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马莉莉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沪剧,演员,上海马莉莉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马莉莉,1949年2月28日生,江苏常州市人,国家一级演员,是当代沪剧艺术的重要代表,上海沪剧院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还担任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
马莉莉 - 简介
马莉莉,女,江苏常州人,出生于1949年,国家一级演员,是当代沪剧艺术的重要代表,上海沪剧院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马莉莉还是是中国金唱片奖、梅花奖、白玉兰奖与映山红奖得主,现任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
马莉莉 - 荣誉
1988年获沪剧界中年演员声屏大赛“十佳”称号。1982年、1991年先后两次获得“三八红旗手”称号。1990年获首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1993年获第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员奖。 1994年获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94年获首届宝钢高雅艺术奖。1995年获第三届中国“金唱片奖”。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优秀专家”称号。还曾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马莉莉 - 主要作品
近五十年的演艺生涯,马莉莉老师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的角色,使广大戏迷观众难以忘怀记忆深刻。主要有《红灯记》、《沙家浜》、《洪湖赤卫队》、《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女儿的回忆》、《少奶奶的扇子》、《张志新之死》、《白莲花》、《一个明星的遭遇》、《日出》、《寻娘记》、《啼笑姻缘》、《屋檐下的白玉兰》、《红伶冤》、《雾中人》、《风雨同龄人》、《人间热土》、《宋庆龄在上海》、《石榴裙下》等。
马莉莉 - 艺术特色
马莉莉是当代沪剧艺术的重要代表。她与其他优秀的沪剧演员一起验证了这一剧种的当代生命力。她很好地继承了前辈演员的艺术遗产,又努力吸收现代剧场艺术在把握每一出戏的美学格调、深入刻划角色性格方面的优势,并把这一切都熔铸成自己的生命形态而投入舞台,使沪剧至今没有出现衰弱。她的生命形态,实际上也就是特别使上海市民感到可心的那些心理行为特点,如灵敏、正直、能干、爽利、大方、好学、既贴近人情世故又追求较高品位,既不避世俗又向往着新的文化层面等等。这些特点,既体现在生活中,又体现在艺术上,既可概括马莉莉,也可概括她所扮演的众多角色。从总体而言,她着重塑造了一种心理成熟的城市女性美,这与越剧、淮剧的总体格调很有差别,与《阿必大回娘家》那样的传统沪剧也有相当大的不同。这种定位,使马莉莉本人在素质上颇能代表上海市民妇女的优良面,也使她与上海观众产生了一种广泛而深入的契合。相比之下,有些剧种和有些演员由于始终找不到自己的生命、艺术形态与今天观众的深刻对应,难免渐显衰微之相。马莉莉 - 艺术历程
家庭熏陶
马莉莉生活在一个爱好戏曲艺术的家庭里。祖父、父亲是评弹爱好者,母亲则喜欢看沪剧。在她居住邻近的胜利剧院、红星书场,如果有沪剧、评弹演出,她的父母亲总要带她去观看,久而久之,使她深深地受到祖国民族戏曲、曲艺艺术的熏陶。马莉莉生性聪颖活泼,颇有艺术天赋。她的父母虽然从未想到自己的女儿将来会去当上演员,可是,在马莉莉幼小的心灵却逐渐萌发了当演员的理想,虽然这仅是一个秘密的梦。机遇来临
1960年上海杨浦区戏曲学校沪剧班到各个小学去招生,马莉莉跃跃欲试,并幸运地被录取了。这实际上是爱华沪剧团的学馆。爱华沪剧团的团长凌爱珍是位十分重视培养新人的著名沪剧艺术家。她认为,老一辈沪剧演员吃亏在不会“动”,也就是缺乏武功的训练。因此她希望今天培养出来的新一代沪剧演员,要能文能武,既要有嗓子,又要有功夫。她要求演员除了学唱沪剧之外,还要学点京剧和其他地方剧种。为此,她请了京剧武功演员来教他们武功,还结合教学,专门让演员排演《白蛇传》,剧本是从昆剧移植过来的。她还从相当困难的剧团经费中拨出二千元来,给不员做服装。马莉莉与同学们一样,投入了艰苦的学戏与练功的生活。
演出经历
1961年学馆进行汇报演出。马莉莉表演了两出戏,一出文戏《阿必大回娘家》,一出武戏《白蛇传・盗草》。她虽然年纪小,却把雌老虎的蛮横无理、欺软怕硬演得颇有几分意思,在《盗草》中居然能从二张半桌子上"倒扎虎"翻下,这在以往沪剧舞台上是很罕见的,因此得到了老师的好评。1964年学馆毕业,遂成为爱华沪剧团的随团演员。开始是打字幕,打追光,参加合唱等。但一有机会,她就在台边幕侧认真观摩演出,并默默地记在脑子里。1964年国庆期间,剧团在大华戏院演出《南海长城》,一位扮演甜女的演员突然生病,不能上台,救场如救火,开场前十分钟,马莉莉被指派顶此角色,好在她平时认真看排戏看演出,甜女的对白,舞台位置都知道,这角色不仅顶了下来,而且顶得很好,后来甜女的角色就由她演了。由于马莉莉扮相好,嗓音甜美,表演有悟性,得到了著名演员凌爱珍、袁滨忠等人的器重和栽培,逐渐在剧中担任比较重要的角色。
文革变动
“文革”开始后,剧团停止了正常的演出活动。1969年又宣布各区级剧团一律解散,下放“五七”干校。马莉莉和剧团其他一同志一起背了铺盖准备下乡了,可是在临出发前却接到通知:爱华沪剧团的同志留下。原来因为爱华沪剧团有一出《红灯记》才获此殊遇。他们编演了一出反映知识青年生活的现代戏《金训华》,由李灵珠饰演金训华,马莉莉饰妹妹。
学习样板戏
1970年剧团又接到“移植样板戏”的任务,马莉莉等被派到北京学习“样板戏”京剧《红灯记》。《红灯记》原是爱华沪剧团根据电影剧本改编的作品,后来京剧移植过去,但如今已打上了“江记”印鉴,要求沪剧团回过头去再移植,而且不准丝毫“走样”,这是很滑稽的事情。他们学习回来,战战兢兢地“翻译”成为沪剧,马莉莉扮演铁梅一角。当时舞台上没有什么别的戏,沪剧《红灯记》虽然"翻译"得颇为别扭,但仍然吸引了很多观众,马莉莉因此崭露头角,人们慢慢地认识了这位年轻演员。
加入上海沪剧团
1973年,爱华沪剧团与上海人民沪剧团合并成上海沪剧团,马莉莉随团加入。这是马莉莉艺术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上海沪剧团荟萃了众多沪剧名家,如丁是娥、石筱英、解洪元、邵滨孙、凌爱珍等,对马莉莉来说,不仅为她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机会,同时也为她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舒展艺术才华的天地。并团不久,她就出演了《沙家浜》中的主角阿庆嫂,她的舞台形象显露出了熠熠的光华。
粉碎“四人帮”后,戏曲舞台开始复苏,而马莉莉迅速进入了艺术生命的高峰期。从70年代到90年代,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马莉莉连续演出了《洪湖赤卫队》、《金绣娘》、《艰难的历程》、《女儿的回忆》、《少奶奶的扇子》、《张志新之死》、《一个明星的遭遇》、《日出》、《被控告的人》、《丽人行》、《寻娘记》、《啼笑因缘》、《红伶冤》、《雷雨》、《雾中人》、《风雨同龄人》等20来个剧目,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不同时代、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比较全面而充分地展现出她的艺术风采,成为沪剧中年演员中的佼佼者。
上一篇:麦克・信田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