她唯一能生出的事。
赵姨娘明白自己的弱势,“我们娘儿们跟的上这屋里哪一个?”她便逆来顺受,她粘个鞋面只有零碎的绸缎,而黛玉来了整批的绸缎搬她也不敢争议。她像老鼠一样躲在洞里,贾府中大大小小的宴会,酒席上有赵姨娘的一席之地吗?她不敢出来,她一出来就跟过街老鼠样人人喊打,而喊打最厉害的竟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是让人讨厌她的吗?应是值得大家同情的。
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槽头买马看母”,观她便知赵姨娘绝非窝囊之辈,然而她倒霉的就是她生了个如此出色的女儿。
“才自精明志自高。”探春的精明在于,她首先明白自己是赵姨娘生的,是个很大的弱势。但能看清贾府的整个形势,知道如何抓住机会向上“凫出水面”攀高枝。她看清贾府有一个中心:贾母、王夫人、王熙凤。只要为好这三个人便百事亨通。她为了依附权势,她在等待机遇。
在“鸳鸯女誓绝鸳鸯偶”这节里,贾赦要鸳鸯,贾母将一腔怒火撒向王夫人的时候,众人都躲出去了,只有“探春是有心的人”,她向贾母陪笑道:“这事与太太何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要收屋里的人,小婶子如何知道?”她的一句话为王夫人翻了案,申了冤。她也博得了王夫人的欢欣。这是她凫上水面的第一步。
而当她自己的亲母受委屈了,她是如何处理的呢?在“辱亲女愚妾争闲气”一节里,王熙凤病倒了,让李纨、探春当家执政。这对探春是个绝好机会,她确实抓住了。
当得知舅舅赵国基死了,探春竟毫无感觉,只按例批给二十两银子。比袭人的母亲尚不如,赵姨娘当然来评理。探春一口一声的“姨娘”,又是翻帐本,又是按皇历,能说出一百条理由让自己的娘亲伏法。她的理由明显的只有一条:凡是“太太”、“老太太”那边的事都可法外施恩,你赵姨娘就得照章办事。她当家固然要守法,她若柔声说明原委,做母亲的也绝不会难为自己的女儿,可她当着众人的面藐视母亲是奴才,而且出语如刀,刀刀见血,直扎进亲娘的心窝。赵姨娘气得:”说:“如今你舅舅死了――”探春问道:“谁是我舅舅?我舅舅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个舅舅来?我倒素昔按礼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既这么说,每日环儿出去,,为什么赵国基又站起来又跟他上学?为什么不拿出舅舅的款来?”哦,明白吗?她嫌这个舅舅穷,不认;只认那个做“九省检点”的舅舅,但不知那个舅舅可认她?真是一派胡言,气死娘亲。还有,“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怕人不知道,故意说出来表白表白。”她连亲娘也不想认呢,怕人知道她的出身,羞于承认自己是“庶出的”,一心想混个“正出”的名分。凭谁论,有这么个女儿无论多么出色,可亲可爱吗?
还有可气的呢,有人来领贾环与贾兰在学堂里买点心与只纸笔的银子,探春一查账说道:“把这一项蠲了。”平儿都叫免得好。免了这项银子贾兰是不怕的,他有靠山,少不了他的点心与纸笔。倒霉的只有贾环一个。
这两件事都把矛头刺向亲母的心窝,而维护了王夫人的利益。王夫人,王熙凤都满心欢喜,满口称赞。谁不喜欢敌方的叛徒呢?不战能曲人之国乃为上上策。探春这一步棋走得好,她踩着亲娘的头凫上了高台面。
令赵姨娘寒心的还有一件事,宝玉丢了玉,只有探春首先想到“有人使促狭”,并武断的判决“使促狭的只有环儿。”让人找来贾环当坏蛋盘问,赵姨娘母子当然不依,王夫人便来恐吓。赵姨娘又一次败在自己的女儿手里。
探春远嫁,也是王夫人一力在贾母面前促成的。这也是王夫人的毒招。赵姨娘得知不忧反喜,表明她对这个女儿彻底寒心,不指望了。而探春临行前只想到与宝玉告别,对赵姨娘和贾环睬也没睬。
而在《红楼梦》电视剧里,当探春穿上大红盛装后,特到赵姨娘跟前跪倒深深一拜,登舟远行时她与亲娘深情地对视,在凄美哀怨的乐声中,她泪如雨下。这么一处理,使探春有了人情味,完美点儿。可见导演的用意:他想美化探春,他也不满意原来的贾探春是个冷酷无情、面目可憎的不孝之女。
探春远嫁的另一种说法
(节选自 丁维忠 著:《红楼梦:历史与美学的沉思》第五章:粤海"姬子":探春远嫁)
六"海啸"之伏
必须注意的是在:在前80回后部,关于"探春的寿日"--"海啸"之伏--探春的《柳絮词》("也难绾系也难羁")及其"凤凰"、"喜字"风筝--南安太妃相人--粤海将军邬家送礼等等,作者是几乎把它们联成一气来写的,都集中在第70、71回,到第77回便有"官媒婆来求说探春"了。如此明显的暗示性安排,不能不说作者在有意透露着其间的某种内在关系。
这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或者说,探春是怎么会远嫁到"粤海将军"邬家的呢?根据上述种种伏笔和预示,可以作以下推想:
(1)自从官媒来求说探春后,大概由于某种原因,探春的亲事暂被延搁了一段时间。譬如湘云在第32回已经订亲,但直到后部佚稿才正写她的婚事,间隔了好几十回书!当然探春婚事不会延搁这么久。
(2)但到了后30回佚稿的开卷不久,作者便揭开"海啸"之谜,即东南沿海"海寇"猖獗,粤海一带海疆不宁。
(3)于是"圣上"便下谕征剿,而这当然首先是"南安郡王"(其命名可知!)和"粤海将军"分内之事。前者可能身任"钦差靖绥经略大臣"或"征南大将军"之类,后者"粤海将军"邬某父子也可能有奉旨进京听命的机会。
(4)由于这件大事的推动,邬家与贾府的关系可能进一步密切,相互更为了解和倾慕。而以这件大事为背景,南安郡王出于形势和笼络属下得力将领的需要,很可能由南安太妃牵头,南安王府撮合,再次通过"媒妁通言"的官样文章,终于将探春与"粤海将军"少君的婚事,很快地确定了下来。
(5)因此探春的婚嫁,从表面看是十分荣耀的,其荣耀程度恐怕仅次于大姐元春。但实际上,她不过是南安王府为了激励其属下重臣,拿她作为一份"礼物"或"奖励品",从中作笺,把她嫁予"粤海将军"为儿媳而已。但这对于素存"出去立业"之志,又由于贾府进一步内乱而身心更为"烦难"的探春,却是正好求之不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