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唐顺宗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太上皇,皇帝,宦官唐顺宗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萧惠妃,唐顺宗的结发妻子、太子妃。 因母亲郜国公主的缘故,被自己的表侄兼公公唐德宗杀害。 详见“惠妃”词条。
董良媛,后为太上皇德妃。
赵昭仪,生李结,后为太妃。
王昭仪,生李总、李约、李绲,后为太妃。
崔昭仪,生浔阳公主,后为太妃。
牛昭容,宠妃,曾经在"永贞革新"中协助中风不能言的顺宗料理朝政。
张昭训,生李经,后为太妃,《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 德宗顺宗诸子》记为:“王昭仪生郯王经”。
阎昭训,生李绚,后为太妃,《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 德宗顺宗诸子》记为:“王昭训生衡王绚”。
崔昭训,临汝公主母,与浔阳公主母是否为一人,待考。
另有:王昭媛、王昭容、牛修仪、崔充仪、杨充仪、尹才人、段才人、张美人、许美人。
注:昭训为唐时太子妾名号,位列第四,可设十六人,正七品。张昭训和崔昭训可能未能等到唐顺宗登基就已去世,故只有太子妾的封号
子女
唐顺宗儿子数量多,有27个儿子(《旧唐书·顺宗诸子传》说他有23子,此据《新唐书》),他除了比有30个儿子的玄宗稍逊一筹外,其他有20个儿子的皇帝如代宗、宪宗等,难与比肩。最奇特的是,顺宗自己还有一个儿子李�因为得到父亲德宗喜欢而被过继成为德宗第六子,顺宗因此就和自己血缘上的儿子成为“兄弟”。贞元十五年(799)18岁的李�死后,德宗追赠为文敬太子。
儿子 唐宪宗李纯,母王皇后。邕王(文敬太子)李�(被祖父德宗过继为子),贞元十五年十月薨。郯王李经,本名涣。母 张昭训均王李纬,初名沔。王洋川,后进王。王三十三年,开成二年薨。溆王李纵,初名洵。王临淮,后进王。王三十二年,开成元年薨。莒王李纾,初名浼。为秘书监。王弘农,后进王。王二十九年,大和八年薨。密王李绸,初名讠永。王汉东,后进王。王三年,元和二年薨。郇王李综,初名�。母王昭仪。授少府监。王晋陵,后进王。王四年,元和三年薨。邵王李约,初名溆。母王昭仪。为国子祭酒。王高平,进王。王二年,元和元年薨。宋王李结,初名滋。母赵昭仪。王云安,进王。王十八年,长庆二年薨。集王李缃,初名淮。王宣城,进王。王十八年,长庆二年薨。冀王李�,初名�。为太常卿。王德阳,进王。王三十年,大和九年薨。和王李绮,初名�。王河东,进王。王二十八年,太和七年薨。衡王李绚,母。阎昭训。王二十二年,宝历二年薨。会王李�,王六年,元和五年薨。福王李绾,母王皇后。历魏博节度大使。咸通元年,进拜司空。王五十七年,咸通二年薨。珍王李缮,初名况。王洛交,后进王。亡薨年。抚王李�,咸通初,历司空,又进司徒、太尉。王七十三年,乾符三年薨。岳王李绲,母王昭仪。王二十三年,太和二年薨。袁王李绅,王五十六年,咸通元年薨。桂王李纶,王十年,元和九年薨。翼王李绰,王五十八年,咸通三年薨。蕲王李缉,王六年,咸通八年薨。钦王李绩,亡薨年。 女儿 汉阳公主李畅,母王皇后。始封德阳郡主。下嫁郭�。辞归第,涕泣不自胜,德宗曰:“儿有不足邪?”对曰:“思相离,无他恨也。”帝亦泣,顾太子曰:“真而子也。”永贞元年,与诸公主皆进封。时戚近争为奢诩事,主独以俭,常用铁簪画壁,记田租所入。文宗尤恶世流侈,因主入,问曰:“姑所服,何年法也?今之弊,何代而然?”对曰:“妾自贞元时辞宫,所服皆当时赐,未尝改变。元和后,数用兵,悉出禁藏纤丽物赏战士,由是散于人间,内外相矜,忸以成风。若陛下示所好于下,谁敢不变?”帝悦,诏宫人视主衣制广狭,遍谕诸主,且敕京兆尹禁切浮靡。主尝诲诸女曰:“先姑有言,吾与若皆帝子,骄盈贵侈,可戒不可恃。”开成五年薨。梁国恭靖公主李自虚,母王皇后。与汉阳公主同生。始封咸宁郡主,徙普安公主。下嫁郑何。薨,追封梁国公主及谥。东阳公主,始封信安郡主。下嫁崔杞。西河公主,始封武陵郡主。下嫁沈�。育有一子。后嫁郭子仪孙郭�。郭�父为郭暧,母为唐代宗女升平公主。逝世于咸通时。云安公主,母王皇后。下嫁刘士泾。襄阳公主,始封晋康县主。下嫁张孝忠之子张克礼。公主纵恣,常微行市里。有薛枢、薛浑、李元本皆得私侍,而浑尤爱,至谒浑母如姑。有司欲致诘,多与金,使不得发。克礼以闻,穆宗幽主禁中。元本乃功臣惟简子,故贷死,流象州,枢、浑崖州。浔阳公主,母崔昭仪。大和三年,与平恩公主、邵阳公主并为道士,岁赐封物七百匹。临汝公主,母崔昭训。蚤薨。虢国公主,始封清源郡主,徙阳安。下嫁王承系。薨,追封虢国公主。平恩公主,蚤薨。邵阳公主,蚤薨。文安公主, 李代宗儿,第十七女,母陈氏。史书记载
《旧唐书·卷十四·本纪第十四》
《新唐书·卷七·本纪第七》
死因争议
唐顺宗的死因,根据《旧唐书》、《资治通鉴》等书的记载是病死的,长期以来人们没有怀疑。20世纪60年代,史学界经过对正史和笔记小说的研究,在这个问题上有了突破,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顺宗是被杀而死的。
卞孝萱先生在其《刘禹锡年谱》一书中首先提出了顺宗被杀的观点。他认为顺宗死得太突然,是一个历史上的疑案。此后他在《刘禹锡年谱》、《刘禹锡评传》等书中重申了他的观点。卞先生认为唐顺宗李诵是唐德宗的长子,在被立为太子后,德宗还曾想要废掉他,其原因是德宗身边的宦官们想立舒王李谊。贞元元年(785年),德宗病,想与李诵见一面而不可能。这时的德宗还没有病重到卧床不起的程度,却受到了宦官和在身旁侍医药的舒王的阻挠。德宗升天后,宦官们认为“东宫疾恙方甚”,“内中商量,所立未定”。大臣卫次公马上发表自己看法:“皇太子虽有病,但他是嫡长子,内外系心。如果实在不得已,就立皇太孙广陵王。”其他大臣跟着呼应,宦官们的阴谋就只能作罢。顺宗即位后,曾经采取了一系列抑制宦官势力的措施,使宦官们对他恨之入骨,他们遂决定废顺宗、另立皇帝。由于前两次废立未成,舒王李谊不是德宗的亲生儿子,名分不正,遭到反对,这次宦官们选定了李淳。他们在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三月立李淳为太子,改名纯,七月让他主理军国政事,八月四日李纯即位为皇帝,顺宗为太上皇,改元元和。表面上看,立李纯是顺宗的旨意,实际上是宦官逼迫顺宗这样做的。当时起了最大作用的几个宦官是刘光奇、俱文珍、薛盈珍、西门大夫等。
顺宗让位不久,就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怪事。《旧唐书·刘�传》记载:永贞元年(805年)十月有个叫罗令则的山人秘密奔赴秦州,“妄构异说,凡数百言,皆废立之事”,自称得了太上皇顺宗的密旨,要求陇西经略使刘�在德宗下葬日起兵废黜非正常即位的唐宪宗。刘�把事情捅给长安,罗令则被有关官员鞫得奸状后,宪宗将罗令则一伙全部杖死。罗令则等人想拥立的皇帝从史书记载来看,是舒王李谊。宪宗上台后,李谊实际上成了宪宗和宦官们政治上的赘疣。现今有人拿李谊作号召,兴风作浪,正好被宪宗借机拔掉。这时的太上皇也同样是政治上的赘疣,舒王不明不白死后,太上皇就不能平安无事了。元和元年(806年)春正月癸未,“诏以太上皇旧恙愆和,亲侍药膳”。但至甲申,太上皇就崩于兴庆宫,“迁殡于太极殿,发丧”。宪宗向全国公布太上皇的病情,这在唐朝历史上罕见的。癸未才公布太上皇病情,甲申就宣告太上皇死了,简直是在演戏一般。有人据此推测太上皇不是死于甲申,而是可能死于癸未。宪宗与宦官们秘丧一日,故意先公布太上皇病情,以此来掩盖太上皇被害的真相。而且太上皇顺宗死于兴庆宫,此宫在长安城东门春明门内侧,但发丧仪式却是在太极宫太极殿举行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易地发丧的。太上皇顺宗被易地发丧,有可能暴露了一个问题:即他不是正月十九死的,而是在前一年十月罗令则事件发生后就已被杀。安排易地发丧,只是为了不叫人们看到其尸体。抢先公布太上皇病情的做法是欲盖弥彰,恰恰暴露出宪宗和宦官们做贼心虚,证明太上皇之死十分可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