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徐中约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中国,汉学,史学徐中约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在这本书中讲过,徐中约基本是一个进化论的信仰者,但是他也肯定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第二,因为内地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有不同观点,他赞成以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又主张近代史教科书应该从明清交替时期写起,这样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近代中国的背景。第三,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国内史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他认为是“半殖民地国家”,但是,在具体论述的时候,又与国内史学界所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致吻合。第四,在一些具体事件的论述上,作者力求全面和实事求是,避免了简单化的倾向。比如对于同治中兴和义和团运动的评述都是这样。
新京报:在摆脱西方汉学对于近代中国的解释方面,徐中约先生做了哪些努力?
茅家琦:他接受了费正清冲击一回应模式的影响,但又不完全赞同。他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背景,所以近代史要从明清交替写起,强调中国历史本身对近代史的影响。他不是从概念和框架出发,他有他自己的框架,但是从事实出发的。
新京报:在内地、台湾以及海外的近代史研究中,我们总能看到意识形态的局限以及各地学者受地域局限所具有的固有观念的束缚,你认为徐中约先生是否具有同样的局限?为什么?
茅家琦:从《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来看,徐中约对于各地学者的近代史著作都有研究,但是他纳入了自己的埋解、分析和思考。
我认为 新京报:你如何评价徐中约先生所表达的“折衷调和的历史观”?他的调和是否成功?
茅家琦:我认为,徐中约先生在本书中表达出来的一些个人观点,还是很值得研究的。
新京报:徐中约先生说,“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说,中国可以被看作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而美国则是西方文明的现代化身。它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相互碰撞。通过影响、融合和适应,这种碰撞既可以使原有文化扭曲变形,也可以使原有文化得到充实提高。只要双方和平共处、容忍差异、增进协调和谅解,就会出现一个史无前例的和平昌盛的新纪元。”如果以一位史学家对另一位史学家观点的看法而论,你如何看待他的观点?徐先生是否过于乐观?
茅家琦: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我同意徐先生的这个看法。但是,从现实政治问题来看,很多问题就很难讲了。
经典著作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自1970年面世后五次修订,销售数十万册,为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及最畅销的学术教科书,是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
这部近代史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然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作者徐中约虽身处欧美学界,在书中想表达的却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看法”,但这种表达不囿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开出一种折衷调和的历史观。作者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怀抱对各色历史人物的宽容、同情、善意之心,能够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且参考了巨量不同语种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科的方法写就这部描述近四百年中华民族之挣扎历程的史学巨著。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陈鼓应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