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陶渊明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陶渊明,他的,诗人陶渊明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陶渊明 - 与桃花源
陶渊明四次辞官,最终选择归隐,这一方面是他爱好自然的天性所驱使,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让他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陶渊明从小就喜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的田园生活。他有“少无道俗韵,性本爱丘山”、“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等诗句,可见,陶渊明在正式辞官归隐之前,心中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强烈地呼唤他 “归去来”。当他由于公事奔波忙碌时,这个声音在呼唤;当他沉思某想之际,这个声音也在呼唤。最后,他终于实现了归田园居的夙愿。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归隐的主要原因,而客观原因则在于,他对当时动乱污浊的社会很不满。他所处的社会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诗人在《感士不遇赋》的序言中说::“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已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故夷、晤有。‘安归’之叹,三间发。‘已矣’之哀。悲夫!寓开百年,且瞬息已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屡伸而不能已者也。”
诗人在这里指出当时社会风气的腐朽,朝堂之上“雷同共誉毁,咄咄俗中愚”,正直的人是没有出路的。而且长期的政治动乱,迫害无辜,魏昔以来“名士少有全者”,真是“密网载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当权者是靠不住的,“觉悟当念还,鸟尽良弓废”。要保持高洁的品性,延命于乱世,便只有隐居这一条路了。
陶渊明心目中有自己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就是他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
按照文章所描绘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桃花源外是一片桃花林,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续纷”,环境十分优美,引人人胜。“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从小山口进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那里土地平坦广阔,房屋排列整齐,田地肥沃,池塘清澈,桑竹茂盛。田间道路纵横交错,井然有序;村舍中鸡鸣犬吠不绝于耳;男男女女正在田间辛勤地劳作,老人和小孩在一边怡然自乐。整个桃花源呈现出一派繁荣祥和、生机盎然的景象。
在生活上,桃花源人也是自给自足。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互相勉励,努力耕种。桑竹繁茂,都可以蔽日遮阴了,五谷能够及时种植,不违农时。到了收获的季节,他们也能够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所有的收获都归自己所有,而不必交那些繁重的苛捐杂税。此外,这里没有兵丁、官吏,不见商业、学校,完全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的 “小国寡民”式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下人人平等、共同劳作、酷爱自由、崇尚人性;没有勾心斗角,也没有尔虞我诈,这就是陶渊明心目申的理想社会!
但是,这样一个淳朴、安乐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根本实现不了的。诗人知道在一个充满着阴谋、屠杀、战争的社会中,他的“世外桃源”只能是一种奢望,于是便隐居起来,希望在他隐居的狭小的生活范围内,能找到心灵的安宁。
陶渊明 - 作品简介
诗作及分类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十余篇。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为《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和谐美好,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使得桃花源与乌托邦齐名,都代表了一个美好的幻想。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1、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咏怀诗
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3、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文赋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梁昭明太子萧统�L求陶渊明遗世作品,编为《陶渊明集》,并为之作序。
上一篇:帕莱斯特里那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