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陈鹤琴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家庭教育,师范学校,幼稚陈鹤琴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陈鹤琴(1892―1982),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浙江上虞县人。早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最初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
陈鹤琴 - 生平简介
1911年2月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秋考入清华学校。1914年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就读于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1919年8月回国。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
1923年任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
1927 年任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二院院长,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科科长,建立南京教育实验区制度。 1928 年至 1939 年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创办多所小学、幼稚园和中学。
1940 年创办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
1945 年回沪任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接管外国人所办中小学,创立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后改名上海市立女子师范学校)。
1946 年兼任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校长。 提出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帅资培训体系。
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发起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中华儿童教育社等团体主编《幼稚教育》、《小学教师》、《活教育》等刊物和《幼稚教育丛朽》、《幼稚教育论文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等职。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二、三、四、五届委员,江苏省一、二、三届副主席。
1979 年后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陈鹤琴 - 人生背景
陈鹤琴出身破落小商人家庭,6岁丧父,8岁入塾,15岁由姐夫资助入杭州蕙兰中学。1911年2月,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
一年后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1914年8月毕业,考取公费留学美国,相继在霍布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学士、教育硕士学位。
1919年8月,应聘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并兼任陶行知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
1927年,任南京市教育局学校教育课课长、上海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
1929年,任中华儿童教育社主席。抗战始,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下,投身于进步文化活动和抗日救亡工作,为上海市难民教育主要负责人。
40年代初转入江西办学,日军沿赣江南下,带领200多学生转辗各地坚持办教育。
说:“我是愿意驮着你们奔走于荒漠间的骆驼。”“只要我存在一天,我对教育事业,对你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我要斗争下去!”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生活教育社上海分社理事长,还先后担任中共办的上海省吾中学、华模中学和报童小学校长、校董事会董事长。解放前夕,两次遭国民党特务逮捕。解放后,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1949年8月,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53年后改为南京师范学院)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和南京分社主任委员。是第一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陈鹤琴 - 研究实践
一生从事开创性的教育研究与实践。1920年,其第一个孩子出生,从出生第一天起进行连续观察和实验,作文字与照片记录,长达808天。
1925年,发表《儿童心理之研究》,为我国最早用追踪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专著。
1923年,办鼓楼幼稚园,自任园长,开辟了中国化、科学化幼稚园实验基地。以后又在东南大学教育科创办实验幼稚园,为我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
1927年,与陶行知合力创办樱花村幼稚园,开辟乡村幼稚教育基地;与张宗麟一起发表《我们的主张》一文,提出创办适合我国国情和儿童特点的15条意见;又发起成立中国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专门研究幼儿教育的月刊《幼稚教育》(1928年后改名为《儿童教育》)。
1940年,在江西创办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师――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3年后改称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设专修科,形成了一个从中级到高级的完整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
又提出“活教育”主张,创办《活教育》月刊,针对几千年来死读书、教死书的陋习,提出活读书、教活书的要求。20年代初,编成我国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语体文应用字汇》。
1938年,与陈望道等人发起成立上海语文学会,被推为理事长。
1955年10月,当选为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1979年,被推选为中国教育会名誉会长,随后又被推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
一生写下300多万字专著、论文、实验报告,主要著作有《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学之研究》、《幼稚园的课程》、《中国幼稚教育之路》、《教育史导言》等。
陈鹤琴 - 个人贡献
陈鹤琴于1923年创办鼓楼幼儿园,作为儿童理论研究的实验园地。1925年,他根据教学、研究、观察、实验中所积累的材料,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上、下册),商务印书馆出版。
其中第一章“照相中看一个儿童的发展”,发表他的儿子陈一鸣从一个半月到两岁七个月的生活照片86幅,展示婴儿的发展进程,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这在当年可算是先进的研究方法。
儿童心理的测验研究引进我国是比较早的。
1921年出版了陈鹤琴、廖世承合编的《智力测验法》,对智力测验作了详细的介绍。陈鹤琴是边知、边行、边写、边讲,即把研究、实践或发表互相结合在一起的一位学者。
他同时研究儿童,同时办幼儿园,同时在自己的家庭里实施幼儿教育,同时宣讲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
他所讲所写大部分是他自身的观察研究所得,是他自身的体会和心得,所以阅读或听讲的人都会感到特别亲切有益。这是很值得提倡和学习的一种学风。
陈鹤琴 - 主要著作
《儿童心理之研究》
《家庭教育》
《 我的半生 》
《 智力测验法 》(合著)
《测验概要》(合著)
《陈鹤琴教育文集》
陈鹤琴 - 教育理论
家庭教育理论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陈鹤琴认为做父母的应该由一种专门的技能,专门的知识。因而提出:“要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应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推广,普及儿童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的知识,使广大家长都能对自己的子女有个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先生批评家庭教育中“娇生惯养”、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