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周俊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植物,化学,薯蓣周俊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周俊,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药用植物化学家。系统地进行了中国山毛榉科、薯芋科、人参属、重楼属、白前属、乌头属及石竹科10属植物中的酚类、萜类、甾体、配糖体、生物碱和环肽等的植物成分化学研究,发现新化合物350个,其中新类型6个。还将植物化学与植物亲缘系统与地理分布相结合,为植物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作出了创造性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俊 - 生平
周俊,曾用周岱,匡人等名。1932年2月5日生于江苏东台县富安镇里下河以东崔念乡吴家坝(现富东乡许灶村)的一个两代在农村设馆教书(私塾)的家庭,祖父在有钱人家设馆,伯父无子和父亲未分家,伯父在家设馆。父亲年轻时出外谋生,中华民国时期在家乡任过短期乡长,抗日战争时期他的父亲成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县参议员和乡拥军优属委员会主任。由于东台里下河以东当时是一个贫穷落后地区,周俊有兄弟五人,其家庭也仅能供其大哥一人读洋学堂,周俊从五岁起读家办私塾。1945年初,大哥高中毕业,回家设馆教书。周俊用一年半时间学了一些数学、历史、地理、英语。1946年秋由家庭及亲友筹集了一些钱赴国统区南通读中学,到达当晚就被巡夜警察以解放区“民兵”罪逮捕,关押一周后由大哥赴南通营救出狱,出来后几乎身无分文。1946年11月由表兄杜度和大哥周倜设法插班入江苏丹阳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附属中学读初中二年级,这是他第一次读洋学堂。进校不久和家庭失去了联系,学习和经济都遇到极大困难,但周俊终于以坚强毅力和优异成绩于1948年夏完成初中学业,普通高中是无钱读了,只好读职业学校。1948年夏考取了三所职业学校,最后就读国立药专(现中国药科大学)的附设高级药剂职业科,从那时至今,周俊与药学结缘了54年。
1953年9月,调任华东卫生局保健委员会任司药。1954年夏,他认识到祖国建设时期不能只凭激情,决心再读书学科学,这一要求得到领导同意,同年9月他考入华东化工学院(现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1957年冬他到内蒙赤峰制药厂,作麻黄碱生产设备改进的毕业实习。他通过车间劳动和大量化工计算,认为设备潜力远未发挥,为该厂工艺改进提供了依据,同年他和黄以诚用廉价原料代替昂贵试剂改进了甲硫氧基嘧啶(肥猪粉)生产工艺,被学校树为敢想敢做标兵。毕业时曾分他到中央一重要单位工作,但他却力争到边疆云南,从1958年9月起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从事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研究特别是药用植物资源和化学研究。四十三年如一日为药用植物资源和化学发展特别是西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到昆明时,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还不叫所,是北京中科院植物所的一个工作站,被分配到刚成立仅有8人工作的资源植物化学组。这年底周俊任该组学术秘书,不久工作站改成研究所,此组改名为野生植物资源研究室。1964年研究室改名为植物化学研究室。周俊一直是植物学家蔡希陶、吴征镒领导下这一研究室的实际学术负责人。“文化大革命”后,周俊先后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团体职务,1990 年3月周俊辞去所有行政职务,集中力量进行植物化学的新领域和新方向的探索。
周俊 - 贡献
周俊领导其助手、学生系统地进行了中国山毛榉科、薯蓣科、人参属、重楼属、白前属、天麻属、乌头属及石竹科中10个属的酚类、甾体、萜类、配糖体、生物碱和环肽的植物化学研究,并将上述植物化学与植物亲缘系统及植物地理分布相结合,发现18个有应用前景或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天然药物研制成果已在生产上长期应用(如盾叶薯蓣的薯蓣皂素、秋水仙碱、天麻素和宫血宁),这些研究富有学术意义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代表性研究工作有如下:1961年他和同事在推广木本粮油食品的实践中,根据对山毛榉科的淀粉、油脂和鞣质的分析结果,在《云南学术研究》5期发表了《植物体内有用物质积累和亲缘关系的探讨:鞣质在山毛榉科植物中的分布规律》,是国内正式发表的最早的植物化学分类研究论文,并收入冯国楣、周俊编著的《橡子》一书,这一成果被国内木本粮食植物书籍大量引用。1959年,国家急需合成甾体激素和避孕药原料薯蓣皂苷元(即薯蓣皂素)的国产原料。周俊等承担了这一任务。终于在1959~1963年完成国产薯蓣属植物皂苷元的化学成分及分布规律研究,首次发现盾叶薯蓣、正三角叶薯蓣和黄山药为合成甾体激素的理想原料。1962年他和吴征镒在上海有机化学所召开的一次天然产物化学讨论会上,首次提出薯蓣属根茎组是中国乃至世界寻找薯蓣皂苷元最有希望的一组,这一推断为长期生产实践证明,并在1964年获科学院优秀成果奖,1978年与江苏植物所等共获科学大会奖。1962~1964年完成秋水仙碱国产资源丽江山慈菇的化学和生产工艺研究,1973年这一成果为昆明制药厂接受投产。1975年周俊、伍明珠、杨崇仁、冯国楣、吴征镒发表《人参属的三萜成分及分类系统和地理分布的关系》研究,首次从化学上揭示三七与人参和西洋参的皂苷化学组成近似,在植物形态上人参、西洋参和三七的根茎是直立型根茎,化学成分不随地理分布而影响。而人参属的另一组植物,如珠子参、竹节参、羽叶竹节参的根茎为横卧型根茎,其皂苷的化学组成以齐墩果烷皂苷为主,药用价值低,化学成分、植物形态与地理分布有一定关系,这一研究成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药学界采用,澄清了人参属植物研究上的混乱,从而推动了三七及人参属植物的研究与开发利用。1978~1980年周俊、杨雁宾、杨崇仁相继发表天麻及同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天麻素合成研究5篇论文,合成的天麻素应用至今,其合成中间体活性更好。与上述研究类似,他在研究萝摩科牛皮消属C21甾体配糖体化学的基础上,与分类学家合作,提出牛皮消属细根类植物的成分与粗根类不同,应恢复萝摩科白前属这一属名,这一观点很快为国内外植物分类学家接受。这样将来新版药典的中药白前、白薇和徐长卿的属名必须据此修改。同样,中国油脂植物分布规律的研究,亦未发现国内外有相同研究。1988年周俊、吕春朝发表《发展云南潜在优势生物资源的若干设想》,他是最早提出《国产红豆杉植物资源的利用保护的建议》的科学家,此意见为省和国家采纳实施。
周俊 - 研究
在植物化学成分的分离、结构、化学修饰、合成和应用的研究工作中有较多发现,先后发表植物化学论文210多篇其中SCI收录40篇,发现植物新化合物340个,其中有6个新类型。近10多年来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石竹科等植物环肽的研究,可能成为植物化学研究中一个新领域。
周俊鉴于中药多用水煎剂,故率先用近代技术在国内系统开展药用植物水溶性成分配糖体的研究。三萜配糖体:1982年周俊、伍明珠、田中治等报告中药三七中三七皂苷多种新配糖体的结构,为国内人参皂苷方面的最早化学研究;其后杨崇仁与他发表人参属植物皂苷方面论文16篇。1992~1994年指导博士生谭宁华等运用化学转化和酶解等手段研究了九子参中难度较大的带芳酰基糖链的复杂三萜配糖体结构。C21甾体及其配糖体:1980年周俊、杨崇仁、杨仁洲发表通光藤苷元甲、乙及丙的结构,并提出三者相互转化的机制。1982~1983年发表杯冠藤的C21甾体配糖体研究;他和张壮鑫等发现中药白薇中存在新型C21甾体的配糖体。在萝摩科C21甾体苷方面发表论文11篇。C27甾体及其配糖体:1965年周俊、吴大刚发表国产薯蓣科及龙舌兰科甾体皂苷元的研究;后在C27甾体及其配糖体的研究方面已发表论文12篇,他负责有陈昌祥参加的重楼属植物的活性皂苷成分研究,发现了重楼中偏诺皂苷结构(“宫血宁”有效成分)的糖联结形式与活性相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