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武俊英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蒲剧,唱腔,演出武俊英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武俊英,女,蒲剧旦角,祖籍山西省新绛,1956年5月出生于新绛县风光秀丽的三泉村,国家一级演员。自幼受喜爱戏曲的母亲影响,12岁便考入新绛县蒲剧团学艺,师承蒲剧名艺人筱兰香,演出了《红灯记》、《打金枝》、《白蛇传》等戏,受到观众喜爱和好评,1986年被调到运城市蒲剧团。,
武俊英 - 基本介绍
1956年5月,武俊英出生在新绛县三泉村。她从小就爱唱爱跳,上学后便成了学校文艺宣传队队员。12岁那年,她从几百个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考上了新绛县蒲剧团,师从一代名伶“筱兰香”(田郁文),学习传统蒲剧的唱法和表演形式。那时,武俊英暗下决心,一定要唱出个样子来,于是她便在蒲剧团里和许多演员一样,开始了苦练唱功和基本功。早上,登上山头或到田野练唱功,晚上边唱边听找差距。由于刻苦学艺,她练就了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在演出时成功扮演了《红灯记》中的小铁梅,《杜鹃山》中的柯湘等,为她以后的从艺之路奠定了基础。武俊英师从著名蒲剧大师田郁文,完整继承了其代表剧目《藏舟》、《送女》的精彩表演和唱腔艺术,并有所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俊英腔”被广大观众和戏迷喜爱,风靡剧坛,广为传唱,成为蒲剧唱腔艺术中一个重要流派,此外,她还积极开展带徒传艺活动,同时现已培养出的徒弟中突出的有贾菊兰、王苗苗、段虹、李红丽,被誉为武派“四大名旦”。
她在唱腔上感情真挚,音色圆润,行腔自然,跌宕有致,吐字清晰,韵味浓厚,既有蒲剧旦角唱腔的传统韵味,又有时代气息咏唱特色的独特风格,不仅受到蒲剧新老观众的认可,同时也得到北京等地戏剧专家和观众的喜爱。“俊英腔”新流派的形成和完善为蒲剧走出娘子关,走向全国,甚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创造了有利条件。
武俊英 - 艺术特色
随着时代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文艺的改革,环境的熏陶,文化氛围的影响,新一代观众不论从精神追求上,还是文化素养上都大大进了一步。他们的审美观念、欣赏习惯和品位也发生了变化。武俊英意识到,光继承前人的唱腔不是出路,要敢于突破,勇于出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她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纵向继承了蒲剧旦角名家王秀兰、杨翠花、裴青莲、朱秀英等的唱腔优点和技巧,横向借鉴了歌曲、秦腔、越剧、黄梅以等兄弟唱腔的发音运腔,丰富了唱腔的内涵和表现力。并大胆采用了断音、颤音、鼻音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装饰音和弱音、轻音、气声、干板清唱、无字吟唱等唱法,不论是过去的老戏迷还是爱听流行歌曲年轻人,都被“俊英腔”独特的艺术魅力所折服,各个推崇备至,赞不绝口。名家们称她“蒲剧声腔开先河”、“独占蒲苑第一腔”。一些戏剧专家认为,武俊英的演唱既具有蒲剧唱腔的传统特色,又有现代歌唱艺术的韵味。她运腔娴熟,情先于声而又情溢于声。使蒲剧最常用的基本板式,经她的启齿演唱,就与众不同。不论细若游丝或壮如水啸,都有情在其中。也有人说,她行腔运字之中蕴含着体贴人情,委屈不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的美学意境。在传统的“慢二性”板式中她巧揉善借,古调新唱,使声腔形象丰富而有深化感。她感情真挚,音色圆润,行腔自然,跌宕有致,咬字清楚,韵味浓厚,自成一派,“她行腔运字抑扬顿挫,婉转回旋,声腔色彩富有浓淡相兼的情韵美。使传统的蒲剧唱腔进入一个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崭新境界。”还有人把武俊英的唱腔比作行云流水,“悲若空谷幽咽,恋似莺语花底,愤则如银瓶乍裂。”“如珠玉盘,朗朗入耳;又似秋夜细雨,悲凉动情。”“俊英腔”的特点是字清、情准、韵浓、腔顺。她说:“字不清,听不明;情不准,看不懂;韵不浓,淡如水;腔不顺,声不美。”这是她自己对“俊英腔”的总结,也是她不断完善,始终追求的目标。
武俊英的唱腔“感情真挚,音色圆润,行腔自然,跌宕有致,咬字清楚,韵味浓厚”,既具有蒲剧唱腔的传统风韵,又有新的歌唱艺术的唱腔特点,在蒲剧唱腔艺术的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可以说武俊英是蒲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武俊英 - 艺术人生
童年的梦想1956年榴花五月,一个明媚的日子,在山青水秀、风光绮丽的江南福建泉州的一座医院里,小俊英呱呱堕地。五个月后,母亲带着她回到了家乡――新绛县三泉村。
从此,俊英便在历史文化名城古绛州的文化熏陶下成长,在母亲的哺育、呵护下长大。母亲性格开朗,爱歌善舞,曾为新中国的诞生打过腰鼓,扭过秧歌;曾为土改的胜利唱过眉户,扮过角色。外公也是个蒲剧迷,常常背着俊英步行十里、二十里去看戏。在这充满戏剧氛围的家庭影响下,使俊英从小就中了唱戏的魔,着了唱戏的迷。她经常同小伙伴把红纸舔湿涂红脸蛋,用锅底黑描眉,仿照着戏台上的小旦咿咿呀呀地又唱又舞。学校老师看她是棵唱戏的苗,吸收她加入了文艺宣传队,并让她在《红灯记》里扮演李铁梅。这可把小俊英喜坏了,乐疯了。她缠着妈妈让照着年画上刘长瑜的扮相化妆打扮。演完戏,还舍不得洗掉,竟带着满脸的油彩入睡,去做甜甜的戏剧梦。
13岁那年,在几百个竞争对手中,俊英考上了新绛县蒲剧团。欣喜的她,为了能顺利报到,起了大早,给曾反对她从艺的外公在枕头前留了一纸条:“外公,我爱你,但我更爱唱戏,我去了。”她接过娘给的一个包袱,一溜小跑出了院子。
拜师筱兰香家里光景紧巴,娘每天起早摸黑地干活,卖葱、卖白菜,挣点零碎钱来供她学艺。武俊英念念不忘,绝不能辜负娘的希望呀!
1969年,正是批判“封资修”的时候,团里的老艺人田郁文,艺名“筱兰香”,在蒲剧界很有名望,可眼下被打成“牛鬼蛇神”靠边站了,人们都说她进了“牛棚”。武俊英刚到剧团,一心想着唱戏,却不管这些,如同吃了豹子胆似的跑到田老师住的“牛棚”里求艺。田老师反而惊怕了,“女娃,我是‘牛鬼蛇神’,靠不得!过去那戏活儿是‘封资修’学不得的!”而武俊英不听,偏要靠!偏要学!一天,趁周围没有人的时候,扑通一声跪在了田老师面前,淌着眼泪恳求:田伯伯,“收我做个徒弟吧?”田老师赶忙扶起她,直盯盯地望着她这位热衷于艺术的姑娘,终于答应教她唱戏。从田老师那儿,她学到了传统蒲剧的几种唱法和多种表演程式。这是她艺术的启蒙。
走出新天地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某剧团的一位演员,学王秀兰演戏学得十分逼真,不管王秀兰怎样唱怎样个演,她都能学得绘声绘色,宛如其人。人送她个外号“气死王秀兰”。然而,多年过去了,王秀兰照样辉煌,而她呢?慢慢地被人们遗忘了。
武俊英听后很受震动,她觉得学艺不能老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步人后尘,必须要有自己的风格。为此,她也琢磨起自己的路子来。她想了,唱戏的首先应有个好嗓子,要有个美好的歌喉。
虽然爹娘给了俊英一副好嗓子,是得天独厚的好条件,但俊英不满足,练嗓子几乎到了着魔的地步。她喜欢登山,在高山上练。无论是在团里还是下乡演出,大清早就跑到山头上尽情地吼叫,吼呀叫呀,让音域向远方扩展,久久地回荡。她喜欢水,临水练音色。要么站在潺潺的溪水边练唱,让声腔变得活脱欢畅;要么站在滔滔的黄河边练唱,使得声腔激越奔放;要么又在平静的湖水边练,让声腔变得优雅舒缓或者是凄凉哀伤。她还喜欢静夜,在静夜里练音质,万簌俱寂的夜晚,俊英索性关了电灯,独个儿站在房间开始练唱,一次一次,渴了或是嗓子沙哑了,摸起茶杯喝上几口温开水,无须开灯,再继续练唱。这便是她的耳静、心静、脑静与夜静四静合一的练法,她与整个天地构成了一个感觉的世界。
上一篇:杨成喜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