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杜帅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冰心,中国,女性杜帅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学士(1985)、福建师范大学文学硕士(1994)、苏州大学文学博士(1997)、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2002),现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冰心研究会副会长、特聘研究员,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学会理事。,
个人资料
杜帅,女,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学士(1985)、福建师范大学文学硕士(1994)、 苏州大学文学博士(1997)、 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2002),现为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 老舍研究会副会长, 冰心研究会副会长、特聘 研究员,海峡两岸 梁实秋研究学会理事。主要从事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性别文学研究、知识分子研究。
获得荣誉
曾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2003年)、1999-2000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年)。并在央视科教频道“ 百家讲坛”做两场学术讲座:《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形象》(2004年3月12日)、《作家笔下的婚姻生活》(2004年3月19日)。现负责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建构问题”、2005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子课题“性别视角下的现代文学创作”。
学术著作
一、学术专著:
1、《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打出幽灵塔――五四女性文学研究》(合作)( 南方出版社2000年版)
二、编著:
《冰心论集》(上、下,合作, 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冰心玫瑰》(合作,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三、主要学术论文:
《苏雪林属于闺秀派吗》,《 福建论坛》1996年第2期
《冰心小说探索》《 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6年第10期
《评新时期的冰心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4期
《渗透童心的女性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3期
《新文学曙光初露时的一颗新星--陈衡哲创作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12期
《五四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情谊》,《艺文述林》( 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第2期,1997年)
《青春女性的独特情怀――“五四”女性文学研究》,《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庐隐的觉悟与沉迷》,《福建论坛》1998年第3期
《论“五四”女性文学的自然观》,《中国雅俗文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总第1辑)
《重返社会公共生活领域�D�D“五四”女性文学研究之一》,《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五四女性文学中的母女亲情》,《福建师范大学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五四女性文学中的童心世界》,《 河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模仿时代的终结(笔名)》,《文学自由谈》1999年第2期
《珍爱生命,关怀生命 �D�D再论冰心“爱的哲学”》,《文艺报》1999年10月5日 ,《〈骆驼祥子〉中的人道情怀与启蒙思想》,《福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直面封建父权、夫权时的勇敢与怯惧――冯沅君小说论》,《 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都市浪子的浅情薄意�D�D穆时英小说中的性爱意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怀念狼〉:一部观念锁住灵性的小说》,《今日文坛》2001冬卷
《易性想象与男性立场�D�D〈蚀〉与〈野蔷薇〉中的性别意识分析》,《 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 ,《中国现代男性叙事中的恶女人形象》,《 文史哲》2002年第4期
《零度叙述后面的生命叹息》《中华读书报》2003年1月15日 ,《生命的超越性追求与女性日常人生》,《文艺争鸣》2002年第6期
《天使型女性:男性自我拯救的道具》,《福建论坛》2003年第2期
《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性别意识反思》,《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女人渴望被强奸?--文学中强奸描写的文化批判》,《 中国女性文化》2004年第2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妇女研究》2004年第3期 《巴金前期小说中的男性中心意识》,《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实证精神与历史理性》,《中华读书报》2004年6月2日
《〈围城〉的男性偏见》,《海南师范学院学报》,《新华文摘》2005年第2期,《2004文学评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性别意识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夏之卷
《母爱颂歌的悠远回响--茅盾、巴金创作与冰心小说〈超人〉的精神联系》,《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 老舍小说的性别意识》,《 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承担与隐逸--朱自清散文创作的心理动因分析》,《 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吕小骏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