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姬十三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果壳,科学,松鼠姬十三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姬十三本名嵇晓华(1977年―),CEO,神经生物学博士,果壳网创始人、科学松鼠会创始人。2004年起开始科学写作,先后在10多家媒体开设科学专栏。2008年4月,姬十三发起公益项目科学松鼠会,已发展为非营利机构哈赛中心。2010年11月,姬十三创办果壳网,打造优秀的科技知识社区,并借此平台推动“万有青年烩”、“菠萝科学奖”等跨界对话项目,获挚信资本等知名VC机构投资。姬十三倡导“让科学流行起来”、“科技有意思”,长期致力于推动知识传播及知识获取模式的革命,曾获上海大众科学奖、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时尚先生年度科学传播人物等荣誉。2014年12月10日,姬十三获得网易年度“最有态度教育人物”奖项。
,人物简介
姬十三本名嵇晓华,1977年出生于浙江舟山,果壳网创始人、CEO,神经生物学博士,科学松鼠会创始人。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姬十三父母都是医院工人。从2004年开始向媒体投稿,他的文笔以幽默见长,擅长将枯燥的科学知识用好玩的故事讲出来。
成为专栏作家后,有人把姬十三当作科学文艺青年,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典型的理科生――容易较真,更讲究事情的逻辑性,只是因为爱写东西,看一些小说杂文,在理科生里面显得文艺一点。
2007年,在写了三年的科学专栏后,姬十三面临对未来生活的重要选择。他想酝酿更大的动作,发起科学松鼠会。
姬十三在复旦大学读完神经生物学博士,从上海来到北京,见了一批年轻的科学写作者。
姬十三想加强大家的联络,他想到的方式也只是网上论坛。姬十三说这就是一个社区型组织的优势所在。4月底的时候松鼠会的群博就上线了。松鼠会的成员本身都是科学作家,或在媒体任科学记者、科学编辑,博客的内容便是每个人贡献一点做出来的。取名叫松鼠会,是因为他们将科学比喻为坚果,内核有营养而外壳难以剥开,松鼠们的工作就是将科学的坚果剥开。
果壳网
对姬十三而言,没有科学支撑的人,在某种情况下也是弱势群体。但这种信念很显然得不到传统公益圈的认可。到最后只剩下一种方法。松鼠会只能去注册一家公司,尽管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松鼠会本身并没有任何赢利的打算。在中国,这种迂回曲折的途径,是许多草根NGO的选择。大多数原本试图注册NGO的组织,最后都以工商注册公司的名义生存。
姬十三一直把科学松鼠会当成NGO来做,他觉得传播科学是一种公益活动。“松鼠会的构架决定了不能满足一些更大的期望,NGO组织有优势的地方,比如大家都特别愿意出力,能够团结很多人的力量。劣势在于负责的人很少,做大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商业组织起步比较难,一旦上了轨道,会获得比较大的资金支持,空间会更大。不同模式适合做不同的事情,NGO适合做一些传统公益,帮助弱势群体填补社会空白,商业适合做一些大的事情。”
当时正好有几家VC在谈,把想法梳理了一段时间后,果壳网在2010年10月开始起步,上海挚信资本半年时间先后注入两笔百万美元级投资。
果壳网在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名下运作,姬十三兼任该公司CEO和科学松鼠会理事长,但他基本不再过问松鼠会的日常事务,后者成为NGO组织哈赛中心的一个公益科学传播项目。
粉碎机
“谣言粉碎机”是一个专门辟谣的网络科普栏目,背后有一群热爱大众科普的年轻人。
谣言指明对象,u2018粉碎u2019和u2018终结u2019一样都是很有动感的动词,整个名字听起来还带有点暴力美感。”搞这样一个栏目是姬十三的主意。“也许你能想到谣言是不久前的金庸u2018被去世u2019、u2018NASA宣布有外星人u2019,可对于我们做科学传播的人来说,身边时刻存在着各种不科学的说法,或者谣言。”徐来对本刊记者说。
“流言终结者”是一档电视节目,每一集都通过做实验的方式来验证一种流言是否真实。
果壳网
2010年11月,姬十三创立泛科技网站果壳网,聚集各行各业有趣、有味、有志的青年人,学习、分享、讨论各类知识。“谣言粉碎机”等主题品牌以科技视角解读社会事件,获得极大好评。
果壳网的名字来自于莎翁巨作主角哈姆雷特的感慨:“即便我身处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霍金曾以此为题著书《果壳中的宇宙》,暗示自己身处轮椅之上的那些时光。果壳网的创办者采用了这个名字,意在“网络是我们的果壳,然而这里所谈论的,大至宇宙小至原子,没有什么能束缚我们的好奇。”
果壳网的创意素来被业界称奇,好创意需要好的执行力,相对他的团队执行力也堪称完美。团队里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科学背景的人只是一部分,姬十三认为各种各样的人在一起,才会出现一个有活力的团队。在北京的工作氛围是这样的:大家正开着会,聊到精彩处大家就会特别兴奋,群情激扬,一个事情一个决定就这样被拍板下来。有时团队成员也会互相争执,甚至大吵,但只会针对事件观点本身,两个人在各抒已见争执中,也有人会突然领悟,说,哦,你说的对。相视一笑后就回去工作了。姬十三很喜欢这样的工作氛围,哪怕员工也会和他发生争执,“只要他说的对,我觉得就可以。”
菠萝奖
对“菠萝科学奖”的最早想法,来自一本好玩的书――《泡沫》。这是一本科学幽默杂志合集,美国“搞笑诺贝尔奖”的创办人马克·亚伯拉罕斯博士也是此书主编。姬十三当时看到,喜欢得不行,在书页空白处写下:将来我也办一个中文版的搞笑诺贝尔吧。
菠萝科学奖的诞生,微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11年10月,美国搞笑诺贝尔奖颁奖,科学松鼠会创始人、果壳网CEO姬十三发了条微博,“我一直想做一个中国版的搞笑诺贝尔,有什么机构支持不?”,浙江科技馆馆长李瑞宏看到后马上回了条私信,“我愿意……”6个月后,“菠萝科学奖”呱呱坠地。
正如去年首届菠萝奖典礼上,有人模拟伽利略写来一封信说:“它想向所有人证明,你已经做成了一件事情,也想向你证明,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和你一样的人,充满好奇,你们其实从不孤单。”
于是,菠萝科学奖的宗旨就有了个坚决的定位:科学传播。
青年烩
万有青年烩是果壳网的线下活动,2011年9月18日举办第一期,一年多来,在北京每月举办一次,在上海、武汉、广州、深圳等城市不定期举办。
在和团队成员多次头脑风暴后,定下了活动的调子:给青年人提供知识、技能分享交流的平台。不谈心得体会、不谈个人感受,讲知识,讲方法论。“我们想要请七八个讲者,涉及不同的领域,每人讲7分钟,并不是深入地讲,只是给听众打开一扇知识之门。”李哲说,她是万有青年烩的组织者。
姬十三坦承从TED、MaD等分享活动中受到或多或少的启发,基于团队有丰富的做活动的经验,他说:“我们见过好的活动(视野),也做过好的活动(经验),万有青年烩再做不好,天地不容啊。”万有青年烩的本质是什么?姬十三说,是让草根讲者快速分享他的技能。所以,演讲者大多是内部推荐,在果壳上活跃的网友、果壳的编辑,朋友认识的朋友的朋友,同时也欢迎自荐者。不少要讲庞大话题的自荐者落选了,因为7分钟根本不可能讲清楚。万有青年烩的组织者一定会跟讲者说到方法论,所谓的方法就是掌握到一项技能的规律,知道怎么学。
上一篇:迟尚斌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