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于振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乾隆,状元,雍正于振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于振(生卒年不详)字鹤泉,号秋田,一号连漪,江苏金坛人,出身书香门第。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考中癸卯科恩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没多久就进入南书房侍奉。雍正四年,他督察湖北学政。由于他擅自增添学额两名,遭到参黜,被贬为庶人。但因他生平学问无所不窥,博览内外典籍,研学精细,见解独特,所以三年后,他又重新由秀才考取举人,并调任行人司司副。,
个人档案
姓名:于振
类 别: 文状元
性别:男
出生年月:不详
字:鹤泉
号:秋田,一号连漪
及第时间(西历): 1723年
科 别: 癸卯科
名 次: 进士第一人
授 官: 侍读学士
及第时间(中历): 清雍正元年
朝代:清代
籍贯:江苏金坛
民族:汉族
身份:政治人物
著 作: 《清涟文钞》二十卷,《清涟诗钞》二十八卷
生平经历
清雍正元年癸卯科为庆祝雍正帝登极大典特设恩科。雍正帝以于振为庆贺他登极的首科状元,恩赐有加。除按例授职翰林院修撰外,还让他以修撰衔入值南书房。雍正二年,于振出任河南乡试主考官。雍正三年,赐居澄怀园。雍正五年,于振提督湖北学院。后因事遭贬,降为行人司司副。
乾隆元年(1736),于振经户部尚书史贻直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考列一等。授职翰林院编修。乾隆三年,于振出任江西乡试主考官。乾隆五年,于振以编修提督福建学院。累迁官至侍读学士。
于振素来不阿谀奉迎,为人刚直公正。在典考和提督学政时,秉公选士,奖拔真才,享有知人之誉。虽曾遭贬,终为荐举,复得起用。
著作
于振自幼好学,以文章、书法闻名远近。书法全然类似名家笔墨,后以书法造诣精深,被世人看重。收藏家视其书法为珍品。包世臣在《艺舟双揖》中评于振的行书为上等佳品。他也能诗文。雍正十年,于振曾为《扬州鹤》传奇作序。也曾参与修纂《子史英华》。他的书法、文章均为世人所推崇,颇有声誉。
著有《清涟文钞》二十卷、《清涟诗钞》二十八卷。
于姓来源
1、出自姬姓,
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叔被封在�国。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说第三子)于�(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西北于�邰镇),称于�叔。后来,于�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出自古复姓淳于氏,
为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所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时的万忸于氏,
为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姓的后代,只是在汉代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随着拓跋氏离开了中原,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等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复姓为于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多为这一分支。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金坛史上三状元
自隋唐开科取士,状元的产生要进过童生试和科举试两个级别六个阶段的考试。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孙伏伽考取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至光绪三十年(1904),李春霖考取中国最后一个状元,科举制度历时1300余年。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全国产生的状元730余名,其中金坛籍的4名。
张纲是金坛科举史上第一名状元。张纲的中榜,科举制度已有490多年的历史。张纲,字彦正,号华阳老人,1083年10月22日出生于金坛薛埠。他由庠生升补为群伴宫(宋时所设大学)庠生,宋徽宗年间,又得到举荐进入太学。在应试内舍、上舍时均得第一,崇宁殿试被御赐状元及第,授除太学正。政和四年(1114),按朝廷律制,张纲可凭状元资格荣授承事,但因蔡京与司文柄不和,致使太学正职位拖至数月方予办理。张纲在国子监、太学博士、秘书省校书郎的任职期间,因与蔡京的观点常发生分歧,而倍受打击和排挤。后终因向徽宗皇帝进言,激怒了皇上被调离京都,出任两浙(浙东、浙西)提刑。
史��是金坛科举史上的第二位状元,他是继张纲之后520年、明末战乱时期中榜的一位特殊人物。史�� (生卒年不详),字子有。明崇祯三年(1630),史��考中举人。崇祯十三年 (1640),闯王李自成挥师打进了河南,皇太极率领的清兵也围困了锦州,明王朝已处于内外交困之中。而这年的会试,史��从受教的在职举人直接同进士一起参加了廷试,并获得廷试阅卷特用第一而成为状元。皇帝御赐他和进士同等的任用,被授予户部山东司主事 (正六品),负责监管官吏的薪俸和国家粮食的储存和调运。
于振是金坛科举史上第三位状元。继史��之后不足百年,于振中榜。于振(生卒年不详),字鹤泉,号秋田。康熙五十九年(1720)乡试,以优异的成绩精通三场,在顺天府一举夺魁考取举人。雍正元年(1722)春,参加恩科会试,中会试榜。十月在太和殿进行殿试,雍正皇帝钦定于振为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雍正四年(1726),于振督察湖北学政,由于擅自增添了两名学额,被贬为庶人。乾隆元年(1736),乾隆下诏特开博学鸿词科,于振考中一等,状元因此失而复得,被授翰林院编修,不久升迁为侍读学士 (从四品)。
于振在12年内,被雍正、乾隆两位皇帝钦点状元,这恐怕是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的事。于振的散文清新秀丽、极富文采,书法造诣也很深。在任修撰期间,与常熟蒋廷锡等分任《子史精华》的修纂,任编修时又负责修撰《礼书》和《律吕正义》,自己还著有《清涟文钞》12卷《南楼诗草》28卷。
于敏中是金坛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距伯兄于振复得状元一年时间,乾隆又钦点了叔弟于敏中。于敏中,字叔子,号耐圃。雍正七年(1729),在江宁应试,中式举人,后赴京会试,却失手落第。乾隆二年(1737),23岁的于敏中参加会试中贡士,五月殿试又擢进士第一。于敏中由此与伯兄于振并称“兄弟状元”。于敏中以文翰倍受乾隆赏识,累迁侍讲、掌读讲经史、撰著朝事。乾隆十六年 (1751)擢任内阁学士,乾隆二十五年(1760)晋升军机大臣,乾隆三十六年(1771)升迁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乾隆四十年(1775),任国史馆和三通馆总裁、文渊阁领事、上书房总师傅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乾隆四十四年(1779),于敏中病喘卧床,不久,病卒于位。乾隆诏优赐恤,祭葬如例,入 祀贤良祠,谥文襄。
上一篇:梁同书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