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陈小旺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太极拳,陈氏,架子陈小旺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太极拳架“大小、新老”等,在时空观念上变化不定。作为太极拳名称定位,不易确切把握,不具有稳定性。以新、老架作为名称定位的情况,在节奏缓慢、生产方式单一的农业社会某一时段内可行,在思想活跃、科学文化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里则不行。
高架与低架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掌握和学习一切实际的知识技能,都要受到才力与命运的限制。修炼太极拳,同样也受到才力与命运的限制。
八卦掌分上、中、下三种练法,通称三盘练法。上盘的练法是身体直立,中盘的练法是两腿微蹲,下盘练法适宜较慢的速度,甚至是越慢越好。上、中盘练法是技术性功力练习,下盘练法是力量性功力练习。尽管太极拳没有三盘姿势练习的说法,无论是大架或小架,也无论是陈杨武吴孙氏各种太极拳,都可以用高中低三盘练法进行练习,事实上许多人也正是不自觉地在运用这三种方法进行练习。上盘是高架子,中盘为中架子,下盘为低架子。架子高低不是八卦掌所独有,更不是太极拳所独有。不能以此界定作为某一太极拳名称定位。
中高架子好还是低架子好呢?要以修炼者自身生理条件和修炼目的而定。太极拳修炼者年龄、才力天赋、练拳动机等不同,拳架高低就有不同意义。界定拳架高低的适宜性、可变性成分很多,不能一概而论。
传统武术重意不重形,是重在打意。前人说修炼太极拳“不徒作技艺之末”,是说不单一追求打,“技艺之末”即是打。修炼太极拳时,盘架子的反复性和身心内外的要求,很像求道者长年累月地静默修行,又近似于武当道教内炼金丹的功法,把练太极拳说成是修炼是言之有据。不言而喻,传统太极拳是能够作为技击格斗的武技,是可以使人“益寿延年不老春”的“秘方”,也是可以满足人们超越现实精神价值需要的技艺。传统太极拳是内在的修为,就像家常事一样平淡。中高架子运动量比低架子小,能够长达100多分钟持续不间断反复练习。外观平淡简易,很多人都能做到,具有普遍意义。中高架所具有的平淡趣味像老子所说的道,“淡乎其平味”。平淡的东西没有惊险性,缺乏现代审美趣味。传统太极拳审美趣味,是传统内在的气韵生动之美,与现代审美趣味很不一样,现代人多不以此为美。
练低架子时,下肢需要较大的支撑力量。初学者勉强练低架子时,往往易犯上身前俯、低头弯腰的毛病。有的人甚至终身难改,违背了立身中正、虚领顶劲的基本要求。低架子运动量大,造成下肢吃力大,不可能实现节节贯穿,易导致上身难以放松,这往往又导致上身和面部的不自然。外行人还以为是精神抖擞,其实是违背了气敛入骨、中正安舒的基本要求。上身紧张还易使呼吸不畅,逆腹式呼吸本不是生理的自然呼吸,在上肢紧张状态下,就更加难以随势运气。不能随势运气,则不能气沉丹田,也更谈不上“气遍身躯不稍滞”、“腹内松静气腾然”。大运动量的低架子,往往一遍下来,就已气喘嘘嘘,不适宜长时间练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大运动量的低架子和快速度的打架子所需要的生理条件,使低架子和快架子不具备运动形式的长期性,因此也缺乏广泛的适应性。
传统太极拳修炼还有进行散手技击的内容,步幅是否拉大,腿是否控高,就不十分重要。“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瞬息万变的技击格斗中,容不得双方把腿缓缓抬高。“用腿三分虚”,腿抬得过高反而容易让对手得机得势。传统太极拳把盘架子只当作修炼的一部分,可以高练也可以低练,低架子是增长下肢力量的辅助性修炼。冯志强先生以为低架子容易截气,不主张把架子练得过低。低架子宜慢不易快,在散打技击中仅慢练则不可能取胜。中高架既适宜快练慢练,也适宜养生、散打技击。西方的拳击训练就没有很多低姿势,格斗也很少会在低姿势下进行。传统太极拳对于人的体能分配,就像金字塔一样,是个稳固直立的三角形。站桩、低架子都是为了达到下盘稳固。
低架子表现空间大,高架子表现空间小。表演的拳架适宜用低架,修炼的拳架适宜用中高架。太极拳在很低姿势中进行的动作并不多,把架子拉低,主要是靠把身体的重心极力接近地面,仆步、跌叉是低架子的极限。低架子的反向是高抬腿,低架势动作与高抬腿动作相映成趣。高抬腿的极限是“朝天蹬”,是难度较大的动作,也有较高的造型审美趣味。竞赛套路架子拉得很低,腿控得很高。高不拔根,低不松懈,要把身体的韧带拉得很开,才能不背离太极拳规范化要求。
太极拳低架子运动量大,不能随心所欲地要快就快、要慢就慢,否则难以自由发挥。太极拳修炼是修炼心静,也是自我超度,是超度众生。传统太极拳在过去,只是少数导引养生修炼者的运动。太极拳,是大多数人的健身手段。
陈氏太极
特性
大家知道,陈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是: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
练习时要求: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心气下降,呼吸自然,松胯屈膝,裆劲开圆,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外形走弧线,内劲走螺旋,以身领手,以腰为轴,缠绕圆转,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沉重而又极为灵活善变的内劲,如棉花裹铁,外柔内刚。整套拳没有平面,没有直线,没有断续处,没有凸凹处,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然一圆,方为合格。以旋腕转肩,旋腰转跨,旋踝转膝,以及胸腰折叠,形成一套从头到足,连绵不断的空间曲线运动。
理性认识
练习太极拳时要求松、柔、慢,这是太极拳练功的独特的方法与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放松、柔和、缓慢的练习方法,突破去僵求柔的过程,达到疏通经络,引动内气,使内气与外形相机的结合起来,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气到时,形是随气而动,气不到,形是迹然不动。逐步将内气充实、壮大、饱满,也就是丹田气充实,才会“大河有水小河满”,将内气渗透到四肢百骸,循环不已,才能起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作用。太极拳追求的是先天自然之气,返朴归真;应放弃后天之气,僵劲拙力。
什么叫后天之气,僵劲拙力?就是人刚出生后,脱离母体,为了生存长大,劳动生产需要所吸收的水谷之气,产生的一种力量,叫后天之气,也叫僵劲拙力,这种力是学太极者必须舍弃而不取的。认识的越早,放弃的越快,才能及早得到先天自然之气。
怎样才能放松,去掉僵劲拙力?就是在练习时要求:松肩沉肘,松胯屈膝,肩部、背部、腹部、肋部肌肉均要松弛下沉。以单鞭为例:头顶的百会穴,右手腕顶部和左手中指端这三个部位向上领劲,其余部位全部松弛下坠,呼气放松,才能感到丹田饱满,四梢气充足。如在这种状态下练发劲,如掩手宏拳一势,旋裆转胯,缠腿转腰,一瞬间将丹田之内气贯到前拳后肘,真正体现出陈氏太极发劲的松活弹抖,完整一气。
上一篇:杨晨晖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