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少卿(开国少将)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李先念,司令员,参谋长刘少卿(开国少将)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刘少卿(1911―2003)湖北省黄冈县人。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农民革命运动。
,新四军老战士、开国少将
个人简介
刘少卿(1911年―2003年) 湖北省 黄冈县(今 黄州区)人。参加过 北伐战争和农民革命运动。1927年参加 广州起义。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 红一师三团连长,红军学校连长兼教员,红十师二十八团团长、六团团长,军团教导大队队长,军团司令部作战教育参谋,先遣支队长,作战侦察参谋,游击支队司令员,教导师军事教育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 陇东特委军事部长,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主任教员,军委总参谋部第一局作战科长,新四军挺进纵队参谋长,第五师参谋长兼鄂东、鄂皖湘赣游击总指挥,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河南游击兵团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见照片:1945年1月摄于新四军五师大悟山驻地。前排左起:陈少敏(怀抱郑位三之子郑非迟)、尚晓平、程里(新四军五师直属政治处主任);中排左起:夏农苔(新华社中原分社社长)、蒲云(郑位三夫人)、胡志学(任质斌夫人)、何建平(张树才夫人) ;后排左起:刘少卿(新四军五师参谋长)、张体学(鄂东军区司令员)、郑位三(中共中央中原局代理书记中原军区政委)、李先念(新四军五师师长兼政委)、张树才(新四军五师政治部副主任)。任中原军区第一先遣军司令员,北平军调部中共情报科科长, 滨海军分区司令员, 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参谋长,南下干部纵队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 上海铁路公安局长,华东局副秘书长兼保卫处长,训练总监部陆军训练部副部长,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朴素的家风
刘少卿去世前一直住在王府井 菜厂胡同的一个四合院。
如果说道起来,这四合院很有点历史渊源,好象有点排场。这是原来紫禁城御膳房放蔬菜的场所――所以叫“菜厂胡同”,民国时期又变成了资本家的私宅,在已经现代化了北京城中,说起来也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少卿将军一家人大约是70年代初期搬到这里的。
其实这个四合院非常破旧,怎么瞅怎么不象是个将军府第。很多人第一次到刘少卿将军家造访时,也着实吃了一惊。刘宅院里陈设也非常简单,除了电视机外,基本上就看不到了任何时髦新潮的家俱。床上的凉席都是打了补丁的,旧沙发一坐上去也吱吱作响,刘少卿平日里写写划划的办公桌也是油漆斑剥。据说有不止一个来访者劝他对这个破房子破家俱“改组改组”,而刘少卿将军总是正色道:“这就很不错了,现在不是还有很多人没房子住么?我们这些老家伙,现在已经不能为社会创造什么了,那就该为社会多节约一些嘛。我的老家湖北老区,有的人家只有三个木头碗,一床补了又补的被子,一条裤子全家轮流穿。要跟他们比,我就是在天上,他们就是在地下。我凭什么?不就是凭毛主席凭共产党么?……”
刘少卿是个很爱漂亮的将军――当然他人本身长得也很帅,不信你可以去瞅瞅他授衔时的戎装照,衣着从来都很整洁头也从来都是梳得光亮整齐,然而平常衣着都很简朴,直到耄耋之年的他穿的毛衣的两肘都打着补钉,外面都是一身旧军装。
严父
这简朴的家风从他身上也传递给了他的孩子们。
这个四合院曾经是个很热闹的院子,一大群孩子都在中间叽叽喳喳。
由于刘少卿有过三次婚姻,7个孩子分别出自于三位母亲。一大堆孩子在一个院儿里,肯定是翻天覆地,当然也免不了有淘气捣蛋的。但战场上咤叱风云脾气暴烈动不动就要“老子毙了你”的刘少卿对孩子们却是温情脉脉,不管孩子们怎么惹出麻烦,他都从来没动过拳头――当然象征性的“打”还是有的。孩子们上学上幼儿园回来,他总是要挨个问寒问暖问功课问身体,不厌其烦不象个将军倒象个老婆婆。要是有哪个孩子到时间没回来,他都要问清楚来没来过电话,留了饭菜没有,操的心好象比当妈妈的还要多。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个放任的父亲。他对孩子们的要求也很严厉――有时也很武断甚至“霸道”,不过他的方法不是喝斥和巴掌,而是开会,当然是开家庭会。人常说共产党的会多,会都开到家里来了,刘少卿就是个常常把共产党的会开到家庭里来的主儿。孩子们成人了,工作了,这会仍然常常开。一听到社会上有什么不良现象或中央有什么关于干部子女教育的精神,他就要把一家人找到一起开会。开家庭会,当然免不了一番谆谆告诫:全家人包括我在内,都不要忘了自己是革命家庭的一员,不要忘了自己是共产党员,要时刻警惕,无论如何不能走错路,犯了错误!完了还要一遍遍问听明白没有?这时候大家非得全体一致大声说“听明白了!”否则这会就很可能没个完……
刘少卿将军还是个护犊子的父亲,尽管他表面上非常严厉。
文革初期的1967年初,刘少卿的三儿子刘锦捷在学校被定为“联动”分子,被勒令到学校去接受“批判”,那会儿正值“文攻武卫”大行其道的时候,这要一去可就吉凶难测了。刘锦捷是个火暴脾气,在军训部大院儿里是个很有点号召力的“孩子王”,当下便准备吆喝上他的一帮小哥们儿去学校大闹一场。刘少卿知道后很严厉地制止了孩子的鲁莽,决定自己去学校代替孩子接受批斗。那天他没没有坐车,一个人徒步走了一个多小时到了学校接受“批斗”。造反派们虽然比较生猛,但看见一位穿军装的老将军来了也没敢动武来粗的,当然谩骂和“批判”是免不了的。而脾气暴烈了一辈子的刘少卿却表现出罕有的大度与泰然,批判会上从始至终竟然没有一点脾气,显得极为随和。
大概是弄了个将军来批斗了一把,学校的这场风波算是有个交代了,后来再没来闹了。
多年之后,刘锦捷的许多同学都对此事记忆犹新:那么大年纪的一老将军,为了孩子能做到这一步真是不易。
将军妻子
将军夫人毛文秀也是个很贤慧也很旷达的东方女性,对刘少卿两位前妻的孩子都视同已出,关爱备至。刘少卿的二儿子刘楼松谈起过他的这位后母,这位马上就要退休的大学体育教师对“毛文秀妈妈”很有感情,他说:与同类型的家庭情况相比,他就没见过比“妈妈”更好的后母,今年办了退休手续,他就要到北京照顾这位操劳了一辈子的妈妈。刘楼松和他的哥哥刘海松都是在战争年代出生的,幼年都是和生母一起在刘少卿在黄冈的老家中隐蔽,为了躲避国民党军的搜捕,饱尝了人生磨难和世态炎凉。他的这种感受,当然是发自内心很具份量的。
刘少卿虽然说起是个将军,大首长,但因为孩子多,还有老人要奉养,家境经济状况其实还是很拮据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困难。一大帮孩子,还有家中的老母。陆训部的有些参谋都还记得,刘家的孩子有时到他们家中,还很羡慕地说:“叔叔,我们家的伙食能象你们家里就好了。”
上一篇:郭家(人物)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