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张达志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陕北,政治委员,特委张达志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风阁梁是阎锡山为固守太原城设置的一个坚固的防御阵地。该地位于太原城北20多公里处,西面岐子山、东面看山,是两山之间的隘口,号称太原的北大门。1948年夏,张达志率领警备第二旅的四、六两个团,东渡黄河,进军山西,10月份奉命攻克风阁梁。张达志组织部队对敌防御阵地进行了全面周密的侦察,
选择了突破口,拟定了攻击计划,确定以四团为主攻,六团为预备队。经过七昼夜激烈战斗,消灭了敌军一个加强营,占领了风阁梁的全部防御工事。这一胜利,为解放军扫清了太原沿线一大障碍,使解放军可以有效地以地面炮火控制太原北部飞机场,封锁敌人的空中运输和联系。接着,张达志遵照徐向前司令员的命令,率领二旅接替三旅对太原东山的制高点牛驼寨进行强攻。防守牛驼寨敌兵力约一个团,两个炮碉主阵地被阎锡山改编的日本侵略军第十总队圈守着。张达志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确定首先以四团为主攻,六团作第二梯队。战斗打得异常艰苦,付出了很大代价。最后他集思广益,发动指战员献计献策,攻敌不备。六团二营挑选了一个善于攀登的排长带领一个班,从敌侧翼攀崖而上,出其不意地打乱了敌人的阵地,我正面部队乘机一举攻破,太原解放后,张达志组织部队进行了短期休整,又日夜兼程返回陕北,包围了榆林城,促使国民党二十二军举行起义。
建国后,张达志继续任第四军军长,1952年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公安部部长、西北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保卫社会的安定、保卫各族人民的胜利果实,为顺利恢复和发展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建立新的革命秩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1954年底,张达志由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结业后,重返西北出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后兼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处书记。同年9月,张达志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那次贺老总来兰州军区给干部们授衔,就下榻在张达志宿舍的隔壁。张达志在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的15年里,为巩固西北边防和开发建设西北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9年11月,张达志奉命调离兰州军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党委第一书记,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炮兵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建国以来,张达志历任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曾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八大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九大、十大中央委员、军委委员,十二大、十三大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8年,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张达志同志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以表彰他对军队建设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张达志 - 布衣将军
“布衣将军”是大西北的军民送给张达志司令员的雅号。不论是在严酷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火热的建设时期,张达志对党、对人民始终坚贞不渝,忠心耿耿。他作风正派,光明磊落,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充分表现了一位身经百战的共产主义战士的高贵品德。
那还是1935年古历5月28日,红军打开延长县城后,张达志担任没收委员会主任,收缴地主反动派的金银财宝存满了三孔窑洞,但他分文不沾,公事公办,除把白糖分送给伤病员,把一块手表分配给刘志丹使用外,其余的白洋、元宝等贵重物品,统统组织骡马队安全转移到后方,上交给苏区财政。其间,红八十四师师长杨琪把一个金戒指给弄掉了,着急得不知该怎么办,直到几天过后找到了,才经张达志之手上交给公家。解放战争初期,西北野战军的经费异常困难,为了解决部队燃眉之急的穿衣吃饭问题,贺老总任命张达志为陕甘宁晋绥五省游击司令员,令他带领绥蒙军区两个骑兵团到关中、晋南一带销售特货,同时掩护关中、陇东地区商业部门的负责同志开展活动,筹集资金。他四处奔忙,费尽心机,搞到了数以万计的经费。他每分钱掰成两半花,使每分钱都用在了刀刃上。平日,他生活非常俭朴,穿的是补丁衣,吃的是粗粮饭,甚至有时喝酒都舍不得让炊事员做点下酒菜,而是拌个辣椒干着喝。张达志真诚地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是在黄土地上吃小米饭长大的,牢记着‘粒粒皆辛苦,的祖训,牢记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始于足下,我们这些老家伙责无旁贷地应该身体力行,把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给子子孙孙。”
随着职务的不断变化,张达志普通一兵的本色始终没变。他坚持和群众打成一片,足迹踏遍了陕甘宁青四省区,连自然环境非常艰苦的玉树、果洛和唐古拉地区,他也到过。每到基层,他不是下伙房、看猪圈,就是到俱乐部和战士们下象棋、打扑克,在同指战员的亲切接触中,他听到了群众的呼声,了解了群众的疾苦,为基层办了许多实事。张达志在生活上从不搞特殊,小米、土豆、酸菜、红枣是他喜爱的吃食;微服布衣是他喜欢的穿戴。因为他身材削瘦,没有“首长体态”,所以下部队节假日穿便服外出时,有的哨兵误把他当成老百姓,出过笑话。张达志非常厌恶用公款请客。一次在军区党代会上,给与会人员多加了一个狗肉菜,他很生气,决定谁“拍板”谁出钱,特地给会议补交了170元。驻守在大西北的部队,条件比较艰苦,为了改善部队训练和生活的基础设施,张达志号召和发动部队开石棉、挖硼砂、采硫磺,大搞农牧业生产,到1969年底他调离兰州时,为军区积累了7000多万元资金。
张达志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坚持生活上低标准,可是对于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和有困难的战友却愿意慷慨解囊,1960年,他获悉家乡的农民发展生产遇到了困难,便主动捐赠了2500元。乡亲和老部下来城里办事、看病,他常常主动地为其解决食宿和路费。战争年代曾经跟随过张达志后来复员回乡的警卫员,大多数在经济上受过他的接济。抗战时期在张达志身后马前一起与敌人拼搏的警卫员尚斌承转业地方后,妻子多病去世,家里生活十分困难,他不仅先后两次给他寄款,而且在尚斌承后来病危逝世前,建议政府民政部门为他待业的儿子安排了工作。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张达志同志战争年代曾负过伤,长期的革命工作又使他积劳成疾。他十分关心祖国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张达志身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一刻不忘党和人民的重托,多次风尘仆仆,不辞辛劳,深入革命老区和内蒙、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地调查研究,反映情况,解决问题,并亲自接待和处理了大量的群众来访、来信。撰写了《怀念刘志丹》、《忆贺龙》、《姚�捶苷酱笄嗌健返�10多篇革命回忆录,先后被《人民日报》和有关党史刊物选用。张达志非常珍惜共产党解放军所走过的光辉道路,非常重视历史的真实。他诚恳地说:“我爱看《开国大典》、《巍巍昆仑》这样的电影,我希望西安电影制片厂多拍一些歌颂黄土地、歌颂大西北、歌颂延安精神的传世之作!”
1992年元月15日,张达志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西北有一位老作家称赞他当年是“火焰驹”,暮年是“老马识途”,确实是如此。他为党为人民的事业整整战斗了62个春秋。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生命是有限的,事业将永远长存。只要生命不息,我就要为革命拉车不松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