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曹娥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上虞,公元,庙会曹娥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亲不亲,家乡情,村里人不忍心让曹娥父女葬身水底,分头沿江寻找他们的遗体。
又过了三天,江面风平浪静,江水清澈明亮,人们却在下游十多里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人在游动。人们满怀希望赶过去,果见一男一女,背贴着背,女的反剪双手紧负着男的,原来正是曹娥和她的父亲。曹娥虽然死了,但她却能找回父亲的尸首,把他负到江堤边,人们都说这是她的孝心感动天。后来这个曹娥负父出水的地方就叫贺盘村。
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女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这一日,曹娥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女娘娘的,许多人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行。
直到现在,曹娥江不管水急潮猛,江水奔腾咆哮,一到曹娥庙前面,立即变得无声无息,仿佛愧对孝女,悄悄遁去,过了曹娥庙门口,才敢再发出响声,真叫人叹为奇迹。
曹娥碑的故事
关于曹娥碑的撰写,还有一段有趣的事情。本来县令度尚是邀请著名文士魏朗来写碑文的。魏朗写成之后没有拿出来,故意要卖弄一下。他说这碑文如何如何难作,想待他拿出来那一刻震惊大家。却不知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邯郸淳在场,邯郸淳听说魏朗说困难,于是文不加点拿起笔来就写了碑文。魏朗看完后自叹不如,只好把他原来写的文稿撕了。这段史料见于《会稽典录》。
提到曹娥碑,就不得不提到杨修与曹操,当年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齑臼”这个用来捣舂辛辣味的调味品的器具,其功用就是受纳那些辛辣调味品,也即“受辛”,而“受”和“辛”组合在一起就是汉字“�i”,“�i”“辞”是异体字,因此是“辞”字。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据《上虞县志校续・度尚传》记载,元嘉元年度尚始建曹娥庙。历代封建帝王对曹娥曾大事宣扬,加封赐匾。宋大观四年(1110)封灵孝夫人;政和五年(1115)加封昭顺;淳�v六年(1246)复加纯懿;元至元五年(1339)加封慧感夫人。明洪武八年(1375)命官奉敕祭奠,诚意伯刘基撰诔文。清嘉庆十三年(1808)敕封福应夫人;同治四年(1865)加封灵感夫人,赐“福被曹江”匾额。民国年间,蒋介石、林森、熊希龄、于右任等军政要员均有匾额、对联题赠,蒋的题词是:“人伦之光”。最盛时,有匾额170块,楹联57副。的
曹娥庙的传说
早先,曹娥庙很小,庙里只有一个曹娥娘娘的神位。
一日,有人躲到曹娥娘娘的神位下,听到外面追赶的脚步声,吓得连声祝告:"娘娘菩萨救救,保佑我躲过难关,日后出山之日,一定重建庙宇。"
这人说完,听得外面人声远去,心里安定下来,朦胧进入梦乡,梦见曹娥娘娘说:"脱去我的内衣,去某当铺当二百两银子,日后上京,万事大吉……"
一梦醒来,天已五更,这人不敢多留,就照娘娘梦中吩咐,脱了她的内衣,走了。
这个小伙子,名叫沈宏奎,本地人,从小父母双亡,讨饭过日子。这天撩人家晒着的衣裳,想换碗饭吃,被人发现追赶。当日他到那爿当铺当内衣,朝奉一陈惊讶,原来他也得一梦,竟与眼前的事实一样,便问要当多少银子,沈宏奎说"二百两",朝奉并无二话,依言照付。
沈宏奎到了京里,正逢皇上限期捉拿十八大盗。已捉到十七个,还缺一个。捕快正愁交不了差,一见沈宏奎这个衣衫褴褛的外地人,也就不管是非,抓去抵了数。
第二天,一道圣旨:午门问斩。沈宏奎被剥去上衣,绑到午朝门外,口口声声念叨:"娘娘呀娘娘,是你叫我上京,今朝我受冤枉,怎么不来救我?"
当时,看热闹的人很多,其中一个看台上挂着竹帘,帘内坐着御妹娘娘。听见有人叫娘娘,撩起帘子一看,不觉笑出声来,原来犯人个个赤脯,而沈宏奎脸孔金黄,身子雪白,恰好与她相反,她是脸孔雪白,身子金黄,算命先生说她是"玉盖金瓶",照这么说,这犯人是"金盖玉瓶"了。
监斩官听得沈宏奎口叫娘娘救救,而御妹娘娘竟掀起帘子来看他,猜其中必有缘故,何况他是最后抓来充数的,忙叫留下沈宏奎,把此情上奏皇上。恰好太后也得到消息,就以"一笑定姻缘",把沈宏奎招了驸马。
沈宏奎招了附马,想起曹娥庙里的心愿未还,心里着急。有个老臣给想了个办法。这日一早,御妹哭奏皇上,说驸马欺侮她。皇上见御妹头发散乱,衣裳被撕破,龙心大怒,下旨立斩驸马。众大臣说:"夫妻床上相骂是家常小事,再说斩了驸马,以后娘娘……"皇上闻言,改判充军。充军充到哪里?又有大臣说:"充他到东关曹娥,去冻煞、关煞、馋(读曹)煞、饿煞!"
皇上顺水推舟,沈宏奎就带足金银,到了曹娥,大兴土木,扩建娘娘庙。
一年半载后,御妹想念驸马,坐了龙舟来曹娥看望。沈宏奎正在钓鱼,听说御妹娘娘龙舟到岸,高兴得丢下钓竿,赶到埠头,一脚跳上龙舟。船上卫士见是个平头百姓,大喝一声,一刀将他杀死了。等御妹娘娘走出来,已经来不及了。
沈宏奎死后,曹娥人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在娘娘庙的偏殿旁为他盖了个"沈家台门",至今还在。
《曹娥》、《曹娥庙》摘自《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上虞县故事、歌谣、谚语卷》
曹娥庙吸币趣事
有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曹娥庙正殿中央矗立着四根红木大柱,取硬币往柱身上贴,有的硬币会被吸住,历久不掉,有的则用尽全力也贴不住。
相传民国庙宇重修之时,工匠们为寻取这四根主柱颇费周折,最后还是曹娥托梦给工匠才去南洋采到。由于路途遥远,材料抵沪时离上梁之日已很近,船主怕误工期,非常担心。不料从上海至上虞只航行一昼夜便到达庙前江边,船主大惊,认为非孝女神力莫为,不但运输之费分文不取,还特地赶制了一只船的模型悬在暖阁之上,以示纪念和敬慕。
所以,民间传说,币被吸住的人是孝子或是孝女,下次可不用来庙祭拜曹娥,币没有被吸住的人不孝顺,必须经常到庙以添孝心。
曹娥村镇
来历
很久以前,曹娥也是沿海的一块冲积平原。据说最早只有在当地凤山北麓的一个小村庄,名叫陈村。稍后才有凤凰山东麓的又一个小村落,名叫枣树湾。东汉年间,出了个孝女曹娥,是上虞县皂湖曹家堡人。据载,其父曹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乘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当时年仅十四岁的曹娥,沿江号哭十七日,最终赴水而死。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县令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并为她立碑建庙。后人为纪念这位孝女,改流经上虞的那段舜江为曹娥江,而此地也就称为曹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