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陈元光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漳州,光州,固始陈元光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政治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呈请皇帝在泉州、朝州之间设郡县,以利加强对漳州地区的封建统治。同年,漳州郡成立,并设立了漳浦、怀恩二县。陈元光任漳州刺史,为此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陈元光将军自未弱冠之年即随父率众南下,直至殉职,始终坚守在闽戍地,长达四十二年;治闽有方,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劝民读书。还在州内设36个堡,立行台于四境,作为军事绥靖和政治教人的据点。号称“蛮荒”之地的闽南,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文化
在开创漳州治理漳州期间,陈元光屯兵闽南四境,且战且耕,融合汉蛮民族,施行“唐化”教育,传播中原文化,兴学办校,奖农助耕,惠工通商,使处于闽粤间的这一千古蛮荒之地走向长治久安和初步的繁荣发展,并与中原地区形成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统一,成为“扼闽粤之吭,开千百世衣冠文物”的八闽名邦之一。
经济
一:劝农务本,鼓励耕织,兴修水利,改善农耕。比如在漳江上游修建军陂(即水坝)和水渠,使荒原旱野有了灌溉之利。
二:扶持工商,发展工贸。
三:寓兵于农,积极屯田。
四:大力推行均田制,招徕流亡,建宅垦荒,开村落,拓山林。将六朝以来古绥安、兰水一带的荒地、无主地,按各家丁口分到户耕种。民户自垦的土地,八成为口分田,二成为永业田。均田制的推行,对闽、粤、赣的贫苦户民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负耒耜者皆望安仁而来”。
五:轻徭薄赋,善政养民,对于归附的山越“流移”,实行“不役不税”,扶持生产。
六:广泛推广应用中原农业生产技术,仿制农具,改造耕作。平原地区推广了双季稻,荔枝、香蕉等经济作物广为种植。近海民户则晒盐、造船,内地居民则制陶、制茶,手工业渐成规模。商业中心蓬勃兴起,商品集散地星罗棋布,农产品、畜产品、手工业品等货物齐全,市场活跃。
民族
对“蛮族”恩威并施,主张“汉蛮通婚”,化解族群矛盾,改善民族关系。对山越人以招抚为主,德威并重,和亲通婚,娶山越女子为夫人。对叛唐的人施以武力,对愿归顺者,划地居住,自己管理自己,称“唐化里”,亦称“九龙里”。
影响
其一,戍闽开漳,加速了东南边陲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使蛮荒之地的少数民族归顺了朝廷,巩固了大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唐初,泉、潮间被视为“蛮獠”的族,几乎还处于氏族社会末期,多住在“背山面海”的“蛇豕之区”,以狩猎为生,山洞为家,到处“榛莽如是,几疑非人所居”(陈元光《谢准请(建州县)表》。他们常与安居从事农耕的汉人发生冲突,历朝政府所派军队都未能进入其“领地”,只能以九龙江为界,“插柳为营”,中央政权鞭长莫及。而九龙江以西尽为“蛮獠”活动场所,他们据此长期与官府对峙,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陈元光祖孙及其将士戍闽开漳,开创了东南边陲的历史新纪元,使昔日蛮荒之地,渐成文明之邦,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风俗等开始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并逐步贴近中原水平。居民的血统、心理素质和民族意识自此与中原息息相通,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在闽粤之域得以发扬光大。此后千余年来,闽南一带未出现与中央政权相对抗的割据政权和势力,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可以说,其历史意义和影响都是划时代的。
其二,陈元光祖孙数代作为儒家政教思想的实践者和中原文化的传播者,对漳、泉、潮、汕诸州日后成为饮誉海内外的文风昌盛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属地成为民风淳厚、才俊辈出的礼义之邦,起了勿庸置疑的奠基作用。并以其蓬勃的历史感召力和传承力,对后世教育的发展、文化的积淀和良风美俗的形成,产生了绵绵无止的影响。陈元光祖孙这一历史功绩的建树,应当说是与其家族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分不开的。这是因为固始地处中原,而中原则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经济和文化教育相对发达,甚至可以说领华夏之先。生于斯、长于斯的陈元光,出身官宦之家,书香门第,自幼又聪颖好学,有条件博览儒家经典,备受儒家思想文化的薰陶,13岁即领乡荐第一。袭任左郎将和晋任漳州首任刺史后,就显示出他的文韬武略和治漳才能。他不仅是一位善于领兵征战的将军,还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封建社会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满腹经伦的儒教学者、颇有成就的诗人。著有《龙湖集》、《玉钤集》、《兵法射诀》等诗文集,《全唐诗》有其诗作七首。由此可见,集文官儒将于一身的陈元光,具备这样高的素质和修养,主政期间重教兴文,德礼育人,恩威并重,倡导文明,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了。也惟此,才收到了“偃武修文,四夷自服”的社会效果。
其三陈元光及其祖孙戍闽开漳功绩,为闽粤台同胞和海外“唐人”世代景仰,广为传颂。一千多年来,闽粤人民一向尊崇陈元光为“开漳圣王”,纷纷立庙奉祀,至今香火如昔。唐、五代、宋朝廷先后追封陈元光将军为“豹韬卫镇军大将军兼光禄大夫中书丞”、“保定将军”、“太尉尚书令”、“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等。漳州和潮、汕地区民间供奉“开漳圣王”的威惠庙、燕翼宫、州主庙等有百余座。目前在台湾奉祀陈圣王的威惠庙、昭惠庙等有53座(一说55座),其中以宜兰、桃园、台北数量、香火为最。在东南亚各地陈圣王庙也有二三十座之多。
家庭生活
祖父:(生卒年未详)陈犊,字克耕,祖籍山西河东,隋朝将领陈果仁之子,驻守河南光州,隋朝末年说服陈果仁以五万精兵降唐,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功拜玉钤卫翊府中郎将,封开国元勋济美嘉庆侯,原配卒。
祖母:魏敬(599―691)字玉珏,号云霄,世称魏妈,河南光州固始人,隋朝中书令魏潜之女。
父亲:陈政(616-677年)字一民,号素轩,河东人,迁居光州固始县(今河南固始县)。生于隋大业十二年、青年时随父陈犊(字克耕)从唐太宗打天下,攻克山西临汾等郡县,功拜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父陈犊,陈政为陈犊与魏敬之子,排行第三。
儿子:陈�(?~742年),字朝佩。陈元光子,生于火田村(该村在漳州建州时为漳浦县地)。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以明经登第。当时武后称帝已10余年,陈�见朝中显贵互相倾轧,遂上疏请求归养。
孙子:陈酆(?~779年),字有芑,陈元光孙、陈�之子。天宝(742年至755年)中期,授朝散大夫、中郎将、漳州刺史。殳伯梁他调,陈酆继任漳州刺史。大历十四年(779年)陈酆逝世,谥忠宪。
上一篇:萧菊芳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