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高文秀(作家)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李逵,渑池,杂剧高文秀(作家)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高文秀(生卒年不详),东平(今属山东省)人。元代戏曲作家。府学生员,早卒。
,作品
《双献功》是以水浒英雄李逵为主角的杂剧。写李逵下山保护郓城县孙孔目与妻子郭念儿到东岳庙进香还愿。孙妻郭念儿与权豪势要白衙内私通,约定在进香路上一起潜逃。白衙内竟然随意借个大衙门坐堂,待孙孔目来告状时,借机把他打入死囚牢里。李逵知道此事后,并没有鲁莽地抡起板斧去劫狱救人,而是扮做一个呆头呆脑的庄稼后生,去囚牢里给孙孔目送饭,以笨拙的言行麻庳牢子,并骗其吃下放了蒙汗药的香饭,然后救出孙孔目,放走押在牢里的其他人。第二天,李逵又乔装打扮成一个“伺候人”,混进白衙内家中,趁白衙内醉眼朦胧,让人添酒之际,杀死白衙内与郭念儿,提着两个人头上梁山献功。这出戏突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通过李逵只身深入敌人营垒,智劫牢狱、府衙杀奸等矛盾冲突,以及粗人用细这一喜剧性的安排,刻画了李逵在这一特定戏剧冲突的环境中,所表现出的勇敢而机智的性格特点,歌颂了李逵不畏艰险救人危难的高贵品质。
水浒人物
史载“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早期流传的水浒故事也都是三十六人,除宋江之外,其余史书不见姓名,至宋末开始出现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到了《水浒》,这三十六人变成了三十六天罡,另外又添了七十二地煞,合成了一百单八个头领。这个演变,一般都认为始于元杂剧的水浒戏,如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里,宋江登场有两句台词:“某聚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半垓来的小喽罗。”其他《燕青博鱼》、《李逵负荆》里也有同样的话,于是据此就说这三十六大伙加七十二小伙,就是说的一百单八条好汉。
这样说是错误的,这里所说的“伙”,是指许多起义群众结合起来组成的武装集团,根本没有指头领或单个人的意思,因此不能把这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说成是一百单八条好汉,也不能说成是暗寓一百单八人的意思。如果看得仔细一些,这几出戏里不仅不说一百单八人,而且剧中明确指出梁山泊这时还是只有三十六将。
如在《双献功》里,宋江就说:“名达天庭,聚三十六员英雄将。”在《燕青博鱼》里,宋江说:“俺三十六勇耀罡星,一个个正直公平。”在《李逵负荆》里,李逵对宋江说:“我对着这三十六(按,应该说三十五)英雄,我可便说得知。”在《争报恩》里宋江说:“聚义的三十六个英雄汉,那一个不应天上恶魔星。”一个叫李千娇的妇女说:“不争害他第十一个头领,那三十五个就肯干罢。”以上有的是在同一出戏里,宋江在说完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之后,紧接着又说了三十六将,可见这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完全是指的小喽罗的集群,而决不是单个的头领。
在元杂剧里,水浒英雄还只是三十六人,那末,在《水浒》成书之前,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一百单八人的说法呢?从现在看到的材料,最早还是开始见于《瓮天脞语》的宋江这一条,宋江在李师师家的题壁词里云:“六六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这六六加八九,正好是一百单八人,下一句暗寓盼望受招安的意思。这时大约是元朝初年,和元杂剧的时代差不多,而出处不同
剧目
《黑旋风敷演刘耍和》
《黑旋风敷演刘耍和》,一说非剧名,而是注文,“敷演刘耍和”意为黑旋风的敷演者是刘耍和,刘是由金入元的著名艺人。李逵是元代水浒戏中重要角色,半数以上的水浒戏以他为主人公,高文秀的剧作又占了黑旋风戏的半数以上。水浒戏在元代的戏曲行话中称作“绿林杂剧”,当时有专工绿林杂剧的演员。高文秀当是写绿林杂剧的能手。高文秀作品气调豪迈奔放,文字本色当行,形象鲜明生动,风格与关汉卿相近,《太和正音谱》评他的文词如“金瓶牡丹”。其作品多已散佚,今仅存杂剧5种,除上述两剧外,还有《赵元遇上皇》、《须贾谇范雎》及《刘玄德独赴襄阳会》。另,《周瑜谒鲁肃》仅存第二折曲词。高文秀还作散曲,今存小令两阕
《好酒赵元遇上皇》
《好酒赵元遇上皇》存元刊本及脉望馆钞校本。赵元好酒,受到岳父和妻子的嫌弃。当地府官意欲夺取他的妻子,遣他往西京递送公文。赵元途遇风雪,延误了期限,该问死罪。由于他曾经在酒店巧遇化妆为白衣秀士的赵上皇(宋徽宗),并结为兄弟,得以逢凶化吉,被任为南京府尹。明抄本中,剧中人物赵上皇改作赵匡胤。金院本名目有“上皇院本”10余部,均已佚失。杂剧《好酒赵元遇上皇》的故事题材可能与院本有联系。此剧传说色彩相当浓厚。赵元镇日酒醉醺醺,但他对官场、世事的议论却颇为清醒,带有一定讽喻意味。《襄阳会》存脉望馆钞校本,叙说三国时刘备的故事。前两折写刘备应刘表之邀,赴会襄阳;后两折写徐庶扶助刘备,大败曹兵。高文秀剧作取材较广,戏剧性强,对后世戏曲颇有影响。如明代传奇《绨袍记》(原作者不详,顾觉宇改编)及京剧、川剧演出的《赠绨袍》,李玉《连城璧》传奇及京剧《将相和》,都与《谇范叔》、《渑池会》有关。
《渑池会》
《渑池会》,全称《保成公径赴渑池会》。末本,正末扮蔺相如。元・钟嗣成《录鬼簿》、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在高文秀名下,分别以《相府门廉颇负荆》、《廉颇负荆》为题。明・赵琦美脉望馆钞校内府本标为“高文秀作”,且批注曰:“《太和正音谱》题作《廉颇负荆》。”此剧本事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基本上是按历史史实写的,但也有所突破。作者根据事件、地点、人物转换的需要,全剧设计为“四折二楔子”的结构形式。突破了元杂剧“四折一楔”通例的体制。
剧情
剧本描写战国时代,赵国文臣蔺相如具有经纶济世的才干和以国为重的高尚情操;同时也描写了武将廉颇武艺高强,勇于悔过的精神,表现了文臣武将化解矛盾,团结御敌的主题。剧中对人物的描写,比史实更生动,更鲜明。特别对蔺相如的描写,更为丰满。“奉壁使秦”:当蔺相如得知秦昭王无意偿赵城时,不是象原作写的那样马上就“持壁却立柱,怒发上冲冠”,而是从容不迫地同秦昭王论“玉非为大宝”,而“国之忠良,乃世之大宝”,并历数“上古至今”:“一个汤伊尹除奸佞,一个姜太公伐暴残。有一个孝子周公旦,一个忠臣殷比干。”意在令秦王不仅不敢把玉璧看得很轻,更不敢把人视为等闲之辈。从而突现出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渑池会盟”:当秦昭王让赵成公“宴前鼓瑟相欺负”时,蔺相如马上回应:“秦公,我赵公鼓瑟,请公击缶。”当秦王不肯击缶时,他不仅是“以颈血溅大王”,挟迫对方,而且勇敢上前与秦武士康皮力宴前舞剑,护卫赵王。这样写,表现蔺相如决非一介书生智士,而是文武全才,从而也增强了戏剧性。“负荆请罪”:写廉颇不仅是由于“相如引车避匿”、听到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之言,就省悟了,而是极写其对相如的“不忿之心”,并派人殴打相如,又派参谋吕成去探视相如是否真心为国,最终证实相如的确有宽宏大量之度与报国赤心,这时廉颇才心悦诚服,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