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戴润生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日军,平型关,政治委员戴润生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戴润生是1937年8月22日随部队东渡黄河开赴山西北面抗日战场的,这时候他们已经改编一个多月了。这年7月14日,红军正式改编为八路军,红一方面军改编为115师;红一军团改编为343旅,旅长陈光;红4师改编为686团,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21岁的戴润生在一营担任指导员,营长徐德操。改编时的115师不到1万人,而整个八路军也不足3万人,戴润生担任指导员的一营一共5个连,也不足500人。八路军后来改为第18集团军,按国民党的划分,属于阎锡山担任司令长官的第二战区。这时候的戴润生虽然年轻,却已经是老革命了,他12岁在家乡江西吉水县参加儿童团,14岁参加红军,18岁随红军大部队长征,编入红一方面军。一营由副团长杨勇率领,在侯马镇搭山西特有的窄轨火车开赴忻口,一营沿途受到了热烈欢迎,他们乘坐的火车路过太原时,太原市的工人、学生、各界爱国人士,里三层外三层地欢迎。
1937年9月下旬,戴润生到达灵丘以南的上寨地区时,灵丘已经失守了,日军正在进逼平型关,威胁太原。23日,戴润生在上寨村小学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戴润生决定在平型关以东一带伏击日军,配合友军作战。从平型关山口到灵丘东的河南镇,是一条狭窄的沟道,中段十几里地全是险要的深沟,这条沟叫乔沟,沟底只能通过一辆汽车。“那个地方地形很好,对我们很有利,适合打伏击战,因为就我一个人,装备又不好,所以不正面打仗,都是打伏击战”。
1937年9月24日夜里,戴润生连夜行军前往平型关前线。部队正沿着一条狭窄的山沟急行军时,天气突变,瓢泼大雨倾盆而下,汇集成河的雨水沿着山沟流下,一开始沟水刚淹没脚面,一会儿工夫就涨到齐腰,再不久就到胸口了。水流速度非常急,一不小心就有被冲走的危险。25日拂晓前,浑身湿透的戴润生终于到达集结地,当时就戴润生一个人,当天杨成武指挥的独立团在山西灵丘与河北涞源交界的腰站村一带阻挡了日军的增援,歼敌300余人,而参加主战场的是两个旅,其中344旅的688团被洪水阻挡未能到战场,到场的是戴润生所在的686团和685、687团两支兄弟部队。戴润生说:“顾不得休息和烘烤行装,马上投入战斗准备,指挥员察看地形、布置任务,政工干部忙于战前动员,鼓励大家打好第一仗。我们营的任务是在老爷庙一带设伏、突击,我们很快埋伏好了,人不卸装、马不卸鞍,只待一声号令。”
手榴弹一炸就是一窝
日军被压在深沟内完全处于挨打的境地,都成了活靶子
太阳升起后不久,日军的太阳旗也出现了,“他们毫无戒备地沿着公路向平型 关前进,那时候的公路还是土路,大概是大雨过后,道路泥泞、难以行动的关系,日军几十辆汽车在辛庄和老爷庙之间停滞不前,后面的日军又拼命向前涌,人、马、车拥挤成一团,这正是我开火的好机会”。戴润生回忆,这个时候指挥部发出了信号弹。
戴润生说,看到信号弹以后,“埋伏在老爷庙的我,立即用机枪、步枪、手榴弹一起开火,突然遭到猛烈袭击的敌人乱作一团,很多人躲到汽车底下”,与此同时,兄弟部队也发起攻击,我把进入埋伏圈的日军分割成几段,分别消灭。
“深沟两侧都是陡坡,日军无法组织向上爬,我把日军压在深沟内,我在沟上,他们完全处于挨打的境地,”戴润生说,“简直都成了活靶子,手榴弹一个一个往日军所在的深沟里扔,一炸就是一窝呀!”
开火不久,戴润生和营长肖桂商量后,沿着公路东侧一路向平型关方向攻击。“山路不好走,我们翻山越岭,一路走一路打,打得很痛快,没遇上什么大的抵抗。”下午两三点的时候戴润生就打到平型关对面的山头了,“我就守住山头,685团在公路的另一面,敌人来了一个反冲锋,几百人向我们进攻,我和685团联合把敌人打下去了”。这个仗打了以后,天就黑了,陈光把旅部安排到戴润生占领的山头,安排晚上的作战,休养整顿。这个时候,戴润生发现自己的衣服已经被阳光晒干了,虽然一天没吃饭了,可是他不觉得饿,“打了胜仗,就忘了饥饿了”。部队也缴获了一些日军带的干粮,“很好的压缩饼干,我们没见过,第一次吃,结果吃多了,还觉得有点胀”。
日本人就是不投降
打枪又很准,最后我们连炊事员都提着扁担参与了战斗
戴润生
第二天一早,戴润生奉命和部队一起“清查战场,继续打击残余的敌人,我们的部队从两边收拢”,日军虽然只剩下残余力量,可是“技术很好,部队训练有素,打枪很准,武器又很好,给了我们不小的杀伤”。“我们在战前也学了一些日语的,比如u2018缴枪不杀u2019、u2018八路军优待俘虏u2019等等,可是日本人就是不投降,他有u2018武士道精神u2019啊!还向我们射击,我们伤亡很大,也没办法了,不缴枪就打死了,一抵抗我们就打他们。”这一天的清扫,就没有第一天那么轻松了,“有一个日本鬼子在山上一个洞里,一个人大概打死打伤我们十多个人,最后我们是用手榴弹把他炸死的”。
戴润生听说,“连炊事员都参与了战斗,他没有武器,顺手拿起一根挑锅的扁担,朝着鬼子冲了过去。不知是什么原因,这个炊事员竟接连砸死了三四个鬼子兵”。“这一仗歼灭了日军1000多人”,戴润生带着很可惜的语气说,“我们也伤亡将近1000人,我们这个营牺牲了差不多100人,一个副营长和两个连长都牺牲了。这近1000人都是经过长征的老干部,毛主席很痛心。”
打鬼子的“梁山好汉”
“梁山歼灭战”被八路军总部嘉誉为“模范战例”
平型关大捷后,戴润生跟着115师又参加了忻口战役,跟日军进行了一些小的战役。11月8日太原陷落以后,115师奉中共中央命令转战吕梁山,开辟吕梁山敌后根据地。在吕梁山转战一年多后,1939年1月,115师改称东进支队,越过平汉铁路,历时1个多月,到达山东西部的郓城北面的梁山一带。这里是《水浒传》故事的发生地,戴润生在此参加指挥打了抗战中他最满意的一战――被称为八路军“模范战例”的“梁山歼灭战”。
这个时候686团已经一分为二,作为主力的团部和一、二营随师继续东进,三营、团教导队以及师部特务营的一部分则留在鲁西地区开展游击战,组建独立旅,由此前的副团长杨勇担任旅长,戴润生也升任独立旅1团政委,团长周海滨。鲁西地区的位置十分重要,可以联系山东根据地和太行山根据地。八路军在鲁西地区的活动引起了驻济南日军的注意,派了部队来扫荡。日军扫荡部队来的时候,正是1939年8月1日,部队正在准备庆祝活动,戴润生回忆,“大概8点左右,收到了侦察员的报告,不久又接到了师部政委罗荣桓派人送来的情报和作战命令,要我们查明情况并尾随敌人,伺机打击”。这个时候,旅部正在肖皮口一带活动,师部在梁山集一带,1团受师部和旅部双重指挥。8月,正是高粱成熟的季节,这些青纱帐正好成了隐蔽集结和进行运动战的好地方。“这一带我们已经很熟了”,戴润生说,“几个月前,我们就把这一带的伪军和国民党顽军扫荡光了。”“日军队伍前面是伪军,两个指挥官骑着高大的洋马,神气十足”。后来他们知道,这两个指挥官是田中少佐和长田少佐,率领的是驻守济南的32师团(板垣师团)的一支400多人的部队,加上200多人的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