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邓建华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长篇小说,望城,官场邓建华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邓建华 (1965~)笔名文乐。中共党员。湖南望城人。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中短篇小说集《说着说着,天就亮了》,诗集《别离我太远》,散文集《别开灯,慢慢聊》,长篇小说《床前明月》、《乡村候鸟》。,
邓建华 - 人物简介
邓建华,男,笔名文乐,1965年11月出生,籍贯湖南省望城县,本科文化,中共党员。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沙市文联委员。邓建华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历任格塘乡团委书记、副乡长,望城县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县委办综合组长、副主任兼县保密局局长、机要科长,县文化局局长、书记,县文化体育旅游局局长,县文体局书记、局长。市作协副主席,长沙市文联委员。
邓建华文学创作出了些名堂后,先后有陈建功、彭学明、何立伟、罗丹等文学界的名家多次撰文支持。著名作家何立伟曾这样评价道:“人到中年,阅历宽广、人情练达、思想成熟、情感丰沛,自然要在文学上寻求一种宏大的表达。长篇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是容纳人生历练和人世洞察的最大的也是最好的容器。长沙作家邓建华找到了这种容器。”
邓建华 - 人生经历
邓建华是从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的。那年邓建华高中毕业,高考落榜了。当时那种年代,正是文学大复兴大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学在人们心中是非常神圣的。邓建华自己本身就有这方面的爱好,所以我想在文学中寻找出路,为自己扬眉吐气。
于是,邓建华开始走访望城县内外许多知名的民间艺术家,整理了大量口口相传的山歌、传说、谚语等,争做民间文学的“有心人”。同时,他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对于一些国学经典之作,他还强迫自己背诵下来。不久之后,他写的一些文章就开始见诸报端,还产生了一些社会影响,他开始尝到了玩文学的甜头。
1984年8月,邓建华主动争取文化局、共青团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成立了湖南有名的农民文学社团――无名星文学社,带领50多位文学青年,在繁杂枯燥的农村生活中,以文学寻找乐趣,创作出了大量作品并刊发于各种报刊之上。其影响也随之扩大,也先后被《文学报》 、 《文艺报》、《农民日报》、《湖南日报》等报刊和《望城县志》、《长沙年鉴》等报刊推介。
因为文学社,邓建华开始小有名气。1985年,长沙市团市委向邓建华伸出了橄榄枝,他被借调到团市委,着手负责《长沙青年》杂志的编辑采访工作。有了这个平台,邓建华在珍惜之余,一刻也没放松,夜以继日地采写了一批重点作品,其中和同事合写了近万字的报告文学《雷锋家乡一荒草》,推出了当时鲜为人知的雷锋家乡的“张海迪”――谭荒芳。随后,该同志受聘雷锋馆,成为湖南学雷锋的地标级人物。
1987年,邓建华被录用到望城县格塘乡政府工作。任团委书记两年后,他当选为副乡长,并被选为县政协第三届、第五届常委,先后分管财政、乡镇企业。在这里工作,邓建华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农民打交道,几乎每天都要深入农村去了解情况,搜集了大量的民间素材。
在这期间,邓建华创作出了许多不错的作品,其中近10万字的系列小说《黑狗坡的左邻右舍》先后在《中国经济时报》、《作家与社会》、《湖南税务报》、《长沙晚报》、《望城报》、《读者》(乡村版)等刊物上连载和选登。县报刊发后,一段时间该报成为村民追逐的热点,
2006年,邓建华着手创作第一部社会问题长篇小说《床前明月》。这是他本着理性的思路打造的一部25万字的官场小说作品,创作时,邓建华不被习惯视角圈定,大胆独辟蹊径,有意避开官场小说中那种大起大迭的曲折情节,或者曲意将官场描红或抹黑的做法,而是将多年来,自己在行政上摸爬滚打的所思所想,溶入官场的一些看似平常实有惊险的细节里,揭示官场人熟视无睹的一些潜规则,提醒官场人,防止在岔道口不加审慎,胡乱选择。劝慰官场人物“有所为”、“有所不为”。
2008年,全国上下遭受了百年难得一遇的“冰灾”。邓建华却在那样一个停水停电的恶劣环境下创作出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乡村候鸟》,是一部专门反映农民工生存现状的小说。
邓建华 - 写作心得
邓建华自己积累的故事太多,如果有足够的时间,那再写七八本都还不一定写得完。由于长期从事管理工作,邓建华用来创作小说的时间的确太少。但这也让他练就出了一副“快速创作”的独门奇招:“时间真的太少了。特别是创作长篇小说。所以我一般一个星期就基本完成整体故事的创作。”
邓建华在98年洪灾之后去洞庭湖,发现沿江居民在起房子的时候,为了使房子坚固,不被洪水冲垮,就先用柱子打好框架,之后再砌墙和装修。这给邓建华写小说带来了很大的灵感。后来,邓建华就用同样的方法来写小说:比如想写一部30万字的长篇,就先用一个星期将整体的框架和思路写好,大概五六万字吧,然后再将以前搜集的素材打开,慢慢地去修饰,完善细节,丰富语言,美化文字,就像给房屋装修一样。这样的话,不管时间隔多久,小说的整体情节是不会乱的。很多写长篇小说的作家,开始写得很精彩,气势磅礴,可到了后面,一段时间不去写,就不能归原了,只能草草结尾。甚至有些三四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写到后面连人物的名字都对不上号。像邓建华的写法,就能避免这些问题。邓建华说:“我写东西时,只要别人稍微一打扰,我的思路就被打断了。这曾经让我相当困扰。前几年我着手创作一部《凄惶》的长篇小说,反映世纪之交官场的生存状态。为了理清思路,我甚至一开始就把小说里人物的名字和关系用一张纸理清楚,还专门贴在墙上。后来还是没有完成,因为完全找不到思路了。” 邓建华认为,写小说有时候跟精神病一样,很多想法都是一瞬间产生的,如果不及时抓住,事后就完全忘记了。在几篇长篇小说多次“流产”之后,他终于摸索出了这套方法。显然,在这套创作方法里,他尝到了甜头。
邓建华 - 作品评价
《床前明月》写出来之后,社会反响出乎邓建华的意料。湖南省内某知名媒体以专版文章《官场小说为什么这么热》为题,将《床前明月》与全省各官场名著一起,进行了比较研究,其电子版本在2008年3月被天涯书屋和中国移动作为手机小说推广。长沙市作协还专门为《床前明月》举行了作品讨论会,省会20多位知名作家出席指导,高度肯定了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风格和主流思想。华谊兄弟公司正在与我和现代出版社商议买断《床前明月》的影视版权,如果顺利的话,可能会将小说搬上屏幕。
创作《乡村候鸟》这部小说,邓建华既注重了社会效应,也运用了市场手段。由于跟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当他找到出版社时,引起了出版社的极大关注。北京现代出版社副社长傅威海亲自要求担任责任编辑,并以特别肯定的态度为这部小说的出版发行与宣传造势而奔忙。当时出版社建议邓建华将书名改成《农民工》,准备大做一把。后来因为有部电视剧也叫《农民工》,没得到新闻出版局的批复,最后还是用了《乡村候鸟》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