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张紫阳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紫阳,天台,内丹张紫阳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张紫阳(984~1082),原名伯端,字平叔。天台(今属浙江)人。中国北宋道士,内丹学家。宋英宗治平年间,随龙图阁学士陆诜自桂林赴成都。熙宁八年作《悟真篇》,宣扬内丹修炼及道教、禅宗、儒家三教一理思想。道教奉为南宗五祖之首,称紫阳真人。,
张紫阳 - 生平简介
张紫阳,
生于宋太宗雍熙(984-988年)元年(984年),登仙于宋神宗元丰(1078-1086年)五年(1082年)三月十五日,天台(今属浙江)人。自幼聪颖好学,经史百家无不涉读,通三教典籍及刑法、书算、医术、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后因株连被充军于岭南。宋英宗治平(1064-1067年)中,陆诜帅桂林,召置帐下,掌管机要。后随陆诜转至成都。宋神宗熙宁(1068-1078年)二年(1069年)遇刘梅蟾授以“金液还丹火候之诀”,“指流知原,语一悟百”,乃改名用成(诚),号紫阳。此后精诚至道,术业大成。
修道力主内丹,认为“人人本有长生药”,“何须寻草学烧茅”,教化世人“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要识真铅汞,丹砂非水银也。内丹修炼要“取将坎位心中实,点化离宫腹内阴”,即将坎中之阳气以点化离中之阴精,乃运行交会而复还其乾健纯阳之体。则人人修炼造化事毕。熙宁八年(1075年)著《悟真篇》宣扬道教、佛教、儒教“虽三分,道乃归一”的“三教一理”的思想。
张紫阳 - 生于台州
宋临海人陈耆卿(1180~1237年)的记载是比较重要的。
陈耆卿在其所著的《嘉定赤城志》卷三十五中称:张紫阳“郡人,字平叔”。大家都知道,宋代时,设府于州,“郡”即州府所在地。临海是台州的所在地,故“郡人”的意味自是不言而喻。而后,言称张紫阳为“天台璎珞街人”或“璎珞街人”,还有玉枢子王建章的《历代仙史》及《张真人本末》与清康熙《临海县志》等。按戚学标《台州外书》,璎珞街在临海“府治东北,有宋真人张紫阳故宅,即今紫阳楼是也”。陈耆卿本为临海人,其生活年代与张紫阳仅相差百余年,有关张紫阳生平活动的口碑和史实,他应该是比较清楚的。陈耆卿受学于叶适,文章法度,具有师承。他所著的《嘉定赤城志》为台州总志,以所属临海、黄岩、天台、仙居、宁海五县,条分件系,分十五门。宋世荦赞其志“积十数年参考之功,创千百载遗缺之迹,词旨博赡,笔法精严,称杰构焉”。因此,陈耆卿的记载应该是可靠的,即张紫阳为临海人。清雍正在其御书的《道观碑文》中:“紫阳生于台州,城中有紫阳楼,乃其故居”。尤其重要的是,齐召南在清乾隆三十二年所撰的《重订天台山方外志要》卷七中,有张紫阳“临海人,字平叔”之记载。临海历代《县志》均记载有张紫阳及其生平,而天台没有;临海城内有紫阳故居、紫阳道观,天台也没有。这些于陈耆卿的记载相印证,足以证明张紫阳为临海人。
张紫阳年轻时聪明好学,他在《悟真篇》序中自云:“仆幼亲善道,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陈、天文、地理、吉凶生死之术,靡不留心详究。唯金丹一法,阅尽群经及诸家歌诗论契,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龙、水银朱砂、白金黑锡、坎男离女,能成金液还丹,终不言真铅真汞是何物色’”。说明当时即热衷于道教的学习和研究。
张紫阳 - 传道授徒
张紫阳年长后,因“肄业辟雍不第”,遂据刀笔,“为府吏”。张紫阳为府吏数十年,一日忽悟“一家温暖百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遂看破功名,纵活烧毁案上文书,因之,以“火烧文书”罪发配岭南。张紫阳获罪充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对所掌冤屈案件的同情,更主要的是他内心对封建社会的不满。
张紫阳坐累谪岭南兵籍后,由于官场无望,遂在“晚年浪迹云水(今广东乐昌县),访求大道”。治平年间(1064~1067年),适逢余杭陆介夫知桂州,得以“引置帐下,典机要”。熙宁二年(1069年),陆介夫改知成都,张紫阳随同前往,在成都天回寺遇异人,“以夙志不回,初成愈格,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陆介夫死后,张紫阳失去依托,遂“自成都归于故山”。
熙宁三年(1070年),张紫阳“丹成返台州,传道授徒”。因丹法“三传非人,三遭祸患”,学者多为“逐名利”。遂萌发著书之意,于熙宁八年(1076年)在临海著成是书,使有缘者能“寻文解义”。有所心得。故陈耆卿《嘉定赤城志》亦载其自成都得“金丹术归,以所得萃成秘诀八十一首,号《悟真篇》”。
张紫阳著成《悟真篇》后,再次离开临海,一度寓居于常州红梅阁(今江苏常州市红梅公园东南隅)。在红梅阁,他又成《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三卷和《金丹四百字》一卷。
及后,张紫阳在陕西的凤州(今陕西凤县)、阶州(今甘肃武都)传道时,因得罪凤州太守而“按以事坐黥窜”,被判流放,解送边塞。至�州境内,会大雪阻于乡村酒肆,巧遇石泰。石泰见张紫阳被解差押送,乃询问其来历,张紫阳据实相告。石泰便与解差相商,引伯端前往�州衙门,经与太守交涉,终于作出了免于流放的判决。张紫阳获释后,始忆其师曾云:“异日有与汝解缰脱锁者,当宜授之”语。遂将《悟真篇》及心要倾囊相授于石泰,使之成为嫡系传人。离开石泰后,张紫阳“事扶风马默处厚于河东”,并又将《悟真篇》“授之”。
回临海后,“筑室于山青水绿之中,乃扬罄然而怡怡然,若有所得。客传于市曰:遭贬张平叔归于山矣”。其后,张紫阳再次出山,“转秦陇”。并遵陆介夫遗嘱,往荆南(今湖北江陵)得转运使马处厚资助,“择兴安之汉阴山中(今陕西紫阳县紫阳洞)修炼”。
张紫阳 - 临海隐居
张紫阳回到临海隐居后,往来于灯坛、盖竹、龙顾及天台的桐柏、赤城之间。
元丰五年(1082年),张紫阳在百步(今临海百步)“天炎浴水中”,趺坐而化。所留《尸解颂》云:“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圆通”。弟子“用火烧化得舍利千百,大者如芡实,色皆绀碧”。张紫阳死后,百步乡里在其羽蜕之地立“紫阳化身处”纪念碑。
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台州郡守叶筑改城内黄牛坊桥为“悟真”桥,以示对张紫阳的纪念。后又有悟真坊、悟真庙等纪念性的街区和建筑出现。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台州府推官张滂在百步修建紫阳庵,并重修碑石,题曰:“重修紫阳题诗碑记”。清雍正十年(1732年),世宗皇帝敕封张紫阳“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号。并亲撰《道观碑文》,命工部主事刘长源来临海,于其故居璎珞街和羽化地百步,及天台山桐柏宫,各建“紫阳道观”一所,用以祀祠张紫阳。
张紫阳 - 内丹思想
相传张紫阳曾遇一僧人,僧人专修戒、定、慧,自以为得最上乘禅旨,能入定出神,数百里问倾到就到。二人雅志大发,相与契合,约定同游于扬州观赏琼花。
二人共居一室,瞑目而坐,皆出神游扬州,伯端神至扬州时,僧已先到,伯端要求各折琼花一朵为记。结果,二神归,僧取不出琼花,伯端却取出琼花玩耍于手中。僧十分惭愧,不明自其中道理。伯端告曰:“今世人学禅学仙,如吾二人者可问见矣。”二人连为莫逆之交。随后弟子问曰:“彼禅师与吾师同此神游,何以有折花之异?”伯端答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所至之地,真神见形,谓之阳神。彼之所修,欲速见攻,不复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人见无复形影,谓之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