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周希汉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敌人,榆社,郏县周希汉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三位女性1933年7月上旬,红四方面军扩编,下辖第四军、第九军、第三十军、第三十一军等4个军,周希汉由书记员改任第九军作战科科长。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根据地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决定强渡嘉陵江、涪江,开始长征。渡江,需要船只。身为作战科科长的周希汉,工作开始连轴转,深入当地,动员船工支援。在涪江边上,发高烧的周希汉突然眼前一黑,昏了过去。等周希汉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船上,旁边还有一位十七八岁的姑娘。周希汉本要开口向她借船,但女子却先开了口:“听说红军里有女兵,真的?”显然,女子知道周希汉是红军。因此,周希汉就如实相告:“有,当然有。各军医院里有很多,她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连死都不怕的。”这一下,女子的脸无比灿烂起来:“我跟你去当红军,你们要不要?”周希汉没有想到她会问这个问题,不过,还是附和道:“要!怎么不要?”通过交谈,周希汉知道姑娘名叫杜鹃。周希汉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开口向杜鹃借船。杜鹃还是那股川妹子的辣味:“借船可以,但要带上我。”周希汉想,打仗怎能让女子上前线呢,于是说:“打仗是男人的事。再说,你不是要参加红军吗?我们红军有纪律的,你得服从命令。”杜鹃回答得很干脆:“我现在还不是红军嘛!”“那你更要听招呼。这是军事行动,是打仗!”周希汉解释说。杜鹃则不依不挠:“你这个忘恩负义的!我家的船,不给你用!”周希汉说:“可以,你的船我们不用了!”这一下,杜鹃傻眼了,乖乖地让了步:“我是说着玩的嘛!”几天后,渡江开始。忙于作战部署的周希汉,怎么也没有想到,目送第一梯队红军离岸后,突然发现船上有一个熟悉的身影�D�D杜鹃,杜鹃上了第一梯队的船。第一梯队接近对岸时,周希汉立即上了第二梯队的船。不足一里宽的江面,一会儿工夫就到了。对岸的守军已被打垮,红军缴获了大量船只。突击营长跑到刚刚踏上岸的周希汉面前,什么也没报告,把周希汉引到那条熟悉的船上。船舱里躺着杜鹃。杜鹃见到周希汉时,已不能说话,眼睛却死死盯着他,搭在胸前的左手拼命地拽衣襟上的纽扣。周希汉不知是该阻止她还是该帮她。她的衣襟已被扯开,贴身的肚兜上,当胸绣着一朵绚丽的杜鹃花,花下面是用丝线绣的核桃大的一个“周”字。1937年,国共开始合作抗日,周希汉被任命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作战股股长。到了1939年,周希汉已升任三八六旅参谋长。他的婚姻问题引起众人的关注,旅长陈赓、副旅长李成芳都在中间穿针引线。李成芳通过夫人李平,给周希汉介绍了在太岳行署当秘书的周璇。周璇是太岳地区有名的一朵花。尽管周璇也有这个意思,但17岁的她没有打算过早地把自己嫁出去。就这样,周希汉和周璇之间的交往,不温不火,让人十分着急。最着急的要数旅长陈赓了。当陈赓听周希汉说,“周璇要等周希汉打完这一仗再考虑”时,便说:“28岁的参谋长,不能老打光棍呢,我看立马举行婚礼!”旅长有话,组织上马上行动起来。当晚,准备炒几个菜,吃顿饭,就算结婚了。可当陈赓向周璇宣布“组织决定”时,周璇却说了一声“不行”。陈赓说:“什么不行?婚嘛,现在结,回来结还不是一样?”周璇涨红了脸解释说:“我并没有说等他(周希汉)回来就一定跟他结婚,只是对他说,结婚的事回来再考虑。”陈赓哈哈大笑起来:“回来再考虑不就是考虑结婚嘛!没有什么两样。周璇同志,共产党员‘言必信,行必果’,你要对自己讲的话负责任。别看周希汉是个老实人,你对他可不能稀里马虎的。”这时,李成芳夫妻来了,周璇不说话了。陈赓认为她默许了,便抽身走了。快到入酒席时,陈赓得到报告,周璇不见了。陈赓一愣,想了想说:“先不要声张,赶快派人去找。”周璇并没有走远。她只是觉得心里乱糟糟的,到外面去理理头绪。最后装着让周希汉的警卫员找到了的样子,回去参加了婚宴。婚宴很热闹,热闹完了,就是进洞房。可是,一进洞房,周璇就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周璇一哭,周希汉只好退了出来:“不要太难过,抓紧时间休息吧!”周希汉没有埋怨周璇。第二天晚上,周璇仍旧是哭。无奈中的周希汉诚恳地对周璇说:“你不要难过。这件事怪我没有处理好。我对不起你,现在正式向你道歉。你没有想通,我可以把你送回去。想不通,我们可以不做夫妻。我不会勉强你。咱们还是同志。你晓得的,我们虽然进了这里,我们两个连手都没有握过嘛!”说完,周希汉又退了出去。这番话,本已打动了周璇,可是周希汉自动退了出去,总不能让周璇上前拉住他吧?!更糟的是,第三天晚上,由于次日部队就要出发了,需要参谋长处理的事太多,周希汉一夜没回洞房。而周璇开始还怀着羞怯和不安的心情等周希汉,可是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便生起了怨气。第二天,她“离家出走”了。后来,周希汉从前线返回太岳区,两次派警卫员去接周璇,都无功而返,周璇不肯回来。陈赓知道后,提醒周希汉,要亲自去接。于是,周希汉只好亲自去了一趟太岳行署。行署副主任和两位处长出面做工作,找周璇谈了话,才把周璇接回来。四个儿子1944年9月1日,在延安八路军总医院,周璇生下了一个儿子。在医院里,周希汉给儿子取名叫周太安。外人不知道这个名字的来历,而周希汉自己却清楚地解释过:孩子怀孕在太岳,出生在延安,取了太岳的“太”和延安的“安”,组成“太安”这个名字。当然,名字里包含着周希汉对太岳的情感,以及对埋在太岳的双胞胎女儿的怀念,也希望儿子平平安安地长大成人。周希汉的双胞胎女儿只活了两个月,大的叫周鄂,选用了周希汉故乡湖北的简称;小的叫周晋,选用了周璇老家山西的简称。然而,孩子出生两个月后,日军在太岳进行大规模“扫荡”,周希汉指挥部队,周璇跟着机关队伍行军,孩子由民夫用箩筐挑着,不幸被日军飞机投下的炸弹炸死了。1946年8月14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及太岳军区部队发起了同蒲战役。至9月1日,连克洪洞、赵城、霍县、灵石、汾西等县城,共歼国民党军第一战区胡宗南部万余人,控制了同蒲铁路南段100余公里,切断了胡宗南与阎锡山的联系。攻打赵城的就是周希汉指挥的第十旅。赵城是8月28日早晨打下来的。就在这天早晨,周璇给周希汉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喜讯是陈赓传来的。陈赓在电话里听完周希汉汇报赵城战绩后,说:“好哇,周希汉,你这家伙,双喜临门啊!得了赵城,周璇同志又给你生了个胖儿子。”周希汉用了一天时间,作完战斗总结后,才策马扬鞭赶回到周璇身边。妻子躺在床上,让周希汉给儿子起个名字。起个什么名字呢?周希汉想起了赵城战役胜利时的那一轮红日,脱口而出:“太阳。就叫周太阳吧。”1949年3月2日,老三又出生了,还是个男娃。因周璇想念被日军飞机炸死的双胞胎女儿,怀这一胎时就想要个女儿。天不遂心愿,周璇便与周希汉商量,把“老三送给别人吧”。周希汉说:“给谁呢?既然生下来了,总是咱们的孩子,怎么舍得给别人呀!”兵荒马乱的,又找不到奶妈,周璇抱着比猴子还瘦小的老三,给儿子取名周奈何,无可奈何的意思。周希汉一听,连忙摇头,说:“儿子的名字怎么能叫这个啊。现在部队正准备南下,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就叫南征吧。”无可奈何的周璇把南征送回老家。安顿好老三,又舍不得老二,于是, 她又把老二带回了部队。这样,真正随周希汉指挥的第十三军南征的,倒不是老三南征,而是两个哥哥太安和太阳。1950年12月26日,周璇又为周希汉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抗援。抗援的出生是冒了风险的。周璇凭着自己多次生过孩子的经验,否决了周希汉要自己住医院生产的建议。那是12月25日夜半时分,肚子里的抗援开始闹腾。此时,再想去医院,就怕路上颠簸,把孩子生在汽车里。周希汉听妻子说过生孩子的过程,认为没有什么复杂的,一把剪刀一盆水而已,总不比打仗困难吧。周希汉说:“接生,老子自己干!”同时,周希汉把邻居刘有光夫妇请了过来。刘有光的夫人刘佩雄也是位“多产母亲”,但却没有做过接生婆,心情比周希汉和周璇还要紧张。刘有光虽然是多年的老朋友,毕竟在这种场合插不上手,只好在一旁走来走去发口令瞎张罗。周希汉则像在沙盘前指挥打仗那样,吩咐道:“叫他们搞点开水来!”刘有光就像传令兵一样,对门外的警卫员复述:“搞两壶开水来!”躺在床上的周璇忍受着疼痛纠正道:“要把孩子炖了吗?要温水,温的就行。”于是,刘有光又大声吩咐:“赶快把开水搞温了送来!”周璇又说:“还有,毛巾和剪刀……”周希汉赶忙说:“快快快!毛巾!剪刀!”抗援确实能折腾,周璇疼得昏过去好几次。老四终于安全出生了,母子平安。孩子出生时,正赶上抗美援朝,周希汉、周璇和中国无数父母一样,给老四取了一个有时代烙印的名字:“抗援”。给儿子起好名字后,周希汉率第十军到了河北昌黎集结,待命赴朝作战。没有想到,1952年2月,中央军委撤销了第十军入朝作战的命令。同年3月,周希汉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参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