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徐如人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微孔,分子筛,吉林大学徐如人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徐如人,浙江省上虞市人,1932年2月生,无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现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稀土化学与物理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徐如人,浙江省上虞市人,1932年2月生,无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现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稀土化学与物理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徐如人 - 个人简介
姓名:徐如人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32年02月 专业:无机化学 研究方向:无机微孔晶体材料的合成化学与分子工程学研究 职称教授任职时间:1979年 是否博导是聘任时间:1984年 1950上海国立复旦大学化学系学生 1952上海国立交大化学系学生 1958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进修 1952-1955东北人民大学化学系助教 1955-1978吉林大学化学系讲师 1978-1979吉林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1979-现在吉林大学化学系教授 1984-现在吉林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导师 对分子筛晶化机理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见解,如确定液相内晶核的生成与结构,开发出系列分子筛液相导向剂;提出了模板作用、晶化过程中的晶化动力学模型与转晶机制等。对新型无机微孔物的开发有重要贡献,首次合成出磷酸镓、砷酸铝、砷酸镓、硼酸盐、钛酸盐、氧化锗与锗酸盐等六大系列全新微孔晶体60多种。还开辟了一条在有机体系中特种结构的链状、层状与骨架结构无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并合成出一批全新化合物。其中JDF-20是目前国际上具有最大孔径的微孔磷酸铝。开拓了水热合成代替高温固相反应制备高纯匀相无机物的合成路线。徐如人 - 个人荣誉
所获奖项 1.《分子筛晶化机理及杂原子分子筛的开发》研究,获得1985年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分子筛的晶化理论及新型分子筛的研制》,于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3.《新型微孔晶体的研究》与《醇体系中无机物的合成与晶化规律研究》分别获1992年、19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又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4. 《三维骨架微孔化合物单晶合成与制备》获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5.《新型微孔晶体合成与新合成路线开发研究》获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6.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化学奖。7.1986年和1990年先后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和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8.1998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与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所任职务1.他曾担任过国内著名学术刊物《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英文版)、《无机化学学报》与《应用化学学报》的副主编。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化学学科评审组成员与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顾问委员。3.1995年以他与闵恩泽院士为主席在中国首次召开了国际分子筛学术会议。4.他是2007年第十五届国际分子筛大会(15th IZC)的组织委员会主席。5.他先后应邀为《国际材料化学杂志》,《微孔材料》、《催化快报》、《催化前沿》、《无机化学通讯》、《微孔与介孔材料》与《固态科学》等国际著名学术杂志的编委或顾问编委。6.1998年当选为国际分子筛协会(IZA)执行理事。7.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200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徐如人 - 研究方向
1. 微孔化合物的分子工程学研究
微孔无机化合物的分子工程学就是无机微孔化合物的分子设计与定向合成研究, 即以材料的功能为导向,进行结构设计,最终实现定向合成。1)具有特定孔道结构的分子筛的定向设计利用计算机辅助的方法,以功能为导向,开发设计具有特定孔道结构的简单,快捷,高效的理论方法,并建立分子筛假想结构数据库。2)无机微孔化合物的定向合成主要通过三条定向合成路线:模板指导下的定向合成路线;结构基块构筑的定向合成路线;数据挖掘辅助定向合成的路线为指导方法,进行无机微孔晶体的定向合成工作。2. 新型微孔无机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采用水热和溶剂热方法,在磷酸盐、砷酸盐、硼酸盐、钛酸盐、氧化锗与锗酸盐等体系中,进行具有新颖骨架结构的无机微孔材料的合成,并通过大量的实验进行无机微孔化合物合成规律的研究。3. 分子筛晶化机理的研究对晶化过程中的晶化动力学与晶体模型,以及转晶机制进行系统地研究,以得到晶核的生成与结构关系,晶化中的模板剂所起到的具体作用,进而辅助定向合成。徐如人 - 个人事迹
响应国家 建设东北 1952年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徐如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建设东北工业基地的号召,来到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化学系无机教研室任教。在老一辈化学家、教育家的直接指导下,参与了艰苦的建系工作。 徐如人的青年时代是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开始的。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期间,他深受当时任职于化学系的老一辈科学家的教诲与薰陶,养成埋头实验,一丝不苟的好学风。50年代中期在复旦大学进修期间,直接得到了著名无机化学家顾翼东教授的教诲,不断扩大知识视野,活跃学术思想。专业带头人徐如人是吉林大学无机化学(国家重点学科)专业的主要学术带头人。“文革”前,从事“钒、钼多酸”与“钒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在顾翼东教授指导下,1958年取得了“1∶3多钒酸铵的制备与应用”与“黄钼酸的制备与脱水”的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通报》,并被详细辑入联邦德国《盖墨林无化机学手册》一书。粉碎“四人帮”之后,从70年代中期开始,徐如人看到我国石油化工迅速发展的广阔前景,遂将自己的研究工作转向与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密切相关的“沸石分子筛合成与结构化学”基础研究。20多年来在“分子筛的合成化学与晶化理论”、“无机微孔晶体合成化学、结构与性能”等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有独创性的突破,为我国在该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分子筛晶化机理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见解,首次应用高能电子衍射确证液相内晶核的生成与结构,并开发出一系列分子筛液相导向剂;提出了模板作用机理、晶化过程中的晶化动力学模型与转晶机制等。对新型无机微孔晶体的开发与其化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他采用水热合成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合成出磷酸镓、砷酸铝、砷酸镓、硼酸盐、钛酸盐、氧化锗与锗酸盐等七个系列全新微孔晶体70余种,并对微孔晶体成孔组分元素的扩展、微孔晶体结构单元的多元化与相关规律的发现,以及新型造孔合成反应与微孔晶体单晶制备路线与技术的开发等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与其研
究集体开辟了一些新的无机合成与制备路线,如在有机体系中特种链状、层状与微孔结构无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并合成出一批全新化合物,如具有20员环特大孔结构的磷酸铝晶体(14.5×6.2 )JDF-20,是迄今国际上合成出来的具有最大孔径的微孔物质,建立与完善了四条微孔晶体单晶的制备路线;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于1987年出版了《沸石分子筛的结构与合成》,1989年出版了《固体核磁共振》,1991年出版了《无机合成化学》三部学术专著。为了向国际上全面介绍我国在分子筛与微孔晶体化学研究领域的成就与贡献,他与高滋教授、徐雁博士合作撰写并出版了专著Progress in Zeolite Science-A China Perspective(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1995)。国际学术界所瞩目 徐如人的学术研究,为国际学术界所瞩目。1980年以来,他应邀多次到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进行讲学及学术访问,并与有关研究集体建立了良好的协作研究关系。1984年他被聘任为南斯拉夫国际分子筛学术会议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并应邀作大会邀请报告,此后依次被聘为第7届(东京)、第8届(阿姆斯特丹)、第9届(蒙特利尔)、第10届(联邦德国)国际分子筛大会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或合成与晶化分会执行主席之一。1990年6月在日本召开的国际微孔晶体化学会议上,作大会邀请报告,并担任执行主席。近五年中,他又多次被邀在国 际微孔晶体与分子筛、催化与材料科学等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1995年以他与闵恩泽院士为主席在中国首次召开了国际分子筛学术会议。他又受聘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主办的《国际材料化学》杂志、国际杂志《微孔材料》与美国《催化快报》等杂志与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化学部的国际顾问编委。 培育人才在吉林大学长期工作中,徐如人十分重视对中青年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他的态度也像搞科研、教学一样严谨,一丝不苟。同时对年青人委以重任,让他们挑重担,将他们推向科研与教学的前沿,鼓励竞争,同时为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尽力让他们能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成长。1978年恢复研究生制度以来,他和他的研究集体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20多人,硕士研究生近70人,博士后研究人员4名(其中有来自德国汉堡大学的梅迪乐博士),在已毕业的博士中,有2人于1990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1名获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5名获中国青年化学奖,1名获霍英东青年科技奖。其中冯守华博士于1994年连续获得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自然科学基金会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与中国杰出青年基金。上一篇:刘大卫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