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叔和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伤寒论,荆州,医学王叔和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魏末晋初,北方战争频发,瘟疫流行,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穷苦百姓得了病,还要挣扎着去做工挣钱,及到病入膏肓打熬不过了,这才不得不求医。试想这等病人那有好治的!王叔和是个直性子人,既不会说那好听的绕弯话,又不会把麻缠事推出手,依旧是尽心尽力为人治病,却不料看一个死一个,瞧两死一双,一时倒叫人心浮动,人们因怀疑他的医术而不敢上门了,过去门前车水马龙的情景不见了。
再说高平城里有座杂货铺,铺子里有两个年轻伙计,一个叫大二,一个叫小三。这一天,伙计两正在铺子里站柜,忽然看见王叔和从铺门前走过,免不了议论一番,大二说:"这王先生可是越来越不行了,先前是个济世活人的菩萨,如今变成了要命的阎王。"小三道:"这话不对,那些病人原是他自个病的没救了,如何怨得王先生的医术!",大二道:"你也好笑,没病谁个求医,求医原为活命,难道为了找死?"小三道:"照你这么说,便是好人经王先生搭手也要亡命了,我今天偏要请王先生诊脉,看看我死了死不了!"伙计讴了满肚子气,就吃饭去了,那小三子是个一根筋儿,和大二拌了嘴,心里很不痛快,下死地吃着小米捞饭,刚放下碗,就看见王叔和又从铺前走过,小三心里一急,喊一声"王先生!"一个猛子从里屋跳到当街上,接着,身不由已地躺倒在地上,大喊肚痛!王叔和见地下躺着的楞小子,热汗满面,就地打滚,忙蹲下抓住他的手腕切了脉,叹口气道:"此人无救了"。那大二一听此话忍不住笑道:"真真是大白天碰上勾命鬼!我师第半点病症也无,原不过讴气,打赌考考你,你就真当他要死了,这样的庸才还吹什么’太行山上……’"话没说完,只听小三呼了一声就不动了。上前伸手一探,已没了气,心下大惊,连叫"怪!怪!王先生真真把个活楞楞的小伙子给看死了!"那小三本因吃饭过饱,又猛力一蹦,使胃肠崩裂,但那些街头看热闹的不去细究其因,亦不听王叔和的解释,只附和大二的说法,立刻一传十,十传百,加枝添叶,把王叔和描绘成了灾星魔头瘟祖宗,别说谁来找王叔和治病,就连他原先的街房邻居,也唯恐避他不及。这样一来,王叔和在家乡一时难以立足,感慨一番,挑起个药担儿云游乡去了。且说太行山下有个济州城,城里有家"济生堂"药店,这店里前些日子新聘了位坐堂医生。那坐堂的虽说新来乍到,治病配药颇具神通,特别精于内科诸症。一天,济州城里有一家出殡,看那将将就就的殡仪,就猜得出是个贫寒之家。那口薄板棺材从济生堂抬过时,沥下几点鲜血。正在柜台前坐堂的先生,瞥见血迹,陡然一惊,再定睛细看就大叫:"那出殡的,如何将活人往外抬?"出殡队里哀哭的,哀歌的,吹打的,各司其职,无人理会。坐堂先生一急,上前拉住拉灵幡的半大孩子不放行,一连声地嚷道:"棺里是活人,棺里人没死!"出殡的队伍乱了套,几个后生以为他有意胡弄,扯住他就要打。吹鼓手是个老者,见多识广,看坐堂先生不象作恶的,止住年轻人,唤过一位中年汉子叫他裁夺。中年汉子姓午名逢生,棺里殓的正是他的妻子贾氏,年仅二十八岁,因产中血崩脱阳暴亡。当地风俗,年轻女人死于流血等症,统称"血光之灾",为不连累家人街房,须及早入殓安葬。当日贾氏刚刚昏死,族中长者便硬张罗出殡。这午逢生中年丧妻,无限悲伤,听坐堂先生一说竟也异想天开,甘愿开棺验尸。此言一出,几个愣小子一拥上前,"嘎吱"一声把棺盖撬开。坐堂先生抓起死者的人中、吴元等穴,顷刻之间,那贾氏时而换气,继而呻吟,再而略睁双目,半欠身子意欲起动。这一件医案,倾刻轰动了济州城。一打听坐堂先生的姓名,才知道是太行山上的王叔和,于是稍知其情者,又绘声绘色地讲起王先生上年在家乡行医,医运不济将活不愣腾的店铺伙计"诊"死的事。一时间,一传十,十传百,把王叔和传成了当今扁鹊、再世华佗。种种奇异传闻,传到了都城许昌,王公大臣们便三聘五请,硬把王叔和弄到京都里当了太医令。
王叔和 - 《王叔和脉诀》
《王叔和脉诀》脉学著作。一卷。旧题晋・王叔和撰。但一般认为是六朝・高阳生托名王叔和的作品。本书特点
在于以较通俗的歌诀形式阐述脉理,紧密联系临床实际。书中不少内容是根据王叔和《脉经》重新编撰的。详细论述二十四脉,并立七表(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之名目。由于易于讲习,流传甚广,影响较大。并由此而派生出不少的脉学著作。如本书后经明・熊宗立加注,改名《勿听子俗解脉诀》,张世贤在本书基础上撰成《图注脉诀》(又名《图注脉诀辨真》);还有不少医家对此《脉诀》做过订正,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为元・戴起宗的《脉诀刊误》(又名(脉诀刊误集解》);清・李延�g的《脉诀汇辨》,等。但书中的观点,对脉义的理解以及文字的鄙浅等方面,后世颇有微词。明・吕复在《群经古方论》中批评高氏“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又《文献通考》认为,本书不见于隋、唐《经籍志》,恐为宋熙宁以前人所托。现存明、清刻本、抄本。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惠浴宇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