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维康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京剧院,京剧,瘦马李维康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李维康,原中国京剧院旦角演员,现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中国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代表,主席团成员。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全国政协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她的丈夫耿其昌是著名京剧老生演员。,
李维康 - 简介
李维康,中国京剧院旦角演员,生于1947年,祖籍北京。195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12岁登台,师承程玉菁、华慧麟、赵桐珊、李香匀、雪艳琴、荀令香、于玉蘅、张君秋、李玉茹等名家,1966年毕业。毕业后进入中国京剧院任主演,1977年在新编戏《蝶恋花》中成功饰演杨开慧获得巨大成功,同年复排《秦香莲》,开始逐步恢复传统戏。80年代初至90年代曾担任中国京剧院二团团长。1985年参演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
李维康 - 艺术特色
她的扮相端庄,台风大方,嗓音宽亮甜美,尤其行腔,富有创新,熔梅、程、张等流派的声腔艺术于一炉,借鉴地方戏曲与歌曲的演唱方法,根据自身条件,兼收并蓄,以情带唱,逐步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她演传统戏时颇有新意;在新编历史剧与现代戏中也能成功地塑造角色。例如在现代戏《恩仇恋》里,她将青衣、花衫、刀马旦的行当艺术融在一起,出色地塑造了女主角凤妹子的动人形象。其他例如李清照、杨开慧等角色,也扮演得颇为成功。
李维康 - 代表剧目
擅演剧目:《秦香莲》 、 《霸王别姬》 、 《风还巢》 、 《四郎探母》、 《红鬃烈马》 、 《玉堂春》、 《断桥》 、 《荀灌娘》 、 《刺蚌》、《宇宙锋》、《鱼藻宫》、《杨门女将》、《谢瑶环》、《四川白毛女》、《黛诺》、《革命自有后来人》、《红嫂》、《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李清照》、《李凤姐》、《宝莲灯》、《蝶恋花》、《恩仇恋》等。
李维康 - 获奖情况
所获奖项:第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85年全国现代戏汇演主演一等奖;首都京剧振兴杯最佳演员;1986年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1989年首著名京剧旦角演员-李维康届“金唱片”奖;1993年梅兰芳金奖大赛旦角组金奖;1997年被文联首推为“世纪之星”。
1984年,农历甲子年:获得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所属的《戏剧报》杂志社发起举办的1983年首都戏剧舞台中青年优秀演员奖,该奖以后取“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更名为“梅花奖”。
李维康 - 人物生平
李维康 耿其昌 珠联璧合梨园情有一对夫妇,多年来活跃在京剧舞台上,他们同年生,同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同年毕业,现在的单位都是中国京剧院,在同样的舞台上,他们一生一旦,很难得地用着同样的调门,你一句“怕你一去不回还”,我一句“快马加鞭一夜还”,深情款款地配唱着铁镜公主和杨四郎,唱着王宝钏和薛平贵……不用说了,如此机缘巧合的两个人,就是李维康和耿其昌。还得补充一句,李维康和耿其昌还都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赶在“两会”召开前夕,我到他们位于西直门的家中采访。舞台上扮相俊美,演尽了贵妃民女、将相王孙的李维康和耿其昌,生活中有着同样的和蔼、慈祥,虽然年龄已是56岁,夫妇俩看上去却很年轻,有着几十年沉醉于舞台表演不谙世事纷繁的沉静与儒雅;舞台上两人唱着美妙动听的戏文,如“海岛冰轮初转腾”“红日坠落在西山口”,闲坐家中的李维康和耿其昌,和我聊天时如话家常,甚至谈起多年前被打成“黑尖子”遭人唾弃的苦难经历也是从容淡定;舞台上经常饰演年少夫妻,或聚少离多(如王宝钏、薛平贵),或心有嫌隙(如铁镜公主、杨四郎),或反目成仇(如秦香莲、陈世美),生活中的李维康和耿其昌,30多年来一直是如影相随,患难与共,他们敢于创新,打破京剧很多程式化的东西,为喜爱他们的广大观众奉献了一出出好戏,也传送出一段齐眉举案的佳话。
李维康:18岁之前、之后的几年,是我人生最丰富、最多难的一段岁月,那时的我仅仅因为是“人尖子”而成为“黑尖子”。 之所以要先谈李维康的经历,按耿其昌谦虚的说法是“我老伴比我成就大”,就我个人来说,首先是因为比较熟悉舞台和荧屏上的李维康,比如最近,就见过她在新年京剧晚会压轴戏《李清照》中如“一枝花凝晨露盈盈绽放”的才女形象,在春节晚会《贵妃醉酒》中“好一似嫦娥下九重”的贵妃形象,当然我也很熟悉《坐宫》中体贴人意的公主,《玉堂春》中悲苦哀怨的苏三,电视剧《四世同堂》中贤惠温顺的长孙媳妇;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李维康比起她的同龄人来,多了一些我想象不出的曲折苦难。 在1966年这个很多中国人都能铭记的年份到来之前,李维康、耿其昌,还有195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的大多数同学,他们走过的路大体上是一致的。入校时才11岁的李维康,在众多教她的启蒙老师,尤其在戏校的老校长史若虚眼里,被认为是一棵“难得的苗子”,因而受到了很多老前辈的重点培养。李维康说自己“当时一直是学习尖子,一直是干部,当个小班长什么的”,虽然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吊嗓子、练功,刀枪剑戟都得打,8年呀,苦的时候也偷偷掉过眼泪,但还是有了“越学越喜欢,要想学戏必须有毅力”的念头。 12岁就登台表演,在学校时是“人尖子”,还没毕业就调到中国京剧院排练《平原游击队》的李维康,并不知道在她18岁的曼妙年华,厄运几乎会在一夜之间从天而降。平日里关系很好叫她“李姐”的同学,开始对着她狂呼乱叫“你这个臭尖子、黑尖子、修正主义苗子!”学校主楼从一层到五层贴满了污言秽语的大字报,回到宿舍里一看,自己床铺周围写满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当时学校的造反派们逼着她,问她跟原北京市市长彭真,还有“三家村”究竟是什么关系,李维康一下子懵了:“我真的不知道彭真家住哪儿,我真的和‘三家村’没有任何关系。” 最让人胆寒的一次经历是这样的,“有一次,在吊嗓子的时候,一块大砖头猛然从我眼前掉下来,非常近,我想如果当时它砸到我,今天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了。就在掉下来之后我马上一抬头,五楼的一个窗户开着呢,到底是谁呢,这事后来我也就不追究了。”李维康说自己一直都比较单纯,对身边的人,对这个社会都存一颗宽容之心。她说“文革”那时候,自己虽然满脑子都是疑问:“不是这样的,怎么会这么呢?”心里却也有着一个固执的念头“世道不会老这样的,也许再过5年就好了”,后来虽然受到了很多刺激,有点精神衰弱,但也从没产生过“我不活了”的念头。 再谈到后来“三进”中国京剧院,李维康更是看淡了――每次调到了京剧院,学校的造反派就去贴大字报,说是“揪回李维康,回学校搞‘文化大革命’”,后来京剧院排样板戏,又得调她回去――李维康后来生气了,她跟京剧院的领导说“我也有我的人格,你们要是觉得我有问题,就不要让我来了;如果这次让我回学校,就不要再让我回来了。”可能因为这样,后来一研究,中国京剧院宣布“李维康正式调入中国京剧院”。 此后的李维康再没换过地儿。就在中国京剧院这个融入了她太多的悲欢情结乃至一生心血的地方,李维康焕发出令人眩目的光彩。她和耿其昌,还有京剧院的同事,按照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戏“三并举”的原则,30多年来相继演出了《秦香莲》、《霸王别姬》、《凤还巢》、《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玉堂春》、《杨门女将》、《谢瑶环》、《四川白毛女》、《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李清照》、《李凤姐》、《宝莲灯》、《蝶恋花》、《恩仇恋》等剧目。在她的身后,留下了一长串的奖项:第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85年全国现代戏会演主演一等奖,首都京剧振兴杯最佳演员,1986年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1989年首届“金唱片”奖,1993年梅兰芳金奖大赛旦角组金奖,等等。
上一篇:张楚格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