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坤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新河,水利局,荒滩刘坤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刘坤,曾是一名解放军战士。1999年退伍后,与17名战友一道,发扬“南泥湾”精神,坚持八年如一日在茨淮新河堤滩上垦荒造林,不仅染绿了荒凉的大堤,还打造出了固定资产过亿元的安徽第一个万亩生态园林,刘坤和他的战友们也因此多次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表彰。,
刘坤 - 经历
一、面对安置新难题,顾全大局,毅然选择垦荒路 “人往高处走,鸟往高处飞。”谁不向往有个舒适稳定的工作?2000年8月,县安置办让刘坤到水利局报到,可做梦也没想到,是让刘坤到素有“北大荒”之称的茨淮大堤上垦荒植树。原来,随着社会用工制度的变化,退伍安置矛盾越来越突出,恰在此时,县里为遏制茨淮新河水土流失,决定在茨淮新河凤台段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并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县水利局。时任县水利局局长的转业干部杨玉国,深知退伍军人经过部队摔打磨练,有一种特别能吃苦的作风,便提出让我们18名待安置的退役士兵来担当这一重任。当刘坤的家人得知这一消息后,都强烈反对。 面对艰难的抉择,刘坤和童树林等18名退伍军人,也曾彷徨、犹豫过。但我们是退伍军人,刘坤第一个站出来表态:“战友们,咱们尽管脱下军装,但军人的本色不能丢,一定要体谅政府的困难,服从组织安排。”这一席话激起大家一往无前的冲天干劲,一起向局党委立下了“军令状”:“坚决服从组织分配,誓叫荒滩变新颜”。在共饮一杯壮行酒后,他们打起背包,迈向决战荒滩二次创业之路,在36公里荒滩上拉开了一幅战天斗地的大幕,“凤台县八一林牧场”也由此诞生了。 二、面对恶劣新环境,战天斗地,誓让荒滩披新绿 2000年10月,当刘坤和战友们来到目的地时,眼前的景象让大家都傻眼了,万亩河滩杂草丛生,方圆几十公里没一户人家,吃没灶、喝没水、住没房、用没电,这哪是人待的地方?“是依托茨淮新河大堤干出一番事业,还是知难而退,等靠政府再次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就在我们徘徊之际,淮南军分区首长率机关干部和县人武部人员来慰问大家,并带来5顶军用帐篷。这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 18名退伍军人冒着刺骨的寒风,心往一处想,劲朝一处使,没有遮风挡雨的房屋,就搭起5顶简易的帐篷作为栖身之所;没有烧饭做菜的锅灶,挖简易土灶野炊做饭;晚上没有电,就点起篝火照明取暖;没有水喝,就自己动手挖井提水。为赶在霜冻前翻好地,大家争分夺秒,日夜鏖战,手冻肿了,脸冻皴了,没有一人打退堂鼓,利用借来的4台拖拉机和农具,在3个月内把近万亩荒滩全部翻犁一遍。为赶在植树节前夕挖出40多万个树穴,刘坤和战友们天当被、地当床,困了打个盹爬起来再挖,手脚磨起血泡咬牙坚持着。天道酬勤,他们终于按时节种下了9580亩速生杨树、300亩果树和500亩牧草。 “天有不测风云”!老天爷好像有意在考验他们。2002年夏天,凤台县全境6个月降雨量只有21毫米,茨淮新河自挖掘以来首次干涸。看到新栽的树苗日渐枯萎,他们心疼不已,起早贪黑地进行浇灌保苗。河底干涸了,就在河床上打深井提水;中暑晕倒了,爬起来喝口水再干;身上被晒脱了皮,抹上一把泥巴防晒。就这样,硬凭着军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奋战一个多月,保住了70%的树苗。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又遭遇特大洪水,茨淮新河水位高达24.5米。为保住被洪水围困的意杨和果树,他们发动群众连续鏖战三天三夜,搬运土石近万方,筑起一道道环绕堤坝的子堤,挡住了洪水侵袭,护住了果树和林木。 三、面对发展新形势,科技助推,全力打造生态园初战告捷,使我们信心倍增。
他们又开始谋划以林养牧、以牧养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创业新路。可战友们原有的初高中文化基础,日益成为制约事业发展的“瓶颈”。为掌握农业科技知识,他们与安徽农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把教授“请进来”传播科技知识、进行技术指导。2001年11月,县水利局派我们五位同志去安徽农业大学习,在6个月时间里,大家刻苦钻研,先后翻阅了养殖、种植等方面的书籍,掌握了养林、用林等技术。回到林牧场后,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大力推广复式种植、立体养殖技术。在县水利局的支持下,先后投资六百多万元,购买美国全自动智能化控制喷灌和滴灌系统,在林间栽植果树500亩,培育反季节蔬菜100多亩,种植何首乌、百合等中草药500亩,间种双孢菇等食用菌800亩,引进日本新川中岛桃、意大利一号杏等优质水果数十个品种,6个分场分别建起了鸡、鸭、牛、羊和大雁等9个养殖中心。如今,“凤台县八一林牧场”被打造成自然、经济和谐发展的生态园,拥有固定资产上亿元,年产值达到1178万。生态园内碧水蓝天、鸟语花香,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 四、面对创业新平台,奉献社会,引领群众奔小康“个人富裕不算富,群众致富才算数。”
看着周围还生活在贫困线上的群众,我们不谋而合――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他们根据自身掌握的技术和当地群众实际,先后举办了林业种植、何首乌栽植、双孢菇培植以及生猪饲养、黄羊喂养等培训班。2005年以来,我们先后免费举办农民科技培训班32期,培训农民1120人。为尽快让群众掌握科技致富经,我们还开展致富结对活动。2006年初,刘坤与大兴乡村民王超互相结对子,帮助他种植了3O亩速成杨树,对他进行面对面地指导,使其当年就增收3万余元。今年,他们又从上海引进先进的木材加工项目,成立了爱森木材加工厂,一次性吸收当地300多名农民就业,仅此项农民人均就增收1600元。 今后,刘坤将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继续和战友们坚持科学发展,奋力拼搏,勇于创新,全力打造和谐、文明、富裕的林牧场,为退伍军人这个光荣群体再增添新的光彩。
刘坤 - 荣誉
几年来,由他们白手起家创建的林牧场,先后被安徽省评为“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绿化造林先进集体”;他们18名退伍兵被安徽省政府、省军区授予“退伍军人艰苦创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他们的创业事迹被中央和地方各大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