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黄大发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水渠,群众,贵州黄大发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黄大发,男,汉族,1935年11月出生,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人,195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获得者。现任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名誉村支书。
,人物经历
1935年11月出生。
195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至1963年任枫香区野彪公社草王坝大队大队长。
1963年至1966年任枫香区野彪乡草王坝村主任。
1966至1992年任枫香区野彪乡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
1992年至2004年任 平正乡野彪办事处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
2004年至今在家务农。
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人物事迹
36年来,黄大发忠实践行“修渠、致富”的誓言,带领群众绝壁凿天渠,建成一条跨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解决了当地的缺水问题,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被当地群众称为“当代愚公”。
草王坝曾缺水严重,村里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来回要走两个小时。1958年,黄大发当选草王坝大队大队长。他许下承诺“一定要想方设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米饭”。这句话成了黄大发的人生信条。由公社牵头,村里组成施工队,黄大发任指挥长,开始修建“红旗大沟”,打通隧道建成沟渠,引来大山背后的螺丝河水。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工程只打通了116米长的隧道,水渠后来被废弃。但黄大发并没有放弃,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执念:我是村支书,有责任修通水渠,解决村里人畜饮水问题,改变贫困现状。1989年,54岁的黄大发向组织申请到枫香水利站跟班学习水利知识和开凿技术。
经过多方奔走和申请,1992年底,修渠工程终于立项。第二年正月初三,水渠工程冒着大雪开工。黄大发既当指挥长又当技术员,年近六旬的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在修擦耳岩段时,一处倒悬的崖壁成了难题,年近六十的黄大发把麻绳系在自己身上吊下悬崖测量。修渠期间,黄大发的女儿和孙子相继因病去世,黄大发承受着悲痛,坚守在修渠一线。1994年,水渠的主渠贯通,河水第一次满满当当地流进草王坝村。群众以黄大发的名字给这条渠命名为“大发渠”。
水渠修好后,为了兑现“带领村民致富”的诺言,黄大发把精力又放在脱贫致富上。他先后带头搞起养殖业、种植业,带领群众“坡改梯”,昔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良田。
人物荣誉
曾先后被遵义地委、行署授予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多次被授予县、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是贵州省第五届道德模范。
2016年入选“贵州榜样・最美人物”。
2017年4月25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9月,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11月9日,当选诚实守信类全国道德模范。12月25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22位候选人的事迹简介公布。经过网络投票,黄大发成功入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将于2018年3月1日20时在央视一套首播。
2018年3月1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黄大发荣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主要成就
1995年前的草王坝因为缺水,全村种的是包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饭,只能吃包谷沙,无水、无电、无路,男人娶不上媳, 光棍村的名声不胫而走。
1959年,23岁的黄大发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黄大发立誓: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这段艰苦卓绝的修渠历程。
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用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草绳下到擦耳岩用锤子凿。不知道什么叫导洪沟、分流渠,洪水一来,沟渠和草王坝人的心被冲得七零八落。修修补补十几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修渠失败,黄大发没有选择蛮干。他暗下决心学习水利技术。三年时间,在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后,黄大发要重启修渠计划。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修渠项目再次得到县、乡政府支持,从当时并不宽裕的财政里划拨6万元资金和38万斤玉米。
1992年春天,水渠动工。每天,两百多人的队伍跟着黄大发扎进深山修渠,施工队负责在前面凿石壁打槽,村民在后面跟着挑土方砌堡坎。
过年了,大家都想过个闲年,却看到黄大发带着一家老小又上了山。鞋磨破了没钱买,黄大发赤脚步行二十多公里去背 炸药,脚板磨破皮,双脚血淋淋的。就这样,春去冬来,风餐露宿,三年时间,草王坝人勒紧裤腰带,用双手硬生生凿出了绝壁引水的奇迹!大渠竣工,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这条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历时36年完成。
水通了,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在黄大发和村两委的努力下,群众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全村现有 核桃5200多亩、柚子650亩、海椒2000亩,牛羊养殖大户超过30户。2016年底,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500元。
人物评价
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黄大发同志半辈子坚持带领群众在悬崖绝壁上 凿渠引水,面对困难不退缩,遭遇失败不气馁,主动寻求科学方法,艰苦卓绝数十载,终于引来一泓清泉,当地自然生态明显改善,农业生产得以改良,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黄大发同志以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书写了绝地逢生的精彩传奇,展现了贫困山区党员百折不挠的独特魅力。黄大发同志是艰苦贫困山区中苦干实干引领群众奋力脱贫的杰出代表,其奋斗史是一部典型的“学在深处强信念提境界,做在实处拔穷根奔小康”活教材,是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的标杆,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遵义市播州区人民政府网评)
黄大发曾担任贵州省 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党支部书记,20世纪60年代起,他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使草王坝每年粮食产量从原来的6万斤增加到近百万斤,被当地群众亲切誉为“大发渠”。他带领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新华社评)
3年,“头牛”拉犁耕耘希望的田野,这是塘约村支书左文学的年份。6年,“羊书记”脱贫攻坚大情大义,这是姜仕坤扎根晴隆忘我奉献的年份。13年,啃山不止挖通进村隧道,这是“女愚公”邓迎香的年份。36年,绝壁凿出贵州“红旗渠”,这是老支书黄大发的年份。年份不同,一样精彩,一样醇香。“一根筋”拉直幸福的弯道,“一股劲”犁出希望的田野――“年份英雄”们坚毅执着、有勇有谋,“一辈子,一件事”的坚守与实干,为一个时代镌刻光荣与梦想。青山不负英雄志,“年份”未必付红尘。坚守有成、实干有成,“年份英雄”的精神张力必然能激起最广泛的共鸣: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事在人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更多的获得就在前方,但通达之路绝非坦途,依然需要一股“啃穿山洞”、“绝壁天河”的英雄气纵横驰骋。青山无言,大地无言,却是最厚重的史册。在这本史册上,当“年份英雄”成为普遍的价值追求、成为共有的精神常态,多彩的贵州必定能刻下更加多彩的幸福画卷。(贵州日报评)
上一篇:慕容延钊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