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宇文恺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宇文,兴城,明堂宇文恺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郭城
郭城称罗郭城,隋时仅筑有短垣,“东西五千六百十步,南北五千四百七十步”,实测南北最长处7312 米,东西最宽处7290 米。全城纵横大街各十条,一般宽41 米,把全城划分为“里一百三,市三”。这些里坊分布在北区的东部和整个南区,其中南区的里坊与街道最整齐。里坊平面作方形或长方形,面积比大兴城的里坊略小,坊内辟十字形街道。由于里坊小街道窄,临街开门的住宅随之增多,这样就使城内各部分的关系显得比较紧凑。
大兴宫的建造布局天人合一,从六坡的高度看,地势从北到南渐次降低。那么宫城所处的位置则相对较低。不把宫城设置在最高处另有原委。根据天上星宿的位置,最为尊贵的紫薇宫居于北天中央,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有十五颗星环抱着它。紫薇宫即皇宫的意思,皇帝贵为天子,地上的君主和天上的星宿应该相对应,应此,只能把皇宫布置在北边中央位置。而且北有渭河相倚,从防卫角度看,也具安全性。
设计缺陷
但是这种追求理念的设计似乎也有缺陷。隋代的皇宫――大兴宫到唐朝继续沿用,只是改名太极宫。而太极宫很快就被大明宫所取代,究其原因,就是应为太极宫地势较低,而长安城盛夏气温很高,使得住在太极宫有“湫湿感”。为此从秦至唐,每逢夏季,统治者都要到夏宫去避暑。唐太宗选定长安城北禁苑中龙首高地,营造大明宫,为太上皇消夏的夏宫。后来唐高宗李治又接着以为完成的大明宫为基础,进行大规模的再建工程。大明宫的正殿含元殿建成后,唐高宗便正式在大明宫听政。此后二百余年,大明宫都是唐代主要的朝会之所,成为唐王朝的统治中心和国家象征。
宇文恺 - 建筑才华
宇文恺是建筑、规划、设计的多面手,除了大兴城、洛阳城的规划、设计外,在其他建筑的设计、建造上,同样表现了他的建筑才华。他曾受命率领水工开凿了连接大兴城、渭水和黄河,长300余里的广通渠。广通渠的开凿既方便了漕运,又灌溉了两岸的农田,有“富民渠”之称。后来宇文恺又受命负责在陕西歧州(今陕西凤翔县)建造仁寿宫。仁寿宫建在山峦之中,工程复杂、艰巨,遇到许多复杂的技术难题;但宇文恺凭借自己出色的规划设计和精心组织施工,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建成了一座雄伟壮丽的宫殿。宇文恺还设计、建造许多奇妙的建筑,如他曾建造一座大型帐篷,里面可坐几千人,隋场帝曾在俞林(今属山西)城东的大帐内,宴请当地的启地可汗及其部落350O多人。他还曾制作一种大型活动建筑“观风行殿”,上面为宫殿式木结构建筑,可以拆卸和拼装,殿内可容数百人;下面设有带轮的机械,可以在地上移动,非常灵活、迅速。隋场帝曾带大帐和“观风行殿”巡视北部边境,观者无不惊奇、赞叹。宇文恺还为建筑物设计一些神奇机关,显示了另一方面的设计才能,如在东都观文殿一个书屋的设计中,宇文恺就安置了一个很巧妙的机关,在门上悬有锦幔,上面设有两只凌空欲飞的仙鹤,当有人来到门前,踏动地上的机关时,这两只飞鹤就会冉冉升起,收起锦幔,书屋的大门也随之缓缓打开,人们如同进人神话世界。宇文恺还曾对周王朝时期朝廷的前殿――明堂进行了研究,而且绘制了明堂的建筑设计图,制作了立体模型(木样);在明堂建筑图和木样中都使用了比例尺,这种利用比例关系绘制建筑图形和制作立体模型的方法,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
宇文恺 - 《隋书・宇文恺列传》
宇文恺,字安乐,杞国公忻之弟也。在周,以功臣子,年三岁,赐爵双泉伯,七岁,进封安平郡公,邑二千户。恺少有器局。家世武将,诸兄并以弓马自达,恺独好学,博览书记,解属文,多伎艺,号为名父公子。初为千牛,累迁御正中大夫、仪同三司。高祖为丞相,加上开府中大夫。及践阼,诛宇文氏,恺初亦在杀中,以其与周本别,兄忻有功于国,使人驰赦之,仅而得免。后拜营宗庙副监、太子左庶子。庙成,别封甑山县公,邑千户。及迁都,上以恺有巧思,诏领营新都副监。高�G虽总大纲,凡所规画,皆出于恺。后决渭水达河,以通运漕,诏恺总督其事。后拜莱州刺史,甚有能名。兄忻被诛,除名于家,久不得调。会朝廷以鲁班故道久绝不行,令恺修复之。既而上建仁寿宫,访可任者,右仆射杨素言恺有巧思,上然之,于是检校将作大匠。岁余,拜仁寿宫监,授仪同三司,寻为将作少监。文献皇后崩,恺与杨素营山陵事,上善之,复爵安平郡公,邑千户。
炀帝即位,迁都洛阳,以恺为营东都副监,寻迁将作大匠。恺揣帝心在宏侈,于是东京制度穷极壮丽。帝大悦之,进位开府,拜工部尚书。及长城之役,诏恺规度之。时帝北巡,欲夸戎狄,令恺为大帐,其下坐数千人。帝大悦,赐物千段。
又造观风行殿,上容侍卫者数百人,离合为之,下施轮轴,推移倏忽,有若神功。
戎狄见之,莫不惊骇。帝弥悦焉,前后赏赉,不可胜纪。
自永嘉之乱,明堂废绝,隋有天下,将复古制,议者纷然,皆不能决。恺博考群籍,奏《明堂议表》曰:臣闻在天成象,房心为布政之宫,在地成形,丙午居正阳之位。观云告月,顺生杀之序;五室九宫,统人神之际。金口木舌,发令兆民;玉瓒黄琮,式严宗祀。何尝不矜庄��宁,尽妙思于规摹,凝�B冕旒,致子来于矩�E。
伏惟皇帝陛下,提衡握契,御辩乘乾,减五登三,复上皇之化,流凶去暴,丕下武之绪。用百姓之异心,驱一代以同域,康哉康哉,民无能而名矣。故使天符地宝,吐醴飞甘,造物资生,澄源反朴。九围清谧,四表削平,袭我衣冠,齐其文轨。茫茫上玄,陈��璧之敬;肃肃清庙,感霜露之诚。正金奏《九韶》、《六茎》之乐,定石渠五官、三雍之礼。乃卜�e西,爰谋洛食,辨方面势,仰禀神谋,敷土浚川,为民立极。兼聿遵先言,表置明堂,爰诏下臣,占星揆日。于是采崧山之秘简,披汶水之灵图,访通议于残亡,购《冬官》于散逸。总集众论,勒成一家。昔张衡浑象,以三分为一度,裴秀舆地,以二寸为千里。臣之此图,用一分为一尺,推而演之,冀轮奂有序。而经构之旨,议者殊途,或以绮井为重屋,或以圆楣为隆栋,各以臆说,事不经见。今录其疑难,为之通释,皆出证据,以相发明。议曰:臣恺谨案《淮南子》曰:“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甘雨以时,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终岁献贡,以时尝谷,祀于明堂。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燥湿不能伤,迁延而入之。”臣恺以为上古朴略,创立典刑。《尚书帝命验》曰:“帝者承天立五府,以尊天重象。赤曰文祖,黄曰神斗,白曰显纪,黑曰玄矩,苍曰灵府。”注云:“唐、虞之天府,夏之世室,殷之重屋,周之明堂,皆同矣。”《尸子》曰:“有虞氏曰总章。”《周官・考工记》曰:“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博四修一。”注云:“修南北之深也。夏度以步,今修十四步,其博益以四分修之一,则明堂博十七步半也。”臣恺按,三王之世,夏最为古,从质尚文,理应渐就宽大,何因夏室乃大殷堂?相形为论,理恐不尔。《记》云“堂修七,博四修一”,若夏度以步,则应修七步。注云“今堂修十四步”,乃是增益《记》文。殷、周二堂独无加字,便是其义,类例不同。山东《礼》本辄加二七之字,何得殷无加寻之文,周阙增筵之义?研核其趣,或是不然。雠校古书,并无二字,此乃桑间俗儒信情加减。《黄图议》云:“夏后氏益其堂之大一百四十四尺,周人明堂以为两杼间。”马宫之言,止论堂之一面,据此为准,则三代堂基并方,得为上圆之制。诸书所说,并云下方,郑注《周官》,独为此义,非直与古违异,亦乃乖背礼文。寻文求理,深恐未惬。 《尸子》曰:“殷人阳馆。”《考工记》曰:“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注云:其修七寻,五丈六尺,放夏周则其博九寻,七丈二尺。”又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二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