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阎锡山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山西,太原,日本阎锡山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阎锡山(1883年10月10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号龙池,汉族,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清朝陆军步兵科举人、协军校,同盟会员,组织与领导了太原辛亥起义。民国时期,历任山西省都督、督军、省长、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国防部部长。一级上将。解放前夕去台湾,卸职后避居阳明山著述至去世。1929年7月3日,阎锡山受蒋介石指使,囚禁冯玉祥。 1939年12月至1943年4月任山西大学校长,其著述有:《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阎伯川言论集》等。,
阎锡山 - 个人简介
阎锡山,山西军阀,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字百(伯)川,号龙池。山西五台河边村(今属定襄)人。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入山西武备学堂。1904年去日本,先后入振武学校和陆军士官学校。其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清宣统元年)毕业回国。次年任山西暂编陆军第43混成协第86标标统。1911年率部参加太原起义,被推为山西都督,从此独揽山西军政大权,大肆扩建晋军。1912年投靠袁世凯后,解散全省国民党,捕杀革命党人。1914年任同武将军,督理山西军务。1915年拥袁称帝,被封为一等侯。
1916年袁死后,依附段祺瑞改称山西督军。次年秋派兵入湘与护法军作战。9月暂行兼署山西省长。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先是联冯(玉祥)拥段倒直(吴佩孚),后又联直、奉(张作霖)攻冯,投机钻营,扩充实力。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山西“清党”反共。6月,将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北方军,任总司令。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参加第二期北伐,乘机将势力由晋、绥扩展到冀、察和平津地区,成为当时强大的地方实力派之一。1929年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后因与蒋介石发生利害冲突,于1930年联合冯玉祥、李宗仁等起兵讨蒋,失败后逃往大连。
1932年出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1935年4月被授为陆军一级上将。12月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1936年春派兵阻击北上抗日的红军。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推动下,采取联共抗日政策。9月支持进步人士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自兼会长。1937年“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后,接受薄一波等共产党人建议,组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习称新军(其他晋军习称旧军)。8月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所部在太原等地抗击日军。1939年在山西制造“十二月事变”,令旧军进攻新军,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摧残抗日民主政权。此后,加紧与日军勾结,密议互不侵犯,联合反共。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蒋介石的反人民内战,派兵进犯上党解放区。在解放战争中,经过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所部被歼。1949年6月在广州任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部长。12月逃往台湾。次年任“总统府”资政和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闲居台北直至去世。
阎锡山 - 个人生平
阎锡山字百川(伯川),号龙池, 1883年10月10日(清光绪九年九月初八),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定襄县河边镇)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小地主家庭。九岁入私塾,读过《三字经》等启蒙读物与部分四书五经。14岁辍学,随父阎书堂(字子明)到五台县城内自家开设的吉庆长钱铺学商,参与放债收息及金融投机。1900年在一次投机中惨败,负债两千吊,父二人被迫逃往太原躲债。金融投机虽然短暂,但却为阎锡山后来进行政治活动积累了原始经验。
1902年,在太原当店员的阎锡山,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学军。19O4年被保送到日本留学,先入东京振武学校,毕业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响下,他于1905年10月加入同盟会,曾会见孙中山并参与制订了同盟会的“南响北应”的战略决策,即同盟会在“南部各省起义时,须在晋省遥应”。从此,阎锡山登上了政治舞台。
1909年,26岁的阎锡山毕业回国,任山西陆军小学堂教官、监督。当年11月,奉召赴京参加陆军部举办的留日归
国士官生会试,考列上等(分优上中三等),被赏给陆军步兵科举人并授予协军校(相当少尉)的军衔。当时陆军部提出新军协统以下军官须以学生或带过新军者充任,阎锡山在几个月之内即升任山西新军第四十三协第八十六标教练官与标统(相当于上校团长)。在此前后,阎锡山同其他同盟会员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把山西新军的领导权基本上掌握在同盟会员和革命同情者的手中。辛亥革命后,在太原的同盟会员密谋响应,但因新军有枪无弹(当局害怕起义收走了子弹),未能发难。10月28日,第八十五标奉命出发南下平乱,领到了子弹,阎锡山等同盟会员当即决定起义。29日晨,该标同盟会员杨彭龄、张煌等宣布起义,公推管带姚以价为起义军总司令。起义军攻入城内,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成立军政府,公推阎锡山为都督。
处于京畿肘腋之地的山西爆发起义,使清政府十分惊恐。立即命令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率部镇压。吴本向往民主革命,先前曾参加过唐才常的自立军反清起义和华兴会的长沙起义,早已是个革命者,此时准备联合山西民军在北方革命,遂邀阎于11月 4日在娘子关会晤,商定共组燕晋联军,吴任大都督兼总司令,阎任副都督兼副总司令。阎即派兵一营开赴石家庄,与第六镇官兵共同截断京汉铁路,扣留了清政府运往武汉前线的军用物资,阻止袁世凯入京就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并拟挥师北上推翻清廷。袁恨之入骨,收买吴的卫队长将吴刺死,燕晋联军的雄图大略遂告失败。11月15日,清政府改派张锡銮为山西巡抚,并命曹锟第三镇进犯山西。12月13日,清军攻占娘子关。阎锡山采纳同盟会员景梅龙的建议,决定分兵南北,继续战斗。阎率民军一部北上绥远,曾攻克包头、萨拉齐并向归绥(今呼和浩特)进军;副都督温寿泉率民军一部南下河东,配合山西民军攻克运城、绛州并围攻临汾,在后方和侧背对清政府构成极大威胁。南北议和结束、清帝退位以后,阎锡山于1912年4月返回太原,仍以都督名义掌握山西的军权。
参加辛亥革命是阎锡山一生中最光彩的一页。孙中山于1912年9月视察太原时曾说:“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阎君百川之功。……倘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阎锡山夤缘时会登上都督宝座并获得如此评价,在国内是仅有的一人。
拥袁称帝保存实力袁世凯的真面目,早为一部分革命党人所认识,吴禄贞就是其中之一。阎锡山在吴禄贞的劝说下,与吴共组燕晋联军,出兵石家庄,一时在北方造成强大的革命声势。但当吴禄贞被刺后,阎的态度立即起了变化。
1911年12月初,南北议和已经开始,袁世凯违约派第三镇进攻山西民军。在大军压境面前,阎既慑于袁的威力,又对袁抱有幻想,遂同意同盟会员景梅九的建议,致函袁世凯谓,如果袁能“协同军民,颠覆帝制,然后敷政共和,与民更始”,则拥袁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南北议和后,阎由归绥地区南返,行至忻州,收到袁不许他继续前进(即不承认他为山西都督)的电令。在这种情况下,阎锡山认为袁手中不仅握有重兵,而且将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整个政治天平已倾斜到袁的一边,于是一面请求孙中山给予支持,一面派人向袁输诚;又在建都问题上站在孙中山的对立面,赞同袁世凯建都北京的主张,并声称“以形势论,以事实论,以对内对外论,目前自无舍北就南之理”。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袁世凯,看到阎锡山不同于其他同盟会员,遂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从此,阎即主管山西。
上一篇:埃斯特拉达(菲律宾第13任总统)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