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马瑞芳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聊斋,聊斋志异,红楼梦马瑞芳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马瑞芳,1942年出生在山东省青州市一个传统的中医家庭,回族人。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后来在淄博日报做编辑。1978年重返山东大学,1985年成为副教授,不久获得正教授职位。2005年至2007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马瑞芳说聊斋》,共24讲。,
马瑞芳 - 简介
马瑞芳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是我国研究《聊斋志异》的著名专家。现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红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人大常委。
马瑞芳教授的学术活动主要体现在古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创作两方面,她的创作被评论界称为“教授文学”,她也因此拥有了“教授作家”的美誉。
主要著作有:《天眼》 、《感受四季》、《假如我很有钱》、《野狐禅》、《女人和嫉妒》、《漏泄春光有柳条》等,主要学术著作有:《蒲松龄评传》、《聊斋志异创作论》、《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多次获得全国文学创作奖,长篇小说《蓝眼睛黑眼睛》获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学海见闻录》获全国纪实散文奖,散文《煎饼花儿》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一等奖,还获得过全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被评论界称为“教授文学”,被誉为“教授作家”。
2005年至2007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马瑞芳说聊斋》。以现代视角诠释古代名著,迅速赢得社会各界观众的广泛欢迎,在全国范围掀起“聊斋热”。
马瑞芳教授研究《红楼梦》三十余年,是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她认为《红楼梦》对于《聊斋志异》有着多方面的承传――“聊斋、红楼都创造了乌托邦,《聊斋志异》还能梦想,还相信梦想;《红楼梦》却梦醒了,且无路可走。”
任教专业: 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在职情况: 在性别: 女
所在院系: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代表性著作: 《蒲松龄评传》、《聊斋志异创作论》代表性论文: 《神鬼狐妖的世界―聊斋人物论》专业: 法学-政治学类所教课程: 研究方向: 中国古典小说、蒲松龄研究
马瑞芳 - 《百家讲坛》背后的马瑞芳
80年代的散文作家从1978年开始就从事《聊斋志异》的研究,也是从那年开始准备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段的教学,给本科生和留学生上课,花了很大力气。仅仅关于蒲松龄生平研究和阅读的卡片做了就有近万张,但这并没有引起别人的重视。甚至《蒲松龄评传》这本大陆出版的第一本蒲氏传记,也没引起很大的关注。但这本书得到了专家好评,著名文学史家程千帆先生写信给马瑞芳,评论这本书“翔实而有文采”。程千帆认为搞研究的人应该懂得一些创作,要把研究和创作结合起来。当时“冯陆高萧”中还在世的萧涤非先生看了《蒲松龄评传》之后,说这本书“文笔犀利,三端――辨士的舌端,侠客的剑端,文士的笔端――俱备。”
但是,在80年代初甚至可以说是整个80年代,人们是把马瑞芳当作散文家来看的。李希凡先生曾说“马瑞芳是教授文学作家。”另一方面,马瑞芳是中国第一个写外国留学生在中国活动的。从1983年开始,香港的报纸就连载马瑞芳写的散文,把留学生教学札记作为弘扬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有一篇散文叫《面对外国青年的眼睛》,首先在天津《散文》月刊发表,后来香港的报纸转发的时候,题目叫《周恩来属于全世界》。实际上,香港报纸是把《面对外国青年的眼睛》这类散文当作窗口来看中国的改革开放。
散文《煎饼花儿》曾被开玩笑说:“马瑞芳是煎饼专业户”。白崇人教授评《祖父》还创造了“族格”这个新名词。
90年代的校园小说创作90年代,人们又把马瑞芳看成校园小说家。这要归结于《蓝眼睛黑眼睛》这部小说。80年代初,马瑞芳给一些留学生上课,看到了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生活的一些变化,牵涉到中外文化交流、大学里人的追求等问题,散文是容纳不了的,只能用小说的形式来写。写得很严肃,产生了很大影响。上海的文学报,甚至云南日报都争相刊载。当时大评论家陈荒煤说,他读了《蓝眼睛黑眼睛》,认为是继承了《红楼梦》的传统。
马瑞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是通过小说的形式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后来又写了《天眼》、《感受四季》两部长篇小说。三部小说都得了奖,引起较多关注。
从聊斋到红楼小说创作并未耽误马瑞芳对《聊斋志异》和《红楼梦》的研究。1990年出版了《聊斋志异创作论》,这是国内第一部从创作角度研究《聊斋志异》的书。之后三联书店的人来找马瑞芳,希望她再写一本综合性的书,既介绍蒲松龄又介绍聊斋的成就,这就有了1995年出版的《幽冥人生》。就是这本书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注意。后来《文史知识》杂志社让马瑞芳写聊斋人物论,连续写了8年,写了42篇,发出来30多篇,出版社就跟马瑞芳商量结集出版《神鬼狐妖的世界――聊斋人物论》。
结集出版后,可以说对《聊斋志异》的研究应该说做得比较全面了,关于书的研究、人物的研究等都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即而转向她更加喜欢的《红楼梦》,经过两三年的时间,2004年又出版了《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在写作过程中,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一些章节已经陆续发表了,引起了冯其庸、蔡义江等红学家的注意。
“中央电视台来找了”《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出版后,马瑞芳发现自己该转型了。中央电视台来找她是在2004年夏天。中央电视台看了《幽冥人生》,想让马瑞芳做聊斋的节目。
马瑞芳 - 评《聊斋》
题目:《马瑞芳说聊斋》作为“百家讲坛”少有的女性主讲人,马瑞芳在讲《聊斋》时对“狐狸精”情有独钟,并拿《聊斋》和《红楼梦》作了一番比较。
马瑞芳认为《聊斋》故事虽然篇幅短小,却有着跌宕的情节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聊斋》是一笔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适合拍成动画片。
“狐狸精”是现代女性典范“《聊斋志异》当中有83篇故事都是描写狐狸精的。”说起《聊斋》中的狐狸精,马瑞芳如数家珍。在马瑞芳看来,蒲松龄笔下呈现的狐狸精形象,与人们心目中的狐狸精迥然不同。“她们不仅美丽迷人、智谋过人,还具有侠义心肠,肝胆照人,有些甚至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马瑞芳特别欣赏狐狸精依靠自己的过人才智在社会和家庭里安身立命,按照自己的“活法”实现自身人生价值,马瑞芳把狐狸精们视为独立可爱、敢爱敢恨的女性典型。“花妖”、“绿衣女子”、“白秋练”等马瑞芳可以说出《聊斋》里每一个狐狸精的与众不同之处。“这些才智过人的狐狸精都是些公关好手,也是些处理难题的好手。她们是怎么样渡过人生难关、处理棘手问题的,对现代人的生活都具有参考价值。”
马瑞芳 - 评《红楼梦》
题目:《“好玩”的巅峰之作》
上一篇:震三江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