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比切・斯托夫人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斯托,汤姆,夫人比切・斯托夫人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种族隔离制度最顽固的美国南部,此书更是被视作“北方佬”长期妄图干涉南方秩序的表现。在1900年前后的南卡罗来纳州,很多教师会要求自己的学生高举右手,宣誓绝不阅读《汤姆叔叔的小屋》,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南方白人对黑人的偏见有多么深刻。当然,这本书也不会出现在文学课上,因为在评论家和学者眼中,它过分感伤而且有太多雕饰,缺乏艺术价值。还有人嘲讽斯托夫人,说她不过是个“涂鸦的妇女”罢了。
借民权运动重获新生
偏见和毁谤的力量是可怕的,尽管如此,没有谁能彻底抹杀斯托夫人与《汤姆叔叔的小屋》留在世间的印记。在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里,对她和她的作品第一个发出肯定之声的当属埃德蒙·威尔逊。在1962年出版的《爱国的血块:美国内战文学研究》中,埃德蒙没有像保守派评论家那样,一边倒地对此书极尽批评之能事,而是用一个章节的长度重新审视了这部作品。他认为,“与睿智的汤姆叔叔坦诚以对”是“令人惊奇的体验”,盛赞此书给人的印象“深刻到超乎想象”,人物表现出的活力和作品本身“喷薄而出的力量”都是作者批判性思维的体现。他甚至主张,与狄更斯和果戈理相比,斯托夫人的功力也不落下风。
之后,将更多目光引向《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是蓬勃向上的民权运动。彼时,此书被关注的理由不再只是其文学价值,也不是对废奴主义者的同情。得益于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的浩大声势,作为为数不多的美国早期女作家,斯托夫人和她笔下被视作道德权威的人物,再次走到了舞台正中。六七十年代的“涂鸦的妇女”们,把斯托夫人当作榜样,以笔为武器,让自己的力量不再局限于家庭的范围之内,热情地推动着社会变革的滚滚浪潮。
它带来的不只一场战争
过去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笔者亲眼见证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及其作者人气不衰的事实。这绝对是本值得普及的好书,我曾在带本科生、研究生和培训高中教师时把它作为范本。书中塑造的种种鲜活形象,总能冲破时间和空间的攀篱,将人们的情绪牢牢抓住。
1995年,琼·赫德里克以其全方位刻画斯托夫人人生历程的传记摘得普利策奖。正是在那一年,《汤姆叔叔的小屋》跃入数字化时代。1852年,出版商穷尽3个造纸厂的人力物力,依然无法满足读者高涨的需求;而今,互联网所达之处,你均可登录维吉尼亚大学专为此书打造的、堪称数字人文典范的主题网站。这个名为《汤姆叔叔和美国文化》的网站提供该书的文本、插图、歌曲、诗歌等全部内容。在一个虚拟书架上,你能找到12种不同版本。
《汤姆叔叔的小屋》不仅渗透了美国的公众生活,对美国社会文化的进步更是具有无可匹敌的推动作用。在《以笔擎天:汤姆叔叔的小屋与为美国而战》一书作者大卫·雷诺兹看来,《汤姆叔叔的小屋》根植于一种朴素的平等观念,“对重新定义美国民主起到了核心作用”;同时,此书还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文学流派“反奴隶制文学”。
仅此而已吗?当年,林肯半开玩笑说斯托夫人引发了一场战争,而在雷诺兹的新书里,《汤姆叔叔的小屋》带来的远不止于此:他甚至认为,女作家应该为她的著作问世后的更多历史转折负责。斯托夫人的功绩昭告后世:历史事件的发生、冲突和结局不单由政治左右,而是多重元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家也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任白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