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于俊峰(于俊峰)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雕塑,环境,景观于俊峰(于俊峰)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于俊峰 雕塑家 画家 郑州轻工业学院教授
于俊峰 郑州轻工业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毕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班结业。系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城市雕塑与环境艺术委员会理事,郑州市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历任郑州市环境雕塑建设研究所雕塑创作室主任、郑州市市政勘察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设计院副院长、黄河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艺术总监等职。
研究方向:(1)雕塑、绘画、公共艺术创作设计与研究。(2)环境雕塑与景观艺术、风水文化的交叉研究。
,基本内容
一、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艺术项目《雕塑与环境研究》课题,填补了中国环境雕塑学科领域的空白(结项号:艺规结字[2010]037号)。该课题的立项,是自1983年设立国家社科基金艺术项目起,第3个雕塑学科方向研究课题。由于中国大陆环境雕塑建设事业起步较晚,而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之前。这个时代用当下的描述,被称之为红色文艺时期,主要表现对象为毛泽东以及工农兵形象,美誉参半。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时期,题材与形式逐渐多元化。但是,由于我国环境雕塑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随之带来了许多问题,从环境雕塑的规划、设计、制作、管理等方面,严重阻碍了环境雕塑事业的提高。因此,急需从理论方面对环境雕塑规划、设计、制作、管理等方面厘清关系,探索规律,明确发展战略目标。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背景之下,课题从雕塑本体与范畴入手,就环境雕塑学科建构、视觉规律、空间模式、景观性与生态化、公共性问题、规划战略、监理项目与规范化、评价目标等方面做了全面的研究,成为环境雕塑研究的系统工程,标志着中国环境雕塑学科研究迈入了新高峰。
二、提出环境雕塑与景观空间同构理论。该理论使20世纪中国的环境雕塑从雕塑学科个体研究跨入环境雕塑、景观艺术与审美心理学交叉研究新领域。该理论立足于雕塑本体,以景观艺术角度,结合格式塔心理学的同构说,分析了环境雕塑同构景观空间的心理特征与性质,探讨了它的类型与景观特征,强调雕塑与环境关系整合的价值与重要意义,从景观生态学的高度,引领了中国环境雕塑创作设计与理论研究方向。(《环境雕塑与景观的空间建构》,《雕塑》,1998年第3期)
三、率先倡导建设环境雕塑学科,并致力于我国环境雕塑学科的建设。从环境雕塑学科名称、环境雕塑学科概念与性质、以及学科理论框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讨论,推动了中国特色环境雕塑理论体系建构与发展。(见《环境雕塑学科建设小议》,2000.04《雕塑》;《环境雕塑学科的界定问题》,《雕塑》,2011第5期)
四、提出公共艺术与景观生态一体化设计理论,从公共艺术造型、公共艺术空间、公共艺术与景观生态等方面,提出一体化设计的整体思路,对于各级部门制定相关管理法规,有着理论指导价值。同时,对于遏制我国城市环境雕塑建设,特别是公共环境雕塑的建设具有实践性指导意义。(见《公共艺术、景观生态一体化设计》,《城市居住区公共设施与雕塑规划设计研讨交流会-论文集》2007年7月)。
五、从环境雕塑与城市、园林、社区、形象、文化、风水等方面,全方位、多视角拓展了中国环境雕塑研究的范围,特别是风水理论的引入,不但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而且,真正地从民俗与文化层面拓展了该学科的研究范围。(见《环境雕塑与城市》等文,《中州建设》,2002年第1~6期)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颜子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