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唐由之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眼科,白内障,手术唐由之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唐由之,字昆吾,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医眼科学家。1926年7月1日出生。1942年经唐云友人石瓢僧人引见,拜见上海中医眼科名医陆南山先生。亲眼看到眼病患者之多,其状凄苦。毅然下定决心,立志银海探骊,济人于盲瞽。后由石瓢僧人推荐,拜师陆南山,从此步入攻读岐黄书,钻研龙木术的生涯。在继承和发扬中医眼科金针拨障术和睫状体平部的手术切口研究方面成就突出,发明了白内障针拨套出术。为中国中医眼科的学科带头人,在中国外享有盛誉。
,
基本资料
中文名:唐由之
外文名:昆吾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省杭州市
出生日期:1926年7月1日
职业:医生
毕业院校:无锡国学专修馆上海分校
主要成就:发明了白内障针拨套出术
人物小传
1926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40年~1947年拜师陆南山先生,并到苏州陆南山眼科分诊所应诊。
1947年~1951年在杭州市上珠宝巷开设昆吾眼科诊所。
1951年~1952年在杭州联合诊所工作。
1952年~1957年就读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
1957年~1978年历任广安门医院眼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科负责人。
1978年~1994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研究员。
1994年至今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
2009年被人社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生平简介
1926年7月1日出生。其父经营参行,因抗日战争期间,民不聊生,商业萧条,家私日渐消耗而倒闭。14岁就读初等中学期间,其母谢世,家境日下,不得已而中途辍学,由其兄唐云接到上海生活,续读于无锡国学专修馆上海分校,专攻古典文学,师其兄学习国画、书法。1942年经唐云友人石瓢僧人引见,拜见上海中医眼科名医陆南山先生。亲眼看到眼病患者之多,其状凄苦。陆先生诊所业务繁忙,医德高尚,疗效确切,有拨云见日之功,盛誉江浙村邑。这次拜见,给唐由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毅然下定决心,立志银海探骊,济人于盲瞽。后由石瓢僧人推荐,拜师陆南山,从此步入攻读岐黄书,钻研龙木术的生涯。陆南山时为上海名医,是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的先驱,中医眼科界革新的倡导者,为最先使用眼底镜、裂隙灯、显微镜等现代科学仪器进行检查、诊断的中医眼科医师。他思想开放,能洋为中用,善于吸收消化先进的东西,学习他人之长处。唐由之在陆先生门下,夙兴夜寐,奋发攻读。
由于他聪慧机敏,谦虚好学,深得陆先生器重,常使之左右,指点秘要。经过4年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在陆氏诊所学风、医德的陶冶下,学识与日俱增,技艺基本练就。于第5年,受陆先生委托,到苏州开设的陆氏眼科分诊所,代理陆先生应诊。1947年底旋归故里,在杭州市上珠宝巷开设昆吾眼科诊所,正式悬壶医林,拨云推翳,救盲瞽于世。1951年响应国家号召,首批加入联合诊所工作。在此期间,他深感要弘扬中医事业,必须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既要业专,又要学博。因此,他白天忙于诊务,晚间先后在上海国医夜校学习中医基础,在杭州文化夜校补习初高中的英语和数学等课程,为进一步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2年,他巧遇国家选拔在职中医培养提高的良机,考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宿愿。经过5年寒窗攻读,于1957年毕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从事眼科的研究、临床和教学工作,并兼任北京中医学院眼科教学。
中医眼科学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由之在5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努力继承和发展前人知识,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他取得的成就,为海内外眼科学者所重视,他先后被选为第五、六、七届和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全国药品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眼科学》分卷主编,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欧洲中医眼科学会名誉主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副主任,出席了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第25届国际眼科学大会,并于1990年3月在北京主持召开了26届国际眼科学大会其中的中医眼科学分会。
研究工作
研究睫状体平部切口发扬“金针拨障术”在北京医学院学习期间,唐由之与同学组成眼科研究小组,经常研究中医眼科事业之兴衰,探讨金针拨障术之奥秘。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后,条件比较优越。1958年开始用兔子作金针拨障术的动物实验。1959―1960年期间正式进行金针拨障术的临床研究,做白内障针拨术20余例,手术全部成功,并于1960年在上海召开的第一届中西医结合会议上发表。
唐由之在对古代金针拨障术的继承和发扬研究工作中,主要解决了两大问题。
第一,在睫状体平部作手术切口的问题。西医眼科学的传统观念认为:金针拨障术这种手术不仅会引起严重的组织反应(炎症),抑且包藏着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剥离、眼内出血,以及玻璃体混浊变化的重大威胁,因而被放弃。唐由之通过对古代医著,特别是《目经大成》中关于金针拨障术“针锋就金位,去轮与锐眦相伴,正中插入,毫发无偏”的记载,结合现代解剖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睫状体平部血管少,以静脉为主,有肌纤维,手术切口出血机会少,参考中国古代积累1000余年的实践经验,说明此部进行手术,具有手术程序简便,操作较安全,效果较好等优点,经过多年的临床手术长期随访,以及术后眼球的病理组织学观察,证明了在睫状体平部作手术切口是安全可行的,有一定的科学根据。
第二,解决了白内障针拨术的近期并发症青光眼问题。唐由之经过观察,分析术后引起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可能为后房水经过拨障针进入的通道进入玻璃体腔内,使其内容增多,体积增大,将前部玻璃体挤进瞳孔区,并脱入前房,形成玻璃体疝。这种因素是手术无法避免的。他分析了术后青光眼发生的成因,采取了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增加划破玻璃体前界膜的动作,破坏了玻璃体疝的完整性,避免了完全阻塞瞳孔,从而不再影响前后房水的交通,再也不会发生此类青光眼。至此,从根本上解决了白内障针拨术后发生青光眼的可能性。
在大量临床研究的基础上,于1966年4月,由卫生部傅连�栏辈砍ぶ鞒制盖肓酥泄�有名中西医眼科专家,召开了“白内障针拨术科研成果鉴定会”,会上得到了好评,一致通过了鉴定,并且制定了推广培训方案。此项成果为中国中医药经过中西医专家进行科学审定的第一项科研成果。1978年3月,唐由之出席了中国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代表大会。在会上,白内障针拨术作为科技成果,又一次受到了表彰。中国外一些党政领导人,有的患了白内障,因年老体弱,无法采用其他白内障手术方法治疗,白内障针拨术荣幸地被选用。唐由之多次为一些党政领导人作了手术,恢复了光明,一次又一次地为金针拨障术、为祖国医学赢得了声誉。
上一篇:吕艳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