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潘季驯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黄河,湖州,御史潘季驯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潘季驯出生于浙江乌程(今吴兴)。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初授九江推官,后升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斥抑豪强。四十四年,由大理寺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开始治黄生涯。次年,以接浚留城旧河成功,加右副都御史,寻以丁忧去。隆庆四年(1570),河决邳州、睢宁,起故官,再任总河,塞决口。次年报河工成,寻以运输船只漂没事故,遭勘河给事中雒遵劾,罢去。万历四年夏再起官,巡抚江西。次年召为刑部右侍郎。六年夏,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总理河漕,九月兴两河大工,次年工竣,黄河下游得数年无恙。八年春,加太子太保,进工部尚书,九月迁南京兵部尚书。十一年正月,改刑部尚书。后被劾以党庇张居正,落职为民。十六年,黄河大患,以给事中梅国楼等荐,复官右都御史,总督河道,十九年冬,加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次年,以病辞休。归后三年卒。,
潘季驯 - 成就
黄河治水
潘季驯四次治河,习知地形险易,成绩显著。他主张综合治理黄河下游。认为黄河运河相通,治理了黄河也就保护了运河,黄河淮河相汇,治淮也就是治黄,既不能离开治黄谈保运,也不能抛开治淮谈治黄。他指出,黄河下游善徙的主要原因,在于水漫沙壅。因此治理上应筑堤束水,借水刷沙。由于黄河挟带大量泥沙,有“急则沙随水流,缓则水漫沙停”的特点,因此要使水流湍急,必须束水归漕。他主持修筑的堤防,包括“束水归漕”的缕堤,缕堤外的遥堤,以及二堤之间的格堤(横堤),三堤构成拦阻洪水的三道防线。隆万之际,黄河和淮河,经他治理后,“两河归正,沙刷水深,海口大辟”,使黄、淮、运河保持了多年的稳定。
著作
著作有《宸断大工录》、《两河管见》、《河防一览》、《留余堂集》等。人物简介 潘季驯 (1521年5月28日~1595年5月20日), 明代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字时良,号印川。为明代湖州府乌程县人(今属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 编辑本段
潘季驯 - 生平
生于1521年四月二十三日(5月28日),死于1595年四月十二日(5月20日)。 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 士。初授九江推官,后升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斥抑豪强。四十四年,由大理寺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开始治黄生涯。次年,以接浚留城旧河成功,加右副都御史,寻以丁忧去。隆庆四年(1570),河决邳州、睢宁,起故官,再任总河,塞决口。次年报河工成,寻以运输船只漂没事故,遭勘河给事中雒遵劾,罢去。万历四年夏再起官,巡抚江西。次年召为刑部右侍郎。六年夏,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总理河漕,九月兴两河大工,次年工竣,黄河下游得数年无恙。八年春,加太子太保,进工部尚书,九月迁南京兵部尚书。十一年正月,改刑部尚书。 张居正身后被抄家,长子张敬修自缢死,全家饿死十余口。潘季驯看不下去,上疏明神宗说,“治居正狱太急”,“至于奄奄待毙之老母,茕茕无倚之诸孤,行道之人皆为怜悯。”皇帝看了不高兴。后被御史李植劾以党庇张居正,落职为民。十六年,黄河大患,以给事中梅国楼等荐,复官右都御史,总督河道,十九年冬,加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次年,以病辞休。归后三年卒。 编辑本段
潘季驯 - 治理黄河
1565-1592年,潘季驯的一生中,4次治河,历时近10年,一次又一次的治黄实践,使他从一个对黄河和河工技术一无所知的人,逐步磨练成一位治河专家。如果说他首任河官初识水性,二任河官则已深知堤防的重要性,三任总理河道时,他形成了“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四任河官时,潘季驯就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大量的实践,形成了他的治河理论。习知地形险易,成绩显著。他主张综合治理黄河下游。认为黄河运河相通,治理了黄河也就保护了运河,黄河淮河相汇,治淮也就是治黄,既不能离开治黄谈保运,也不能抛开治淮谈治黄。他指出,黄河下游善徙的主要原因,在于水漫沙壅。因此治理上应筑堤束水,借水刷沙。由于黄河挟带大量泥沙,有“急则沙随水流,缓则水漫沙停”的特点,因此要使水流湍急,必须束水归漕。他主持修筑的堤防,包括“束水归漕”的缕堤,缕堤外的遥堤,以及二堤之间的格堤(横堤),三堤构成拦阻洪水的三道防线。隆万之际,黄河和淮河,经他治理后,“两河归正,沙刷水深,海口大辟”,使黄、淮、运河保持了多年的稳定。著作有《宸断大工录》、《两河管见》、《河防一览》、《留余堂集》等。 编辑本段
潘季驯 - 潘公遗故桥
在江南水乡,河道和桥梁或许是城镇历史最为恒久的记忆体。人们沿河而居,凭桥来往。一座江南城镇的历史画卷,多半由小桥流水,叶叶飞舟,民居错落,桥宅相连的市井图连缀而成。而画卷中最绚烂、最让市井图中人自豪的画面大概是:白墙黑瓦夹道的水巷中,摇出一艘乌蓬的航船,年青的举子站立船头,一袭青衫似乎在满腹经纶的鼓沛下随风而动,炯炯的目光穿过一座座石桥的圈拱,飞鹜远方。多年之后,昔时的英俊才子已成为白发苍苍的老者,载着满船的书籍和声誉荣归故里。江南水乡的灵气造就一代又一代名流显宦,这些人中的竣拔者又以自己的才华和声名为家乡增光添彩。而他们曾经走过、曾经泊过的桥梁,伴随着代代相传的掌故,与他们一同享着后世的景仰。 湖州城北苕�两溪汇合处的潘公桥,就和湖州的一位历史名人潘季驯紧密相关。 编辑本段
潘季驯 - 潘公墓
潘公殁后归葬故里,墓在升山三墩村,毁于“文革”,但形迹可辨。这里四水环抱、仅―木桥连通,墓垒土起封,坐东朝西,意在遥奉弁山祖坟。其祖父潘癸之墓位于弁山太史湾,墓穴及部分石人、石墓表、长长的墓道仍得保存。当地人称“笠帽坟”。至今潘氏后人常来祭奠。 编辑本段
潘季驯 - 历史影响
在潘季驯治河三百年之后,一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西方水利专家兴致勃勃地向当时的清政府提出了“采用双重堤制,沿河堤筑减速水堤,引黄河泥沙淤高堤防”的方案,并颇为自得地撰写成论文发表,引起了国际水利界的 一片关注。不久以后,他们便惊讶地发现这不过是一位中国古人理论与实践的翻版。世界水利泰斗、德国人恩格斯教授叹服道: “潘氏分清遥堤之用为防溃,而缕堤之用为束水,为治导河流的一种方法,此点非常合理。”高傲的西方人这才开始对中国古代的水利科技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编辑本段
潘季驯 - 湖州其他名人
在中国科技史上,湖州人占据着重要的篇章。除了以潘季驯为代表的数十位治水人物外,在农业、数学、医学等领域,也都有湖州人各领风骚。 农桑之盛,遂有佚名的《养鱼经》、 《沈氏农书》、沈练《广蚕桑说辑补》、沈秉成《蚕桑辑要》等农书;潘季驯《河防一览》、姚文灏《浙西水利书》至今仍是治水经典;顾应祥《人代纪要》、徐养原《周髀解》当是历算佳作;朱肱《类证活人书》、陆岳《红炉点雪》堪称中医名著;陆羽《茶经》以后,又有朱肱的《北山酒经》;…… 编辑本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