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毛爱莲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唱腔,越调,她的毛爱莲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毛爱莲,女,1930年3月1日生,河南省舞阳县人。 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9岁学戏,12岁登台演出,16岁自办“兴爱剧社”,19岁任周口市“红光越剧团”团长,曾任许昌越调剧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联理事,河南省人大代表,许昌市人大常委,全国劳动模范。
,基本介绍
毛爱莲中国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越调“婉约派”奠基人和越调“毛派”创始人,被誉为“中国越调皇后”,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联理事,河南省人大代表,许昌市人大常委,全国劳动模范。 1965年,她在《斗书场》中扮演大凤娘代表中南地区赴京演出,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 人的亲切接见,并一起合影留念。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光荣和幸福。
1966年,毛爱莲赴北京汇报演出了《无佞府》、《掉印》,并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同时,她的演唱得到了京剧艺术大 师梅兰芳的肯定。 1965年,她主演的现代戏《卖箩筐》、《夫妻俩》被拍成电影。1981年,她主演的传统戏《白奶奶醉酒》被拍成电影,并且凭着这部戏她获得了“小白花”奖。据统计,毛爱莲自从走上戏曲道路以来,共演唱了130多部戏。在她主演的戏中,有3部戏被拍成电影,6部戏被拍成电视剧。她还出了两个专辑。毛爱莲久演不衰的得意之作是《火焚绣楼》、《李双喜借粮》、《白奶奶醉酒》。
艺术特色
塑造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世纪60年代以前,毛爱莲主攻 闺门旦,在群众中享有一定的 声誉。但这种声誉主要来自她的唱功,在表演上特色并不显著。60年代以后,通过演现代戏和样板戏,又主攻老旦,毛爱莲在表演上有了不少新的创造,显示了她过去不曾显示的才能。她特别注意 典型的舞台艺术形象,强调表现剧中 人物的个性。她对自己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都认真、反复、细致地进行推敲,力求找到最能表现其个性特征“戏”。同是闺门旦,官宦之女、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乡姑村妇,年纪长幼,其言谈举止,仪态 气质均不相同,各有差异。《火焚绣楼》中的皇姨洪美容,雍容典雅,端庄大方,正义淑惠,爱憎分明;《李双喜借粮》中的董大妮温柔敦厚,羞怯娇媚,爱情真挚,大胆抗争;《招风树》中的王玉姐,聪明伶俐,活泼俏皮,幼稚率直,正义 天真。尤其是在《白奶奶醉酒》一剧中,毛爱莲突破了几十年演闺门旦形成的演出习惯和风格,开辟了新的戏路,把一个尖酸刻薄、奸诈无赖、损人 利己、嗜酒如命的女光棍、老泼妇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 程度。毛爱莲对众多人物的成功塑造,既是她用心观察、潜心研究,精心设计,细心体验的结果,也是她充分调动戏剧手段,准确表现的结果。她念白清晰流畅,明快利落,朴实自然,有鲜明的节奏感和强烈的 音乐感。她表演俏而不泼,蕴而不涩,细而不繁,十分注重眉目传情,手袖传情,举止传情,而且传得适度适中,不欠不过,恰如其分。再加上她独有的夜风吹动银铃响、山中飞泉鸣 叮咚般的大段唱腔,让人看了听了真像吃了一顿 美餐,余香不散,绕梁三日。 创造就是毛派唱腔的创造。音乐 唱腔是一个剧种的核心和灵魂。毛爱莲的唱腔与其他任何剧种、任何流派的唱腔都不一样,其主架结构是越调的“乱弹”。“乱弹”本是唐宋以后在中原豫东一带流行的一种弹唱艺术,在群众中扎根深、流传广、影响大。越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对其进行吸收,突破了原来的 形式,丰富了演唱 技巧,加进了越调戏最具特色、最常用的“流水头”和独具越调特点的锣鼓点子,逐渐形成了越调戏的板路“铜器座”,也叫“乱弹”,成为越调戏里经常使用的调门之一。“乱弹”在越调中属板腔体,基本结构比较简单,唱词通常为七字或十字句,上下对偶,往复 循环,反复多了显得非常单调乏味。毛爱莲在这里作了大胆的创新。在保持“乱弹”板式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节奏、旋律、调式来刻画不同人物的 形象,注意把握其高低、长短、强弱、快慢、抑扬、收放,加垛加花,旋空变调,并根据 唱词的结构和人物情感的变化,加进大量的装饰音和衬字,达到了妙趣横生,出神入化的境地,堪称戏曲界的一绝。艺术人生
四岁时母亲不幸病故,父亲给地主当 长工。父女二人相依为命,苦度生涯。当她七岁的那一年,有一天由漯河来了一位姓黄的阔太太,不知怎样相中了她,坐着 黄包车把她买走了。由于这位太太的丈夫姓毛,因此爱莲以后也就姓毛了。这位毛黄氏很爱看戏,所以在毛爱莲九岁时便被送到当时的漯河老街国民 舞台由杨 小风主持成立的u2018文凤班”去学戏,拜师邢金奎。邢擅演闺门旦,爱莲学艺三年到十二岁时,便登台演戏了。她演的《青龙山》、《五风山》等节目,很受群众欢迎。后来到十六岁那电毛黄氏看姑娘有前途于是便脱开“文凤班”领着她自立个“兴爱剧社”。达时期的毛爱莲已经在艺术上有些 造就。她主演的《抱琵琶》、《秦香莲》、《借粮》、《招风树》、《火荧绣楼》等节目,已在漯河、驻马店、临颖一带非常驰名。但在黑暗的 旧社会,豺狼横行,艺人的生命和生活没有保障,她整日提心吊胆地在刀尖上过日子。解放后,毛爱莲同志于一九四九年秋带领“兴爱团社”全体人员来到 周口镇参加了革命,从此便开始了她新的艺术 生涯。在“双百”方针的正确指引下,再加上她刻苦钻研,在艺术水平上得到不断提高,并在党的教育和关怀下,于一九五七华十一月三十一日加入了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在旧社会被人下眼瞧的u2018臭戏子”,成了国家的主人。一九六四年她参加演出的现代戏《卖箩督》拍摄了电影。她生动地刻到了孙大娘这个典型的山区老大娘的形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一九六五年她在《斗书场》中扮演大凤娘参加了中南会演。结束后,以“斗书场”一剧代表中南地区赴京江报演出,又受到毛主席、 周总理、朱委员长、董副主席、邓副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在一起合影,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光荣和幸福毛爱莲曲唱腔细腻委婉,悦耳动听。吐字 清晰准确,尤其是她的嗓腔音色更具有天赋的独特 风格。听了她的唱段好象夜静风吹银铃响,声员不高但清脆幽雅耐人寻味。因此在群众中流传有这么一句法u2018看看毛爱氏等于过个年。”可见人们是多么盼望着能够看到她的演出呀! 毛爱连同志对文艺事业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她上山下乡,送戏上门,联系群众,乎易近人。无论车间地头、饭堂兵营,叫演就演,叫唱就眼。多年来她给越调这朵鲜花增添了不少的色彩,作出了很大贡献。狂风昏天地,乌云遮日月。“四人帮”的黑 魔爪把文艺之花扯了个七零八落。毛爱莲同志也逃脱不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给她戴上了“反动艺术权威”、“黑线人物”,抄家批儿惨遭迫害。“四人帮”垮台后,毛爱莲同志也和千百万受害的文艺工作者一样,心花怒放,更新登舞台。她带头修复了文化革命前已搬上银幕的现代戏《卖箩筐》,并积极参加排练现代剧目,如《赛刀之前》、《赶集》等。在整理传统 剧目中,她主动和编导人员合作研究改编了《火焚绣楼》、《李双喜借粮》《招风树》等剧作。她不但尽心尽力的为大家演出。并尽自己最大努力培养下一代,让越调这朵艺术之花越开越盛。上一篇:汤晓菲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