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张宗昌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山东,军阀,莱州张宗昌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纳妻妹为妾
袁书娥有一个妹妹,叫中娥,她小姐姐3岁。张宗昌经受不住袁中娥的诱惑,二人遂发生了苟且之事。后中娥生有一女。张宗昌将其收为二房。
三姨太到七姨太
大约是在1920年前后,张宗昌先后娶了5位女子做姨太太,那就是三姨太、四姨太、五姨太、六姨太、七姨太。她们当中多为一些妓女,嫁给张是为了跳出火海;而张宗昌收之入室,也并非感情作用,而是要显示其富家翁的派头,反而打入冷宫。
这5房姨太太后均无子女,后来多另嫁他人,自谋生路, 四姨太雅仙是一个妓女,为人非常风流。她到张家后,深受张宗昌的宠爱。雅仙掠财很多,手头积蓄颇丰。七姨太人称“老七”,乃也是一妓女、交际花,生性活泼,长得小巧玲珑,人极聪明,对男人很有一套手段。张宗昌与“老七”经常在一起,所送珠宝、首饰很多。1927年左右,七姨太要求离婚,张忍痛答应。八姨太安淑义
八姨太原来是张家的一个侍女,叫安淑义。为人温柔贤淑。在生活中,忍寡言少语,宽宏大量,任劳任怨,人缘不错。张宗昌纳安氏为妾后的1922年,安氏生有一女,叫张春绥。1943年安氏于贫病交加中弃世而去。
九姨太富贵儿富贵儿原来是一个杂耍艺人,张宗昌有一次观看曲艺,相中了富贵儿,经人撮合,收为九姨太。没有生育。
十姨太祁氏祁氏,河北霸县人,家境贫寒,长大后被卖到北京八大胡同妓院。张宗昌出巨资赎其从良,列为十姨太。祁氏到张家后,于1922年底生下一子,叫张盛乐。于1944年病逝。
十一姨太长相奇丑无比。在她27岁的那年,张宗昌因公务路过她家,其家长提出将他的老闺女嫁给张宗昌,张坚决拒绝。张宗昌回到山东督署后,张家声称张与其女同过夜。其实是讹诈钱财。张宗昌只好将其纳为十一姨太。
十二姨太乃一艺人,是张宗昌在一次游玩时遇上的,后收为十二姨太。
十三姨太和十二姨太在张家呆的时间更短,不足一月就下堂,另谋出路。
十四姨太是妓女,1931年因患肺结核,不治而死。
十五姨太和十二姨太、十三姨太在张家呆的时间很短,不久就下堂另嫁他人。
十六姨太是一个唱京剧的武生,为人忠厚老实,张宗昌之母对之十分喜爱。没有子嗣。
十七姨太是一个美女,她嫁给终究宗昌后生一女,名叫春霄。
十八姨太是上海人,大家都称之为“上海太太”。后生有一双胞胎,一男一女,男孩呢东乐,女孩叫春和。
十九姨太叫卢辅义,生有一子,名叫昭乐。
二十姨太满脸的青春痘,故不为张宗昌所喜欢,二人未同过房,后不知所终。
二十一姨太朱宝霞是一个著名的评剧演员,为人比较善良,她与张宗昌没有孩子,
二十二姨太是日本人,1931年张宗昌日本纳之为妾。因不习惯中国的生活,不足20天就只身回国。
二十三姨太李艳红是张宗昌在一次大宴上遇到一位唱梨花大鼓的女艺人,遂纳之为二十三姨太。
......
张宗昌曾地对手下人说,共产党共产共妻,共妻当然是好的,共产就不对,东西能拿来的才是你的,不能拿来的就不是你的,共妻不一样,你睡不到的女人和别人睡就没错。
张宗昌 - 诗文作品
张宗昌16岁那年,沙俄侵略东北,正修筑横贯中国东北的中东铁路,张宗昌和一班老乡闯关东去修路,增长了不少见识。流浪在俄国海参崴时期,他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俄语,且当过翻译。但却斗大的俄文不识一筐。他还能写不错的毛笔字、画写意山水画。曾做过不少打油诗:
游泰山
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天上闪电
忽见天上一火链,好像玉皇要抽烟。如果玉皇不抽烟,为何又是一火链。
大明湖
大明湖 明湖大 大明湖里有荷花 荷花上面有蛤蟆 戳一蹦达 游蓬莱阁
好个蓬莱阁, 他妈真不错。 神仙能到的, 俺也坐一坐。 靠窗摆下酒, 对海唱高歌。 来来猜几拳, 舅子怕喝多!
笑刘邦 听说项羽力拔山,吓得刘邦就要窜。 不是俺家小张良,奶奶早已回沛县。 俺也写个大风的歌 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 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张宗昌 - 综合评述
袁世凯死后,在北洋军阀当中,就实力与地盘而论,张宗昌也就是一个二等军阀,但奇怪的是,中国有很多人知道他,即使不知道的也想了解他,这是为什么呢?不仅文人墨客津津乐道,远如林语堂、近如李敖等,连一般的老百姓也关注张宗昌,其中有褒,有贬,有赞,有骂,不一而足。此外,张宗昌还经常收到废帝溥仪的来信。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张宗昌都勾起了人们极大的兴味。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张宗昌的民谣与绰号:民谣一:张宗昌,吊儿郎当,破鞋破袜子破军装;民谣二:洋肉馆,女招待,吃一毛,给一块;民谣三:兵多钱多姨太太多。绰号一:长腿将军;绰号二:张三多;绰号三:狗肉将军。根据河南师范大学苏全有先生在《张宗昌逸事》一文的说法:“胡信之被杀使他的女儿立志要为父亲报仇。在张宗昌被刺后,她大造舆论,据说骂张的文章不下百篇。胡女的所作所为是张宗昌后来名声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众口一词的痛咒张宗昌的风气下,惟一替张宗昌说过几句公道话的人乃是民国时期的政客、福建人刘以芬,他在自己著述的《民国政史拾遗》(又名《宋荔山房随笔》)一书中,有专门的《记张宗昌》一节,在文章的结尾处,刘这样写道:“平心而论,张亦非全无足取,只以不学无术,致使不免于祸国殃民,岂独一张宗昌哉?当时军阀中如张者,恐比比皆是,无怪乎军纪、政治日趋败坏也。”
具体来说,那些丑化张宗昌的言论,基本上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就是不学无术,草莽一个。张宗昌出身于寒末,从小就跟着莱州乡间的老父亲谋生,后来从胶东过海“闯关东”,做警察,当“胡子”,自然是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中国近代史上,像他这样“出身绿林”、胸无点墨的军阀何止他一个呢?须知“刘项从来不读书”乃是中国军头们自古而来的传统啊。
实际上,张宗昌虽然胸无点墨,但他还是尊重知识分子和学问的。关于这点,至少有三件事情可以一记:一是在他督鲁期间主持印刷了全套的《十三经》,据张鸣先生在他的《历史的坏脾气》一书中说:“那是历史上印刷和装帧最好的《十三经》。”二是主持合并组建了新的山东大学,并有意聘请辜鸿铭担任首任校长,后来因为辜氏未及到校便去世,而改为由张的莱州府治下的潍县老乡、末代状元王寿彭接替。三是重金聘请王寿彭、杨度等文化界名流来山东,并由王状元担任教育厅长,还拜他为老师,不但教导自己习字作文和作诗,(后来的成果就是出版了一本《效坤诗钞》),而且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旧式教育,力倡“读经”,说是要“挽回世道人心”,这实在可以看做是现在那些整天吵吵着“读经”的声音的先声。以上这三件事情,以前提到的甚少,或许因为有给张宗昌脸上添光的成分吧?
上一篇:贝尔宾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